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1]
文化是歷史發展的標志,是文明演進的積淀,它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創造、制度文明的建設,也包含觀念思想的構筑,更包含社會生活方式、民俗風情的世代相傳、感化挹注。它既由社會精英引導方向、規范價值取向,更由廣大群眾參與創造、展現精神風貌,反映著全民族的心理認同,成為一個民族的本根與靈魂。從這個意義上考察,我們就能夠清醒地理解,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數千年滄桑,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斷地為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我們這個民族擁有博大厚重、無與倫比的傳統文化,它作為我們的民族之“根”,起著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文明升華、強化民族凝聚力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流傳至今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乃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生動的表現形態,它們集中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突出反映著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是廣大民眾精神世界的生動展示,也是國家歷史積淀與文明性格的具體象征。
一、傳統節日: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多彩畫卷
中國的傳統節日宛如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著歷代民眾的人文意識與審美情感,成為中華文明的亮麗風景線。而這幅多彩畫卷的鮮明特色,突出反映為其歷史的悠久、大眾的參與、文化的集萃、民族的認同以及國際的影響。
歷史悠久性。中國傳統節日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產物,具有十分深厚的歷史底蘊。考察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早在上古時期即已因生產活動、原始崇拜而初露端倪,后又隨著神話傳奇故事的融入,宗教文化因素的影響,以及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恒的紀念意義而漸漸確立。
到了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大都已經定型。如漢章帝時,曾下詔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在司馬遷制作的“太初歷”中,元宵節作為重大節日也赫然見于記載,至東漢明帝時,更出現了在元宵之夜燃燈觀賞的社會風俗。又如清明節,起源于春秋時晉文公為緬懷紀念介子推而推行的禁火寒食的風俗,到漢代時,則成為民眾普遍認同并參與追憶先人的特定節日。再如端午節,盡管有關其起源的看法多有分歧,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南方吳越民族圖騰祭祀說,惡月惡日趨避說等,但是,它起源于先秦時期,定型與普及于漢代,乃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傳統節日由來已久,綿延不絕,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恰恰是這種歷史悠久性,使得傳統節日能夠歷久彌新,深入人心,發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大眾參與性。中國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凝聚人心、構筑民族心理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于它們亦雅亦俗,亦莊亦諧,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成為普天共慶、全民參與的盛大禮典。隨著歷史的演進,民眾文化意識的自覺,傳統節日中原始崇拜、禁忌迷信的色彩越來越淡化,逐漸變成純粹慶賀意義上的日子。這種文化現象大致出現在隋唐時期,當時,傳統節日已經普遍轉化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佳節良辰,充滿喜慶歡快的氣氛,各種豐富多彩的體育、娛樂活動內容伴隨著相應的節日而成為時尚,廣為流傳,這就極大地吸引了普通民眾關注與參與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而全面拓展了傳統節日的群眾基礎,使它們擁有了更強大的活力與生機。王安石曾寫詩謳歌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里的“千門萬戶”正是普天同慶、萬眾參與的形象寫照。春節是如此,元宵、端午、清明、中秋、重陽等節日同樣沒有例外,像元宵節“何處聞燈不看來”、“花市燈如晝”的絢麗,清明節“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的熱鬧,端午節“畫鹢四來合,大競長江流。建標明取舍,勝負生死求”的奮發,都是大眾積極參與傳統節日慶典的生動體現。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傳統節日具有“寓教于樂”,凝聚與振奮民族精神的巨大功能。
文化集萃性。中國傳統節日的絢麗多彩,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也與它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密切聯系。具體地說,它們乃是文化大傳統(精英文化)與文化小傳統(大眾文化)的有機結合。歷史上無數詩人騷客都把傳統節日作為自己吟誦謳歌的重要對象,這使得對傳統節日的吟誦成為中國古代優秀文學的集中載體之一。他們或借這些吟誦表達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或借這些吟誦反映自己對親情、鄉情的深沉眷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或借這些吟誦申訴自己對歷史現實的真實感慨:“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從而留下了許許多多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這些經典名篇因傳統節日而產生,而流傳,同時反過來又為傳統節日增添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更強大的文化感染力與影響力,激發起廣大民眾對傳統節日的更大文化心理認同。事實也正是如此,只要提起清明節,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美妙詩句;只要提起中秋節,人們也必然生發出蘇東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瑰麗聯想。以這個意義上說,傳統節日已憑借古代文人的生花妙筆,而得以深深植根于億萬人的內心深處,成為人們文化歸附意識的具體象征。
民族認同性。一體多元是中華民族的顯著特征,民族大融合、大團結是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基本途徑。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中國傳統節日也起到了無形但卻強大的紐帶聯結作用。換言之,傳統節日不但是漢族民眾的重大慶典禮儀,也是許多少數民族共同擁有與慶賀的良辰佳節。如朝鮮族、滿族、黎族、納西族、侗族、毛南族、達斡爾族、拉祜族、錫伯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大都與漢族一樣,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列為自己民族的節日,尤其是春節,更是這些少數民族熱烈慶祝、愉快歡度的大喜日子之一。當然,這些少數民族除了歡度漢族傳統節日之外,也有屬于自己民族的特殊的節日,即使是過春節、中秋節等節日,各個少數民族也有不同于漢族的慶賀方式,其實這也恰好反映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優良傳統。而少數民族對春節等傳統節日的認同與接受,也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與強盛的生命力,傳統節日在促進民族大融合、鞏固民族大團結方面的意義于此可見一斑。
