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走向[1]
——在第二屆“北大論壇”上的致辭

(2002年11月26日)

今天很高興能有機會參加這次論壇。首先感謝論壇主辦方北京大學的盛情邀請。我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對論壇開幕表示衷心的祝賀!

人類文明就像浩瀚的江流,從古到今,充滿生機,奔流不息。我們每一個人,在如此浩瀚的長河中,雖然微不足道,卻是其中的一分子,是文明的繼承者,也是發揚者和創造者。所以,我們關注自己文明的走向,是自然而然的事。但關心并不代表我們就真正了解自己的文明。創造豐富多彩文化的聰明的人類,有時會被自己創造的眼花繚亂的物質外在所蒙蔽,過分關注小的、細節的東西,而忽視一些大的、根本的東西,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所以,此次論壇主題為“走向未來的人類文明——多學科的考察”,推動大家去思考這樣一些大的、根本的東西,意義深遠。

擁有悠久而光輝燦爛的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曾經在世界歷史長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我國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作用將越來越令世人矚目。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文明之間的聯系將更加緊密,并出現一些新的特點。自覺地將中華文明放到世界文明長河中去加以考察,多角度地關注和考察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是中國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重要任務之一。

下面,我就人類文明發展和走向的研究簡單談三點個人的粗陋之見:

第一,研究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走向,首先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文明發展的多樣性與和諧性,注意文化的融合與特色。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明。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由于其地域、歷史、傳統的不同,創造了具有不同特點的文明,形成了各具特點的語言、哲學、文學藝術、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科學等。如東方人的筷子和“筷子文化”、西方人的刀叉和“刀叉文化”,很有意思。無論是東方的文明還是西方的文明,不僅都在歷史上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彼此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一種文化能經千百年流傳至今,自然有它的合理性在里面,所以,我們在心里不能先有劣等文化和優等文化之偏見。比如“9·11”,在痛恨恐怖分子采取極端手段傷害無辜的同時,我們也認為美國政府應該對自己推行的對外價值判斷和政策進行反思。美國的文明中當然有其先進的成分,但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還沒有一種文明可以說是完美無缺、不需要從其他文明中吸收營養的。真正強大的文明應當是有包容力的文明,有海納百川氣度的文明。我們在學術上總是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人類文明也一樣,要做百花園,要百花爭妍、百花齊放,在不同中追求共同,在特色中追求和諧。最近江澤民主席訪問美國時,特別提到了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我想是有深刻含義在其中的。《國語》上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不同文明之間彼此尊重,允許對方保持自己的個性與特點;同時加強交流,加深理解,取長補短,才能真正做到和諧相處,不斷創新,共同繁榮,達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境界。我很欣賞費孝通先生概括的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種文化理念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認同。1998年11月14日,聯合國第53屆大會決定將2001年確定為“聯合國不同文明對話年”,其目的就在于通過“對話”推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尊重,增進了解與和平。應該公正地看待不同的文明,整個社會環境應該如此,我們的研究態度更應如此。

第二,研究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走向,應當有問題眼光,要以問題研究為中心。人類總是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前進的。馬克思曾指出,對一個時代來說,“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2]這一論斷非常精辟,非常深刻!我們所講的“問題”主要不是指一般的、抽象的問題,而是指與時代緊密聯系的,在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亟待解決的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以問題為中心,就是說我們不僅要重視一般理論的研究,更要關注現實,特別是要關注和研究時代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重大問題,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

文明的問題,說到底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文明同社會實踐密切相關。正如恩格斯所說,“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一種社會品質”[3]。研究現時代的文明及其發展,必須立足于時代發展和社會實踐,抓住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重大問題,關注與文明發展相關的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不管哪一個民族的文明,不管哪一種類型的文明,不管是儒家文明還是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都有與時代和社會實踐相關聯的問題。不抓住問題,也就不能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抓住文明發展中的問題或矛盾,也就不能把握文明的本質規律,從而不能通過研究和解決問題來尋求文明發展的出路。只有善于發現、分析和解決人類文明發展中出現的突出的問題,才能使我們深刻地了解各種文明的本質特點、發展規律,進而才能使我們采取適當的措施化解文明之間及文明內部的各種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和保證文明的健康發展。

