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組建大會上的講話[1]
各位老師,下午好!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組建成立,是我校歷史學科建設上的一件大事,我首先代表學校對此表示衷心的祝賀!
大家都知道我們在2002年將文史哲三個系和清史研究所合并組建了人文學院,三年后的今天,我們又把它分開,分別成立了三個學院,反映了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有一個過程,也說明認識事物是螺旋式上升的。當初提議合并的是我,現在分開,提議的還是我。2005年的紀校長,否定了2002年的紀校長。當初合并的時候大家很贊成,現在分開大家好像也很贊成。這倒不是盲從,而是說明了大家的一個共識。因為2001年的時候,我們總感到人民大學學院太多,而學科覆蓋面跟有的大學相比遠沒有人家多。因此想合并一些學院,請文史哲帶個頭。當時我們認識到,雖然文史哲不分家,但是文史哲之間的學科界限還是十分清楚的。于是當時我們覺得文史哲三個系應該相對獨立,跟其他學院不一樣。實踐下來的結果呢,總體效果還不錯,沒有影響大家各自的發展。但是由于其他的院系合并得很困難、合并不了,結果人文學科的三個單位并成一個單位,社會科學則分成十幾個單位。外語、藝術屬于人文學科,它們都是各自成立學院;最基礎的是文史哲,它卻并成了一個學院。在其他社會科學各個學院沒有進一步整合的情況下,人文學院合并組建以后,我們逐漸感到這不利于我校人文基礎學科更好地發展。按照我們的觀點,像人民大學這樣的學校,有七八個學院就夠了,有人文學院、經濟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社會學院、政治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等就夠了,現在設置的學院至少可以砍掉一半。如果全校目前只有十個左右學院的話,那么人文學院合并是合理的。但是現在有二十多個學院,把人文這么基礎的幾個主流學科并成一個學院,就有些不合適了。所以,我們又將人文學院重新分開,希望在目前的體制框架下可以使文史哲學科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就是在探索,怎么樣有利于學科的發展,我們就怎么辦。分開后,大家看到,新成立的歷史學院,并不只是歷史系,也不只是簡單地包含清史研究所。我們原本想把幾個史學學科全部合在一起,包含黨史系,但這牽涉到許多方面的問題,在短時間內很難一步到位,所以我們最終決定,黨史系暫時還是不進入。歷史學院成立的背景主要還是為了學科的建設、學科發展。
人民大學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僅僅靠社會科學,那是不行的,必須把人文學科搞上去,特別是基礎人文學科,這對一個大學的地位、能不能辦成一流的大學,是極其重要的。就如同理工學科一樣,沒有像樣的理科,僅僅擁有應用性很強的工科,要成為一流大學那會是很困難的。所以清華大學正在大力發展理科,現在也發展文科。我們這所大學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僅僅社會科學很強,人文學科不是足夠強,我認為就很難建設成世界一流的大學。這是我們的一個重要認識。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加強人大的人文學科,特別是基礎人文學科,即文史哲的建設。
對于這次歷史學院的組建,我們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對大家寄予厚望,這是對在座各位而言;對學校來講,則是多多少少有點野心,認為這關系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人民大學這樣的學校,如果文史哲在全國不是非常強大的話,這個一流大學我認為是建不起來的。盡管經濟學、法學、新聞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很強,那也是分量不夠,學術的含量、學術的分量不夠。而人民大學的文史哲都有相當的基礎,不論它的水準還是它的規模都是全國領先的。但在一段時間里,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曲折,某些學科領域一度滑坡。好在近幾年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這種趨勢已得到有力扭轉,中文、歷史等基礎人文學科正呈現上升發展的勢頭,哲學仍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我們的歷史學是有相當基礎的,清史研究應當說走在了全國的最前列,戴逸先生是杰出的代表,歷史系當年也都有大教授在這里工作。換句話說,人民大學歷史系并不是白手起家或是水平比較低的系。尚鉞先生就是我們歷史系的代表性人物,李文海老校長也是歷史系的,后來雖到了清史所,但也可以說是歷史系的。歷史系培養出了很多的人才,它有很深的積累,我們說把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建成一流的歷史學院,并不是我們光在嘴上講講的雄心壯志,不顧條件的好高騖遠,絕不是這樣。人大歷史系、清史所有很深的積淀,歷史上也曾經很輝煌,現在也還有相當的水平。我們與幾所名校在文史方面是有差距的,但老一輩基本上都去了,中青年在同一起跑線上,水準是差不多的,為什么我們不能比拼一番?應當是可以的。
