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前提——法律規范
在司法三段論中,作為大前提的是經過法律解釋而確定的、精確化的法律規范。[1]——[德]Bydlinski
法的獲得屬于方法問題。[2]——[德]魏德士
從前提中得出結論是一個必然的、自發的過程。然而困難在于發現前提,在這里邏輯是不起作用的。[3]——[德]齊佩利烏斯
【案例】
1.“美容失敗案”:受害人甲到乙美容院做美容手術,在手術前,乙向甲承諾該手術會達到一定的美容效果,并許諾該美容手術沒有任何風險,成功率百分之百。乙在其散發的宣傳單上明確承諾,“美容手術確保顧客滿意”,“手術不成功包賠損失”。據此,甲同意乙為她做美容手術。美容院便外請一名專家從事手術,結果該手術失敗,導致甲面部受損,甲因此承受了極大的精神和肉體痛苦。后甲在法院提起侵權訴訟要求賠償醫療費、住院費、誤工費、精神損失費等。但一審法院認為,本案應是一種合同糾紛,而不是侵權案件。
2.“汽水瓶爆炸傷人案”:張女士開設了一個小賣部,并與一家飲料公司訂立了購買100箱汽水的合同。某天,她在汽水貨架上挑選汽水時,手中的玻璃汽水瓶突然發生爆炸,致使其臉部受傷。張女士不僅因此住院2個月,花費醫療費用3萬元,還因此誤工不能開店長達一年之久。出院后,張女士因為面部留下的傷疤而長期處于心理抑郁狀態,造成其嚴重精神傷害。后張女士訴至人民法院請求被告賠償治療費用3萬元,因為誤工所造成的經濟損失10萬元,以及精神損害10萬元。在審理過程中,法院就該案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是《侵權責任法》產生了爭議。最終法院依據《侵權責任法》支持了原告的請求。
3.“熱氣球墜落傷人案”:在某公司的開業慶典活動中,慶典現場有一個熱氣球空中表演設備,熱氣球下方懸掛有一個可供表演的平臺。李某在參加慶典時,因為好奇心,趁專業管理人員上廁所之機,自己解開了拴住熱氣球的繩索,啟動了該設備。在升空20米后,其因操作不慎、氣浪泄漏,致使該熱氣球墜落在地,李某摔成重傷。后李某要求慶典公司和氣球制造商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兩個被告認為,這完全是因為原告自己的不當行為造成。
4.“醉酒凍傷案”:甲乙二人是大學同學,很長時間沒有見面。2010年8月,甲到外地出差遇見乙,相約晚上一起喝酒敘舊。二人在一酒店從晚上7點一直喝到12點。乙已經醉倒在地。甲因酒量大,神志仍清醒。乙要求甲將其送回家,甲當即讓酒店叫來出租車,并將乙送至其家門口,此時,乙清醒過來,對甲說,“已到家,請回吧”。甲將乙扶在門口,然后,乘坐出租車返回酒店。次日,甲得知,乙在家門口醉臥不起,凌晨被發現時已經凍成重傷。后乙的家屬起訴甲,要求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注釋
[1]Franz Bydlinski,Juristische Methodenlehre und Rechtsbegrif f,Wien/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2,S.396.
[2]〔德〕魏德士:《法理學》,丁曉春、吳越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289頁。
[3]〔德〕齊佩利烏斯:《法學方法論》,金振豹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第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