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國學教育的歷史新起點[1]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開學典禮暨揭牌儀式上的講話
對于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家國學院的開學典禮,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領導同志和各級領導、社會各界、海內外同行們給予了熱切的關注和格外的關愛,紛紛發來賀信、賀詞和祝語。而今天光臨這一典禮的各界來賓之中,既有國家領導人和相關部委的領導,也有名重海內外的學界泰斗、活躍在學科前沿的學術帶頭人和中堅力量,還有企業界的精英名流和新聞媒體的諸多朋友。所有這些都給我校帶來了榮耀和生機,通過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社會各界對我們學校、對我們國學院的鼎力支持,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在此,我要特別提請國學院的師生們注意:一所大學的一個新建學院的開學典禮,能受到海內外社會各界如此熱切的關注,能有如此高層次的領導、專家學者、社會名流蒞臨,可謂茲事體大,盛況空前!請允許我與同學們、老師們一起分享這樣的幸運!
此時此刻,我作為校長,回顧國學院從籌辦到現在的一段經歷,既有取得初步成績的由衷喜悅,更感受到使命的光榮和責任的重大。今天,我愿意把自己最近的感悟和期許匯報給大家,分作以下三個層面加以表達,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砥節礪志,回報全社會的關愛與支持
我們經過認真的準備和醞釀,于2005年5月28日正式決定成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暨國學研究院。國學院的成立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一件大事,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視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一項很有意義的舉措。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在全社會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反應之熱烈,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各級領導人、著名的專家學者、各界的精英人士以及許多普通民眾,包括海外的愛國華僑和華人,紛紛通過多種途徑,高度評價我校的這一創舉。他們充分肯定創辦國學院的積極意義,認為此舉是時代的需要、歷史的必然,對于結合時代精神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意義不可低估,對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作用極為顯著,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影響極其深遠。令我特別感動的是,我先后接到了100多封生活在基層的普通民眾的來信,他們用敦厚淳樸而又熱情洋溢的語言,對我們創辦國學院這一盛舉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支持。如四川成都的一位先生在來信中自稱是只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市民,但卻真摯而熱烈地表達了他的心聲,并說明他致信的目的就是要表達這樣一個基本事實:“下里巴人”也愛“陽春白雪”。當我翻看這些來信的時候,多次被感動,多次被振奮。什么是大勢所趨?什么是民心所向?什么是責任重大?我相信,只要你閱讀過這些普通人所寫的不普通的信,一定會和我有相同的感受: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傳承中華文化的偉大事業中,辦好國學院,為涵養我民族之根、雄壯我民族之魂盡心盡力,就是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
當然,我也注意到,還有不同聲音的存在。有人對在今天推行國學教育的必要性持有保留意見,有人對創辦國學院的基礎條件不無疑慮,有的意見相當尖銳甚至是尖刻,但是,只要是在討論學理問題,是在討論國家命運與教育者的責任,那么,即便是其中有不盡平和的表述,我們都愿意把他們的意見當做推進工作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應該具備聽取不同意見的勇氣和誠意,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地反省與改進,努力彌補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缺點疏漏,揚長避短,精益求精,牢牢把握工作中的主動權。我認為只有努力錘煉這樣一種虛懷若谷的情懷和集思廣益的作風,并在國學院今后的發展中加以堅持和發揚,才能保證我們既定目標的圓滿實現。
二、把握機遇,開創國學教育與研究的新局面
古人說,“得時無怠”,要成就一番事業,除了主觀上鍥而不舍努力奮進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衡估形勢,籌劃全局,把握有利時機,使成功的可能性順利轉化為現實性。國學的重建同樣沒有例外。
我校創辦國學院,全面啟動新形勢下的正規國學教育與研究,恰好趕上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首先,振興國學教育與研究的大好時機表現為黨和國家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文化事業建設、對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發出了培育、弘揚民族精神的偉大號召,并站在創新型國家發展的高度作出了全面的戰略部署。這就為我們在今天科學理性地呼喚國學、重振國學創造了最佳的政治文化環境,為我們從事國學教育、開展國學研究指引了正確的政治方向,營造了良好的事業氛圍。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激勵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建設偉大祖國的堅實思想基礎和強大精神支柱。而這種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主要是通過自身固有的精神文化來體現,國學正是這種精神文化的客觀載體與具體象征,它承載歷史、濃縮文化、影響現實、面向未來。因此,以開放性、建設性的態度來重視國學、弘揚國學,將中國的現代化與厚實的中國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我們面對的時代要求。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機遇。
其次,振興國學教育與研究的大好時機表現為全社會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地位有了普遍共識,了解、掌握國學基本知識和基本精神的愿望日益強烈。近些年來,人們有關傳統文化的認識已逐漸趨于客觀和理性,對過去相當長時間里這方面“矯枉過正”的做法開始進行反思,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積淀厚重、歷久彌新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魂魄;人們對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體系與精神實質有了強烈的渴求,認識歷史、傳承文化、弘揚傳統,正在成為人們的自覺要求與理性追求;人們把接觸國學、認識國學作為滿足需求、建設理想的精神文化家園的一個重要渠道;社會上各類國學教育活動方興未艾,國學知識傳播方式日漸豐富。這些表明,我們開創國學的教育與研究,振興國學、重建國學,具備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很好的社會條件。我們完全有可能憑借這種普遍的社會熱情,以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為指導,使感性的國學熱忱升華為理性的、科學的國學重建。
