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組建大會上的講話[1]
各位老師,剛才馮俊副校長宣讀了學校的三個決定(即成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歷史學院和哲學院的決定),這三個決定是我們中國人民大學學科建設史上的大事,也應該看做是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科的大事。大家都知道,2002年文史哲三個學科合并成立人文學院是我提議的,現在分家又是我提議的,2005年的紀校長打了2002年的紀校長一個嘴巴。我想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與時俱進、一種探索。
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大學,根據我們現有學科的實力和地位,我們的目標是要沖擊世界一流大學的地位。2000年10月我們自己提出要將中國人民大學建設成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一流大學”,陳至立同志贊同,加了個定語“世界知名的”。江澤民同志2002年4月來我校考察時,就代表黨和國家正式提出要“將中國人民大學建設成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學”。而作為以文科為主的一流大學,沒有厚實的人文學科基礎,我們覺得是不大匹配的。
中國人民大學的社會科學專業,到現在為止在國內肯定是處在最前列的,經濟學院、法學院、財政金融學院、社會與人口學院、國際政治學院、商學院,等等。這些學院的社會科學專業,北大也很強,但整體實力不一定有我們強,以后會不會超過我們很難說。我們自己要爭氣,保持這個優勢。
但是,我們的人文學科包括文、史、哲、外語、藝術,雖然學科不少,但水平參差不齊。如果作為一個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一流大學,僅僅是社會科學很強,人文學科整體水平不盡如人意,甚或個別學科還比較弱,我們自己也會感到氣不壯。
人大基本沒什么理工科。我在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工作時定位“綜合性大學”的概念,強調文科要強,理科也要強,至少這兩者有一個要比較強。文科或者理科都不強,很難說是真正的綜合性大學。當時有的工科很強的大學不贊成這個觀點,因為他們文科理科都不強。但是我們堅持這個觀點。因此,我們人大理科一下子上不去,人文學科一定要搞上去,一定要在全國名列前茅,在最前列。
我校文史哲三家都有各自的優勢,哲學是全國最強的之一,中文、歷史也都有很長的歷史和很強的實力。文史哲三家合并為一個學院后,暴露出這樣一個問題:我校社會科學各專業的學院很多,人文學科的主干學科卻成了一個學院。中國就是這樣,一個山頭和三個山頭比較,得到的利益不一樣。文史哲一個戶頭,社會科學學科有若干個戶頭,現在我們很擔心本來要下更大工夫加強的人文學科反而因此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雖然合并后的三個系仍然有相對的自主權,但實踐告訴我們在現實條件下情況并不太樂觀。如果不重新分開,幾個學科的發展反而會受到不利的影響。
我這個人“臉皮”比較厚,好處是敢于正視問題,感到不合適就馬上糾正。各位老師如果認為紀校長一會兒把我們合、一會兒把我們分,這個責任我愿意承擔。合是當時的想法,經過一段實踐,根據人民大學的實際情況,我們感到可能重新分家對三個學科更好。小平同志講三個“有利于”嘛,只要有利于人文學科發展就應該做。這也是實事求是啊!