今天我想借歷史學院成立的這個機會,一方面向同志們表示祝賀,另一方面也提一下個人的感想,個人的希望。
第一點,歷史學院的成立擴展了原來歷史系、清史所的學科容量。歷史學院是一個很大的平臺,它比歷史系、清史所提供的平臺要大,因此我希望老師們共同努力,首先是要搞好我們人大歷史學院的學科定位。要認真研究一下,制定出自己的發展規劃,現在正在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我希望歷史學院把人民大學的歷史學科定好位,哪些領域作為我們主要的發展方向,哪些領域作為我們次要的發展點,重點在哪些地方,要進一步明確,僅是現在這個學科的范圍是不夠的,要進一步有所拓展。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清史研究、斷代史、專門史,要從中選擇主要的突破點,以點促面,有序發展。要重視對近代史的研究。人民大學近現代史過去是放在黨史研究范圍之內的,我認為歷史學院也應當把近現代史很好地抓起來,要大大加強發展這一塊,沒有近現代史,這個歷史學院是不完整的。黨史系更側重于從政治理論上來研究問題。成立歷史學院以后,我認為近現代史也是發展的重點之一,歷史學院應當承擔起全面建設的責任,這樣才是完整有序的發展。總之,我認為學科的容量要擴大,學科的方向要擴展。
第二點,我覺得歷史的長河這么漫長,總要有若干學科亮點。人民大學每個大的學科都要凝練學科方向,在歷史學的諸多科領域中,我們究竟抓哪些重點,形成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學科特色?清史研究已經是一個特色了,要繼續鞏固和發展。清史研究是我們的一個亮點,而且我們相信通過正在進行的清史編纂,人大的清史研究下一個階段會更加輝煌。除此以外呢,我們歷史研究的亮點還有哪些方面、哪些領域呢?是先秦,還是秦漢,還是唐宋,還是我們國家少數民族史,要有通盤的考慮和明確的選擇。世界史研究也是這樣,研究世界史的哪些領域?是亞洲史、歐洲史、美國史,還是日本史,要形成自己的特點。十個手指頭全面出擊也有效果,但總要攥緊拳頭打幾拳嘛,形成自己的重點和特色,開創嶄新的局面。我們覺得歷史學科還是側重史論結合,有的可能是以史見長,有的可能是以論見長,論也是非常重要的。“論”這一塊,人大是強項,這個強項還是要保持的。“史”這塊也是一樣,有各種各樣的史,我覺得更應該在主流方面多做文章,主要的學術成就應該體現在主流方面,壯大這個主流,為這個主流增光添彩,為這個主流出更多的學術著作,否則你這個歷史學院就不像個歷史學院。邊邊角角的該不該搞?可以搞,什么武術史啊,服裝史啊,太極拳歷史是怎么發展的,等等。大家如果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專長,寫寫當然可以。但主流要搞好,要出些主體性的、標志性的成就。所以第二點我是希望我們能夠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
第三點,我想強調我們的學風,特別強調團隊精神,互相協作,不要內耗。我們新的一代,要克服門派觀念,相互尊重,學術自由,一定要學術自由。參與不同的學派是可以的,但在主流方面最好逐漸形成一個學派,即人大學派,人大學派內部也不一定完全一致,也可能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觀點。要允許學術自由,提倡學術自由,尊重學術自由,在強調這個的同時,我們也強調團結協作,學術自由并非意味著內耗。內耗只能使這個學科走下坡路,即使學校給再多的支持也沒用。怎么加強團結協作,共同開創人民大學歷史學科的新的輝煌,把目標定得大點,我認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再一個方面,我們提倡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對歷史學科來說,更要提倡這一點,“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要甘坐冷板凳,歷史學科不看書,不看歷史資料,你研究什么歷史啊!歷史學,特別是中國歷史學,二十五史不說都爛熟于胸,可也應該差不多吧。古文水平也應該很高。我們歷史系將來評教授,不會僅僅因為英語不好評不上教授,你古文非常好,學科水平很高,學術貢獻過硬,我保證你能評上教授。世界史的英語不好,那不行,我說的是中國古代史。就是搞中國古代史的外語好也非常有利,因為你可以橫向比較研究啊,多了一個工具,多了一個窗口啊,你可以看看西方古代史原著,看看人家研究的中國古代史,你的外語好當然非常有利。一般來說,外語好總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年輕的同志。另外,要特別關注學術前沿動態,重視對出土文獻和其他新史料的掌握和研究,努力爭取進入學科前沿,為我國歷史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總之在學風上,我主要強調這兩點,一個是相互尊重、團結的問題,一個是踏踏實實做學問的問題。