最后,振興國學教育與研究的大好時機表現為隨著世界戰略格局的演變,當前多元文明之間的溝通、交流、互補正成為世界文化存在與發展的主流。而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和平崛起的不可逆轉,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迅速提高,世界各國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并給予極大關注,越來越把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認識中國的重要途徑,視之為展開多元文化對話、交流的有效渠道;也越來越把中國傳統文化視為當代世界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視之為解決人類當前面臨的共同問題、謀求整個世界和諧發展的重要智慧來源。這樣,就從國際戰略局勢演變的層面上,對我們在今天開展國學教育與研究提出了又一方面的現實需求。國學的教育與研究也就從新的層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空間。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錯過歷史發展給予我們的機遇,而必須以最大的熱情和努力順應時代的潮流,承擔歷史的重任。我們的國學院在這種形勢下啟程,便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實現不了的目標。
三、追求超越,探索國學學科建設的新路徑
什么是國學?這在學術界確實存在著若干不同的觀點。據我所知,章太炎先生稱國學為一國固有之學術;吳宓先生稱之為中國學術的總體;張岱年先生將其界定為中國學術的簡稱;曹伯韓先生認為,國學的范圍是指西學輸入以前中國原有的全部學術。還有一個與之相關聯的說法:錢穆先生曾經條析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人統、事統和學統,亦即為人、做事、治學的三大傳統。暫且拋開具體意見的分歧,我們是否可以取得大致相同的認識:國學是中國傳統學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沉淀于歷史的長河,而又升華于現代的社會,既是延續傳統的紐帶,又是開創未來的階梯。它具有完整性、綜合性、包容性、開放性。國學固然是指依存于經典的知識及其體系,更是蘊涵著為人處世、齊家治國道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總之,國學乃是使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中華文化之所以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對人類進步作出特殊貢獻的民族文化體系。
一講到國學院,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回憶起80年前,亦即1925年創辦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并有意無意地將今天的國學教學與研究同它進行類比。的確,當年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四大導師的風采與造詣,造就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輝煌。可以說,當年的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師生們共同創造了一段膾炙人口的歷史佳話:一個僅僅存在了4年的研究院,在80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存活在學人的記憶中。這說明,只要為國家、為民族的教育事業、文化事業作出實實在在的努力,就一定會在歷史上留下精彩華章,成為人們深情追憶和向往的對象。今天我們興辦國學院,必然要研究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成功的經驗,尊重“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文傳統,發揚“篤學尚行,止于至善”的優良學風,這是我們繼承優秀文化遺產、推進當前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當然,我們更應該致力于在繼承基礎之上的創新和超越。在這一方面,確實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求、去解決。
在研究方法上,我們既要繼承前人行之有效的傳統方法,又要注意導入現代化的教育、科研手段。我們應該自覺養成把中國學問置于世界文化總體格局之中加以分析和判斷的思維習慣,而不能將自己局限在過于狹小的范圍之內。摒除坐井觀天、抱殘守缺的腐儒、陋儒習氣,是我們需要時常警醒和誡勉的。強調學問態度的嚴謹與追求學術方法的創新,對于我們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廢的。
在研究內容上,我們一定要盡量拓展研究的空間。我們當然要把經、史、子、集的文獻元典當做我們學習研究的基本對象和重要內容,但也要注意我國各民族、各地域最新文物資料的研究,注意現代學術的成就,跟蹤學術前沿的發展動態。當年王國維先生所提出的“兩重證據法”、陳寅恪先生將自辟蹊徑的研究內容引入課堂教學的若干創舉,早已為我們作出了極好的榜樣。現在,我們如果不在這方面有所作為,豈不愧對前賢?
在研究旨趣上,則應尊重師生個人的選擇,允許多樣化狀態的存在。無論是醉心于考據之學,還是致力于義理之學、辭章之學,抑或注重于國學與西學的溝通與比較,只要能在各自的領域內做到極致,就是成功。
因此,我們倡導的國學教育,絕不是簡單的鉆故紙堆,更不是復古,而是充滿了明確的創新意識和與時俱進的當代精神;絕不是張揚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追求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既“各美其美”,也“美人之美”,致力于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加以繼承、闡釋和光大。我們談到興辦國學院,還應當指出的是,這并不是圖一時的熱鬧,而是要踏踏實實地從事一項帶有探索性質的教育事業。為豐富教學內容,為完善教育體制,為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世界多樣化文明的溝通互補和交相輝映,我們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作出開拓性的努力。至于國學學科建設的新路徑,主要應該由這一領域的專家學者去探求,當然學校領導也有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共同為國學院的學科建設、組建一流的學術梯隊、提供一流的管理服務、締造寬松和諧的學術環境、激勵求真務實的學術品格而努力。我堅信,新時代的國學學科建設之路一定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開辟之下漸成康莊大道。當然,這一切都絕對離不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指導和支持。在這里我們尤其懇切地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在政策制度層面和財力、物力方面給予強有力的、實實在在的有效指導和支持。
最后,我還想借這個機會對國學院的同學們說幾句話,作為新中國第一家國學院的第一批學生,你們站在了國學教育的起跑線上,可能會有人用羨慕的眼光看待你們,也可能會有人用質疑的眼光看待你們,你們的態度應該是處之泰然。“若有求全之毀或不虞之譽,皆當付之一笑,不足論也。”這是南懷瑾先生在來信中贈給我的,我現在轉贈給你們。我同時要充滿期望地祝福你們,祝福你們刻苦學習、和諧發展,盡快成長為可以擔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社會重任的中華才俊。
注釋
[1]本文被《大學的探索》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