人文學院組建成立時,本來也想相繼組成大的商學院、大的法學院、大的政治學院、大的公共管理學院,當然還加上理學院或者工學院,這樣人民大學有七八個學院就夠了。但是人文學科合并組建學院了,其他的就是合不了。我當時還有雄心壯志,以為人文學院都組建了,其他學科資源也能組合,我們想組建大的公共管理學院、大的商學院等,但結果卻是很難。香港大學的校長就跟我講,我們都是老學校,分家容易合并很難。在我們人大其他學院目前很難合并的情況下,人文學院很粗,其他的學院設置很細,結果評職稱、分名額、開會甚至運動會的位置都不一樣。
好在當時的人文學院盡管合了,文史哲三科的界限仍然清楚,沒有很大影響。而且合也有合的好處,畢竟加強了文史哲三家的聯系。現在既然又分開了,并且都由“系”組建為“學院”,學校的期望當然就更高了,因為文學院的招牌跟中文系的招牌是不一樣的,空間更大了,學科的容量更大了,不能光是中國語言文學,也要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目前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學科目錄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是設在中國語言文學下面的二級學科,這個設置是不是合理我不知道。但是我們講文學,不只是中國語言文學,嚴格說來,英語語言文學也可以進來,外國語言文學都可以進來。現在的文學院,還是狹義的文學院而不是廣義的文學院。盡管如此,狹義的文學院也應該有比較大的學科容量。
文學院的牌子既然跟中文系的牌子不一樣,應該怎么樣明確學科發展的新方向,同時又突出我們人民大學自己的特色,值得我們新的文學院來思考。這是我的第一個希望。
我的第二個希望,是希望文學院里有幾個亮點。我校的文藝學是國家重點學科,文藝評論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我這個人有時候還喜歡看一點文學、歷史方面的學術文章。我感到當前中國的文學藝術界,值得評論的東西太多了。當代的小說、詩歌、散文,這里面不管是文藝創作的形式還是價值取向,值得評論的東西太多了。可是人大教師出的評論文章好像不多,重要文章出自人大的很少。我希望我們人民大學真正出現有相當水準的這個時代的文學評論家,不然怎么能與時俱進地叫做國家重點學科呢?
古典文學這一塊,當年馮其庸先生他們的《歷代文選》,是哺育幾代人的書。我知道“馮其庸”這個大名就是由于這本書。我60年代上大學時就愛看這本書,當時買不起,后來到人民大學讀研究生,馬上就買了,上下卷都買了。當年參加這本書編注的盧荻同志現在關注動物保護。養貓養狗當然也很好,但是很遺憾她沒在文學方面作出更多的貢獻。毛主席晚年她也在身邊,我本來很期望她退休以后還有大作問世。
過去我們中文系還有一個魯迅研究專家林志浩老師,研究魯迅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后來因為房子的問題離開了人大。當時我已經當副教務長了,但我是人微言輕,對他的離去感到非常非常惋惜。魯迅研究,我們人民大學曾經有強有力的研究人員;而左聯文學、解放區文學研究,也大有文章可做。過去受“左”的干擾的東西,現在要怎么看待?怎么評價?我覺得可做的事情很多。
語言學方面人大是有相當的基礎的,應該成為亮點。文字改革,語言文字,本來是吳老留給我們的遺產,但是后來怎么就淡去了?我感到非常遺憾。中國語言文字的規范問題非常嚴重,說老實話,連重要文件上都存在文句不通的問題。據說以前重要法律文件出來,曾有找北大王力教授他們從語言文字上把把關的佳話,現在似乎也沒有了。當前,對外開放、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語言文字工作也提出了不少新的挑戰,需要語言文字工作者認真研究。我校的語言文字研究所不要放在對外漢語學院,要把整個建制放到文學院來,與時俱進地把語言文字研究搞上去。
我不太懂這些東西,我的認識所體現的純粹是一個普通公民對待中國語言文學的態度。中國人嘛,總要對中國的語言文學方面有點愛好,總得知道點東西。在座的各位老師、專家、教授,我們希望通過你們的努力,在新的時期把中國人民大學的人文天地打下來,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希望這個成就是精品,是上品,是傳世之作,是里程碑式的、標志性的。
我跟學校出版社的賀耀敏同志講,你要多出人文方面的著作,不要光出經濟、管理、法律方面的東西,雖然這些東西很好掙錢。經濟法律的著作是專業人員看的,人文學科的書卻是全社會都可以看的。人文學科的基礎是任何一個接受教育的人都應該打下的文化基礎,高級知識分子都應該有人文基礎。所以我們的任務非常艱巨。