第四點,我還想提一個學科國際性的問題。搞歷史的要國際性嗎?回答是肯定的。當然你們搞世界史的,肯定要放眼世界,但搞中國歷史的,也要放眼世界,要了解國際情況。我跟有關部門講,對于國際學術交流,要給文史哲創造更多的機會。我們搞歷史學的,外語好的,爭取到國外進修,做訪問學者,或者合作研究,像哈佛大學燕京學社這樣的地方,應該成為人民大學長期合作的對象。合作,你總得拿出東西來吧,要讓人家瞧得起你:我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學者來你這里做訪問學者,給你帶來一兩本著作,告訴你我不是來你這里僅僅吃你的東西,你也吃吃我的東西,相互交流嘛!你水平越高,人家越瞧得起你。伙伴老師之間的合作,研究生之間的交流,都要達到這樣一個程度。我覺得歷史學院一定要有一批教授能夠進入這樣的學術交流層次。我們也應該召開國際性的學術會議,這個也非常重要,特別是在華人世界。華人遍布全世界,華人世界的文史學術交流,舞臺很大,潛力很大。有些外語水平不高的老師怎么辦?外語水平不高,不等于學術水平不高,可以為他們創造不同的機會,大家出去看一看,古羅馬是什么樣子,古希臘是怎么回事,古埃及的文化怎么樣,歷史系其實都應該去看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歷史學家同樣重要。這意思是說,我們也應當組織一些業務上很強但外語相對薄弱的教授,有機會到國外看看。
我對于歷史學院的成立,是寄予很大期望的,雖然我是個外行,許多東西我都不太懂,都不太了解,但是既然當這個學校的校長,我就應該對每個學科的發展負責。我期望我校的歷史學科要超過歷史上曾經達到的高度,在全國成為最著名的史學院之一。今天我們祝賀歷史學院的成立,作為學校來講,愿意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使人民大學文史哲這些基礎學科,能夠在與時俱進地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學術高峰,取得新的學術成就,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貢獻我們自己的力量。這次文史哲三個學院成立了,同時學校成立了國學院,如果說文史哲三個學院的學科是縱向的話,那么國學院的學科就是橫向交叉的。文史哲不分家,這種觀點一定要確立。很重要的是我們試圖通過國學院,使文史哲三個學科能夠有機交融地整合在一起。所以我們歷史學院中國古代史這一部分的專家們,也要更直接地為人民大學國學院的發展作出貢獻。當然歷史學其他學科也應當作貢獻,但主要是中國古代史這一部分。一部分教授將來就有可能是雙聘教授:既是歷史學院的教授,又是國學院的教授。當然人事關系、工資關系在哪就以哪為主。反過來,國學院的教授也可以是歷史學院的教授。我們要通過這樣一個試點,使我校的基礎人文學科有更好的整合和發展,這是一種嘗試,要由實踐來檢驗,由時間來證明。
我們深深感到,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的整個社會思潮當中,是非常負面的一個思潮。它否定中國近現代史,否定中國革命史,否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歷史虛無主義也是民族虛無主義,對此,我們史學工作者有責任加以反擊和批判,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說老實話,堅持真正的愛國主義,離不開健康正確的歷史學研究,這還是要靠文史哲的。中國文化構建起來的愛國主義,那是絕對動搖不了的。在這方面光靠“兩課”那是不夠的,遠遠不夠。真正的愛國主義是中國文化構建的。這些熏陶好了以后他不可能不愛國。我們歷史學科不僅對學術的繁榮具有重要的意義,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弘揚傳統文化有重要功能,同時對于培育我們新時期祖國需要的人才,也擔負著重要的使命。我們要從這樣一個高度,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看待我們歷史學科的振興和繁榮。我們希望大家思想要更寬闊一些,更解放一些。學校將來要加大對包括歷史學在內的基礎學科的支持,包括從經費上加大支持。總之,要給歷史學科以更多的支持,包括把你們的裝備適當現代化一些,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歷史學院在學術研究方面,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更多成就。我祝愿歷史學院在未來幾年能夠蒸蒸日上!最后,教師節即將到來,向同志們致以節日的問候!歡迎大家對今后學校的工作、歷史學科的建設多提寶貴的意見!謝謝。
注釋
[1]本文為即席講話錄音整理稿,被《大學的探索》摘要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