二、傳統節日:中華民族精神意識的形象寫照
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是傳統節日得以形成與豐富的深厚土壤,它們作為中華文明在民間社會最直觀、最生動的表現形態,業已成為民族主體意識的主要載體與鮮明象征,是中華文化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的形象寫照。這種文化主體意識,大體而言,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勤勞奮斗意識。從本質上講,傳統節日與社會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古代中國以農業立國,這一特點,決定了許多傳統節日直接來源于農事節令。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不僅與四季變化有關,而且在農事節令中起著界標性的作用。
《禮記·月令》和《四民月令》分別代表了官方與民間重視農事節令的傳統,在立春之日進行的“迎春”活動,曾是國家大典,“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禮記·月令》)。突出強調了“天子親耕”的“藉田”之禮。這種禮儀自先秦一直延續至清末,它本身就具備著動員民眾準備投身生產的積極意義。春節,古稱正月“元日”,或稱為“元旦”、“歲旦”,被視為辭舊迎新的顯著標志,同時也含有提醒人們在歡樂之后準備新一輪農事的意義。所以春聯中往往有“瑞雪兆豐年”之說法。唐代詩人孟浩然《田家元日》一詩,就反映了這一內涵:“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農勤耕色彩顯而易見。這表明許多傳統節日與農事活動密切相關,由節日所構成的系列活動,環環相扣,在農業社會中,起到了傳授生產知識,規范農事活動,推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的巨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節日與社會生產直接相關,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勤勉進取的民族性格與文化意識。
第二,尋根愛國意識。傳統節日凝聚著濃厚的親情、鄉情、愛國情,是中華民族熱愛生命、熱愛家園、熱愛生活、尋求歸屬之價值本位意識的集中體現。
“我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這是小至個體生命,大至國家民族需要尋求解答的共同命題。傳統節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種意識的形象訴求,也是中華民族尋找本根、尊老愛幼、愛家愛國諸多傳統美德的形象詮釋。我們知道,慎終追遠,敬祖報本是一個民族得以存在、得以發展的重要前提與基本動力,在這方面,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傳統,始終把“以孝道教化天下”作為政治倫理的核心原則。這種價值取向同樣要在傳統節日的慶祝紀念中反映出來。換言之,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其本質意義在于慎終追遠,通過感激先人賜予生命,緬懷先人的道德風范,實現先人的理想追求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尋根心理與歸屬意識。而清明節、重陽節就是敬祖報本、尊老事孝意識宣傳弘揚的具體載體。在煙雨迷蒙、萬象更新的清明時節,踏青掃墓、懷念先人,實際上寄托了生者對生命的敬畏,對往昔的尊重,反映了人性中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愫。至于重陽節登高賞菊,則是熱愛生活、追求健康、珍惜生命等積極意識的表現形式,它為廣大民眾提供了表達敬老尊長情感的最佳機會,使得人們內心深處的報本情結得以舒緩、釋放。可見歷經千百年,清明、重陽等傳統節日依舊能夠吸引無數民眾來參與、來共慶,其謎底就在于這些節日是美好人性的見證,是中華民族美德懿范的縮影。
中國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情、鄉情的擴充、放大,便是愛國之心的萌生。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的發展、豐富,便是治國、平天下理想追求的提出。這種文化理想與價值取向,自然也是傳統節日所要表達的重要主題,端午節無疑就屬于這方面的典范。關于端午節的起源,聞一多等學者曾作過翔實的考證,結論是它起源于南方吳越民族的圖騰祭祀(參見《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諸文)。這從學理上說當然是有根據的。但是,人們的主流看法仍堅持認為端午節緣起于紀念屈原,而屈原之所以被紀念,則在于他那種“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情操值得歌頌,值得弘揚。由此可見,對親情的傾注,對鄉情的依戀,對愛國之情的執著,是傳統節日的文化主題之一,也是使傳統節日超越時空界限,永葆魅力,始終發揮民族精神作用的深層次原因。
第三,安定圓滿意識。中國歷史上長期占主導地位的農耕自然經濟社會結構,形成了安土重遷,追求穩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對和平的熱切追求,對安定生活的真誠向往,始終是民族深層心理的普遍認同。這一民族性格,決定了中華民族熱愛生活,企冀安定,向往祥和圓滿的文化價值取向。毫無疑義,這種美好愿望必然在傳統節日中得到強烈表現。春節、中秋節等良辰佳節的核心內涵,便集中于家庭的團聚,生活的祥和,未來的美滿。如春節風俗中倒貼“福”字,書寫春聯,其意義在于祈求來年的福運,寄托過上安定美好生活的殷切心愿;除夕之夜挑燈守歲,大年初一燃放爆竹、相互拜年,圖的也是溫馨祥和,大吉大利,即所謂“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的“良辰美景”,“屠蘇成醉飲,歡笑白云窩”的“賞心樂事”。至于中秋節,人稱“團圓節”,更蘊涵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是夜,人們仰望著萬里蒼穹中如盤似的皎潔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生活祥和;而在他鄉的游子,也同樣會滋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感慨,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深沉思念之情。這種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向往,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維系著人們對家園的感情,而它長期感化挹注的結果,乃是使得中華文明的傳承、傳播有了最深厚、最有力的保證。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在一年一度中秋佳節來臨之際,我們從大文化的視野,用現代社會的理念對傳統節日的內涵與價值進行發掘,無疑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因為這對于我們在今天繼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增添民族凝聚力,實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眾所周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離不開自身豐厚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作依托,而傳統節日作為這筆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并進行積極利用。要知道在這個激烈競爭的世界上,“數典忘祖”乃是對歷史的唐突和背叛,也勢必會受到未來的懲罰。
注釋
[1]本文曾以《中國傳統節日的價值在哪里》為題摘要發表于2004年10月6日《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