另外,文學也應該是世界的文學,我們在世界文學研究這一塊要拿得出手,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成為國內最前列的,成為一塊招牌。
總之,我希望文學院要進一步明確學科方向,要有學科重點,既要拓寬社會容量,又要抓重點,在國內把牌子進一步打亮。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基礎就不說這個話,但是我們有這個基礎,我們的文學院完全有可能有條件辦得更好。
今年一級學科博士點評審你們得的是一百分,算拿下來了,所有的二級學科都可以招博士生了。你們也有雄心壯志進入全國前五名,主干學科不進前五六名叫什么人民大學呢?如果是我校比較小的、邊緣一點的學科,列十幾名不算什么,而中文是基礎學科,必須爭取位于全國第一梯隊之列。全國的中文系有多少個我不大了解,總有一兩百吧,中文系非常多,我們如果能夠進前五六名確實不容易,但是我認為有可能。有幾所大學中文系更強,但是他們當年很著名的老一輩學者大多去世了,現在靠年輕的,這就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嘛,大家都一樣了嘛。就像人家說我們的經濟學強過去主要是靠老一輩,現在靠年輕的就在一條起跑線上了。這個話我們也可以說嘛。
人大也有老的嘛,不是一個老的都沒有,人大中文系也有大學者,比如書法家謝無量,已經去世了。那好,我們的去世了,你們的也去世了,年輕一代咱們就比一下吧。要看各自的努力和勤奮、各自的工作品質,看大家是否團結一致,就看這個本事了。如果我們很團結,工作思路對頭,每一個同志都很努力,憑什么我們就不能進入前五名、前六名?我覺得這個目標應當實現。
至于學校給文學院支持,我的指導思想就是這樣:我跟商學院、法學院說,你們自己可以弄到錢,我還要重點支持文史哲,支持基礎學科研究。當然文學院也要解放思想,某些方面也可以做些事情。文化產業之類的事情、跟實際結合的事情你們也可以做。比如歷史系要介入歷史劇,給人家當顧問,這也是給社會作貢獻的一個方面,學校肯定支持。但是要保持清醒頭腦,不能把這個當成主流,一定不要忘了學術主流,一定要在主流學術方面拿出非常像樣的東西。當然不排除有個別老師就是擅長搞社會工作、應用性的工作,他可以以這些為主,但是整體來講還是要加強我們的學術研究。學術為本、學術為大。研究生培養、本科生教學都要搞好。
在我校,老師們到國外去的機會很多,一般不需要學校創造機會。中文系也要加強對外交流,并不是搞中國語言文學就不用對外交流了,要開闊眼界,何況你們還要搞比較文學。現在搞文藝評論,如果對世界文藝思潮了解不多、不深,想怕很難有高水平。國際交流對我們這樣的學院、對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對各個學科同樣是重要的,所以要在這方面多下點工夫,我們也會支持大家。還希望文學院采取措施,每年應該開一兩個非常像樣的高水平的學術會議,有的是國內的,有的是國際的。
在文史哲各自獨立組建學院的同時,我們還成立了一個橫向的國學院。國學院是文史哲的徹底不分家,將文史哲更好地結合起來。因此國學院還仰仗文學院、歷史學院、哲學院的支持,所以有關老師將來很可能采取雙聘制,一部分教師既是文學院的教師又是國學院的教師。這不僅是一般地兼課,而是兩個學院共同的教師,當然人事關系、工資關系要以所在學院為主。特別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思想史這一塊,跟國學院的關系非常密切。國學院也已經宣布成立,但還沒有正式運轉,還在籌備階段,學生來了才算正式運轉。希望文學院給予大力支持,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是文學院的教研室,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國學院的教研室,在這一塊不提倡分家。我可能講多了,也可能講了外行話,請批評指正。
各位老師,教師節馬上就到了,我向各位老師表示問候,也代表學校黨政領導向各位老師表示問候。我覺得我們送給大家的最重要的禮物,就是創建文學院這個新的平臺,讓大家一展身手。同志們有什么意見、有什么問題,盡管向學校提,我們總會盡可能地支持大家。讓我們共同努力,把文學院辦好,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
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組建大會上的講話
注釋
[1]本文為即席講話錄音整理稿,被《大學的探索》摘要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