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贈與合同的效力

一、贈與人的主要義務

(一)依法履行交付財產并移轉財產權利的義務

贈與人的主要義務是依照合同的約定將財產權利無償移轉給受贈人。但在確定贈與人交付財產、移轉財產權利的義務時,應當區分有體物和無體物。如果贈與財產是有體物,則動產應當采用交付的方式,不動產應采用登記移轉方式;對于無形財產而言,則應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權利移轉的方式。例如,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贈與,應通過辦理變更登記的方式完成權利移轉;就證券權利而言,由于我國采用無紙化的方式記載證券權利,因而應采用登記的方式進行移轉。另外,贈與人必須要依據合同規定的標的、期限、地點、方式、標準等,履行權利移轉的義務。由于贈與是單務、無償的合同,所以在贈與人不愿交付財產的情況下,法律賦予贈與人任意撤銷權。在贈與人撤銷贈與合同的情形下,受贈人不能請求贈與人履行交付義務。

對于法律規定的特殊的贈與,贈與人不享有任意撤銷權,因此,合同一旦成立,贈與人即應當嚴格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合同。《合同法》第188條規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贝祟惡贤梢詤^分為三種形態:一是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性質的贈與;二是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三是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主要是不動產的贈與,因為此類財產的價值比較大,一般需要經過公證。如前所述,贈與是一種單務合同,贈與人不履行交付義務,在法律上不宜強制其履行。但是對上述幾類贈與合同而言,因為其事關社會公益、公序良俗以及法律秩序的穩定,事關贈與合同當事人的利益,而且與社會公共利益相聯系,所以贈與人不得隨意撤銷。實踐中,對于公益性的捐助而言,贈與人已經公開表示認捐,如果允許其反悔,會違反誠信原則,欺騙社會公眾。而且受贈人通常會基于對贈與人此種公開表示產生信賴,而作出接受履行的準備活動,如果認為此種贈與也可以任意撤銷,將會對受贈人造成損害。(注:參見魏耀榮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分則)》,137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依據《合同法》第188條,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據此,在贈與人不交付財產的情況下也構成違約,但法律對違約責任進行了限制,贈與人僅承擔繼續履行的責任,而不需要承擔其他違約責任,如支付遲延利息或損害賠償責任。(注:參見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283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對受贈人而言,其只能請求贈與人繼續履行,而無權請求贈與人承擔其他違約責任。

(二)特殊情形下的瑕疵擔保義務

1.一般贈與中贈與人不負瑕疵擔保義務

所謂瑕疵,是指標的物不符合法定或約定的質量標準,或者不具備標的物通常應有的功能和效用。在法律上,瑕疵的概念是較為寬泛的,一般認為,瑕疵是指不符合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的質量標準或不符合物的通常效用。關于贈與人是否負有瑕疵擔保義務,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贈與是一種單務合同,所以不應要求贈與人承擔瑕疵擔保義務。另一種觀點認為,贈與人負有瑕疵擔保義務,只不過在贈與人違反此義務時,受贈人不能要求其修補、更換,但應有權請求贈與人賠償損失。(注:See Christian von Bar and Eric Clive,Definitions and Model,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Volume Ⅰ,(Munich:Sellier.European Law Publishers,2009),p.2846.)《合同法》第191條規定:“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不承擔責任。”依據這一規定,在一般贈與中,贈與人不負瑕疵擔保義務。因為贈與是單務無償的行為,本質上是施惠行為,受贈人接受贈與財產并未支付對價,因而法律上并不要求贈與人負擔瑕疵擔保義務,這也是贈與合同和買賣合同的重要區別。

但需要指出的是,此處法律只是規定贈與人不負瑕疵擔保義務,并不包括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因為依據《合同法》第185條,贈與人只能將自己的財產贈與他人,如果贈與人將不屬于自己的財產進行贈與的,應賠償給受贈人造成的損害。(注:參見張新寶、龔賽紅:《買賣合同 贈與合同》,220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因此,贈與人仍應負擔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另外,如果贈與財產存在缺陷,造成受贈人損害的,受贈人仍應有權請求贈與人承擔侵權責任。例如,贈與的財產具有缺陷,導致受贈人和第三人財產、人身損害的(如贈與他人食品造成受贈人食物中毒),贈與人仍應承擔賠償責任。