隨著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迅速發展,人類文明面臨的問題層出不窮,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們應該關注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關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類型的文明或文化之間的關系,關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關注宗教與民族的問題,關注生態危機、貧富分化、文化霸權主義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對于消除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化解傳統與現代、科學與人文、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全球文化與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矛盾,都是必不可少的。

從國內來看,必須研究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面臨的各種問題,特別是注意研究如何塑造民族精神、解決誠信危機、加強道德建設,以及如何借鑒吸收國外先進的文化成果等問題。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有助于搞好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有助于推動中華文明的傳承更新和發揚光大。最近,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也特別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因此,具有問題眼光和問題意識,研究和解決人類文明進程中突出的問題,無論是對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還是對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研究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走向,應該加強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從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我們的學科就開始細分,如果說幾個世紀以前還有達·芬奇那樣的“通才”的話,現在大概沒有人敢說自己是“通才”了。學科的精深當然有它的好處,不斷揭示物質運動的規律并服務于人類。但是,人類行為對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各種意義上的破壞,要求我們在微觀上創造精神、物質文明的同時,在宏觀上也要思考人類文明的走向并促進其健康發展。正如20世紀初學科的發展趨勢為越來越細,如今,學科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就是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它是防止因為學科越來越細而導致的弊病的重要保證。但導致這種交叉融合趨勢的根本原因是現在科學研究的對象與問題本身的復雜性。文明內涵的豐富性和文明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對它的研究必須是跨學科和多學科的研究。要求我們通過多學科的交叉研究,用多維視角去觀察和思考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

文明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進行哲學、歷史學、文學、經濟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范疇內的具體學科的研究,需要進行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學范疇內的具體學科的研究,更要將這些研究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交叉型研究。這樣一種綜合性交叉型研究,可以認為是當今創新的必由之路。而沒有創新,就沒有文明的進步。其中,存在處理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關系的問題,也有處理一類科學中具體分支學科之間關系的問題。因此,我們應當而且必須提倡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結合、不同學科緊密合作,以服務于揭示真理這同一目標。《周易》有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表明,古人已認識到,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天文與人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都是不可缺少、并行不悖的。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執掌北京大學時即已可貴地提出治學者不可“侷守一門”,并將此直接體現在北大課程的設計上:他取消了原北大文、理、法三科的界限而設系,重視自然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并駕齊驅,所以北大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北大為蔡先生驕傲,整個中國教育界也為他驕傲啊!大家知道,美國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英國學者斯諾、湯因比等也曾對文化的融合作出過精深的闡述。他們的觀點對我們今天處理科學與人文的關系仍然很有借鑒意義。

我們論壇主題的副標題是“多學科的考察”,正好體現了文明研究的多學科、跨學科的特點。我們期望在這次論壇上,在座的哲學家、經濟學家、語言文學家、歷史學家、法學家、政治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人類文明進行研究,并發表自己的高見。

最后,預祝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


注釋

[1]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走向本文被紀寶成著《發展與繁榮人文社會科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收錄。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289~29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6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界市| 阆中市| 文安县| 泾川县| 澄江县| 大方县| 永仁县| 科尔| 西畴县| 临泽县| 都江堰市| 丰原市| 和田县| 胶南市| 仪陇县| 三门县| 桐庐县| 汉中市| 沐川县| 乌拉特中旗| 介休市| 泾源县| 溆浦县| 南宫市| 西昌市| 依安县| 神木县| 浙江省| 永善县| 上饶市| 黄平县| 呼和浩特市| 碌曲县| 务川| 太湖县| 云南省| 陇西县| 嘉峪关市| 固安县| 唐海县| 黑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