2.附義務的贈與中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

《合同法》第191條規定:“附義務的贈與,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依據這一規定,贈與人在附義務的贈與中負有瑕疵擔保義務。因為在附義務的贈與中,受贈人也要負擔一定的義務,贈與人的行為并不是純粹的施惠行為,而受贈人畢竟也負有一定的義務,并可能因此蒙受某種不利益,所以,贈與人也應當負有瑕疵擔保義務。即在附義務的贈與中,贈與人應當保證其所贈與的財產沒有瑕疵。問題在于,如果贈與人違反此種義務,應承擔何種責任?依照《合同法》第191條,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責任,是指贈與人在不超過受贈人所附義務具有的價值的限度內承擔瑕疵擔保義務,以維護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均衡。這就是說,在附義務的價值的限度內,贈與人所承擔的責任與出賣人相同,受贈人所負擔的義務越大,贈與人所負擔的瑕疵擔保義務的范圍也就越大。例如,甲贈與乙一批電腦,但要求乙提供相應的配套設施,如果該批電腦出現瑕疵,則應當考慮乙所提供的配套設施的價值,如果該設施的價值是10萬元,而造成的實際損害是100萬元,那么,其應當在10萬元的價值范圍內承擔違約責任。

3.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的責任

《合同法》第191條第2款規定:“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造成受贈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依據這一規定,雖然一般贈與中的贈與人不承擔瑕疵擔保義務,但在特殊情形下,即在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時,贈與人應就贈與物的瑕疵給受贈人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此種責任的構成要件是:

第一,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所謂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是指贈與人明知其贈與的財產有瑕疵而對受贈人故意隱瞞。例如,明知贈與的食品已經過期,可能引起食品中毒,仍將該食品贈與他人。所謂保證無瑕疵,是指贈與人明確地擔保贈與的財產沒有瑕疵或某種特定的瑕疵,但事后該贈與的財產出現瑕疵。例如,贈與人向受贈人鄭重承諾贈與的食品無質量問題,但事后發現該食品存在問題。在這兩種情形下,表明贈與人具有侵害受贈人的惡意,有可能構成欺詐,此時,贈與人即應當對受贈人負擔瑕疵擔保義務。

第二,受贈人遭受了損失?!逗贤ā返?91條第2款規定的“造成受贈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何理解此處所說的受贈人的損失?對此有兩種理解。一是廣義的理解,即認為此處所說的“損失”是因贈與的財產有瑕疵而造成的財產本身的損失以及由此引發的全部損失,其不僅包括贈與財產本身的損失,如贈與物沒有價值,或者贈與物的價值低于其應有的價值,也包括受贈人為接受贈和使用贈與財產而遭受的損失,例如,受贈人為接受贈與物而支出的運輸費用,或者因贈與財產缺陷造成受贈人或者相關人員的財產損害或者人身傷害等。二是狹義的理解,即“損失”僅限于贈與財產本身的損失,而不包括因贈與財產瑕疵而造成的其他財產、人身損失。筆者認為,應當從廣義上理解受贈人的損失,即該損失不僅包括贈與財產本身的損失,還應包括因使用贈與財產而遭受的其他損失。(注:參見張新寶、龔賽紅:《買賣合同 贈與合同》,220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畢竟受贈人的損害是因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造成的,所有與其具有因果關系的損害都應當賠償,否則將無法實現該制度設立的目的。另外,考慮到贈與人本身往往具有惡意,也不必對其責任進行限制。

第三,受贈人所遭受的損害是因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造成的。在因果關系的判斷上,應當采相當因果關系說。如果贈與人證明其行為與損害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的,則不必承擔賠償責任。例如,受贈人因受領贈與物而支出的費用,即與贈與物的瑕疵不存在因果關系,不應當屬于因贈與物瑕疵而造成的損失。

(三)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責任

《合同法》第189條規定:“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币罁@一規定,贈與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財產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此種責任的構成要件是:

第一,贈與財產在交付之前遭受毀損、滅失。一般來說,在贈與財產交付受贈人以后,贈與財產的所有權就移轉給了受贈人,如果因意外事件導致贈與財產的毀損滅失,應當由受贈人承受損失,這屬于標的物的風險負擔問題。在贈與財產交付之前,雖然贈與財產的所有權歸屬于贈與人,但如果因贈與人的過錯導致贈與財產毀損、滅失的,致使贈與物無法交付,受贈人對贈與財產交付的信賴將落空,并可能因而遭受一定的損失。因此,本條的適用范圍應限于贈與財產交付之前。(注:參見魏耀榮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分則)》,140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第二,贈與人對財產的毀損、滅失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在贈與財產交付之前,贈與人仍然對其財產負有保管義務。但贈與人并不負有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而僅對其故意或重大過失負責。如果贈與人只是一般的過失或輕微的過失,而致贈與財產毀損、滅失的,其不應再負交付義務,也不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法律規定只有在贈與人具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時才需要承擔責任,主要是因為贈與合同是無償合同,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并不對等,因而不宜給贈與人課以較高的注意義務。

第三,贈與合同合法有效。贈與人承擔責任的前提是,贈與合同合法有效。如果贈與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者被撤銷,則贈與人也不必負擔此種責任。

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情形下,贈與人應當向受贈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此種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既包括受贈人應當得到的贈與財產的價值,也包括受贈人為接受贈與,進行必要準備而支出的費用。(注:參見魏耀榮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分則)》,141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此種損失實際上就是一種信賴利益的損失,例如,因為信賴贈與人將贈與一套設備而為該設備購買各種零配件,因設備遭受毀損、滅失導致所購買的零配件失去使用價值,由此造成的損失應由贈與人承擔賠償責任。(注:See Christian von Bar and Eric Clive,Principles,Definitions and Model,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Volume Ⅰ,(Munich:Sellier.European Law Publishers,2009),p.2852.)不過,如果贈與財產是種類物,則贈與人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毀損、滅失的,其仍應負擔繼續履行的義務。

雖然《合同法》第189條規定確立了贈與人在贈與物交付前,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財產毀損、滅失的責任,但此種責任的適用范圍如何,理論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此種義務僅適用于《合同法》第188條所規定的特殊贈與。因為在一般的贈與中,贈與人享有任意撤銷權。因而,贈與人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使贈與財產毀損、滅失的,應將其認定為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的行為,故在一般贈與中,贈與人不負有此種義務。另一種觀點認為,此種義務既可適用于一般的贈與,也可適用于特殊的贈與。從該條規定的內容來看,并未對其適用范圍加以限定,因而筆者贊成后一種觀點。主要理由在于:一方面,從《合同法》第189條的文義來看,其并沒有限定此種責任的適用范圍,因此,無論是一般贈與還是特殊贈與,都可以適用該規則。另一方面,在故意或重大過失情況下,表明贈與人主觀上存在重大過錯。雖然財產所有權沒有移轉,毀損、滅失只是造成贈與人的財產損失,但贈與人在沒有明確行使任意撤銷權的情形下,應對其故意和重大過失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對贈與人課加此種責任也有利于使贈與人能夠妥善地保管贈與物。(注:參見魏耀榮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分則)》,141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此外,依據誠信原則,贈與人應負有不得故意毀損贈與標的物的義務,如果允許贈與人通過故意毀損的方式來行使任意撤銷權,則與誠信原則是相悖的。因此,贈與人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贈與財產毀損、滅失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當然,在一般的贈與中,如果贈與人在行使任意撤銷權之后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由于贈與合同關系不復存在,贈與人也無須承擔此種責任。

二、受贈人的主要義務

(一)受贈人應當受領交付和接受所有權的移轉

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是否有義務接受?對此學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受贈人無接受的義務,雖然贈與人的財產給予是一種施惠行為,但如果受贈人不愿接受的,其無此種義務。另一種觀點認為,受贈人負有接受的義務,但不承擔相應的責任。筆者贊成后一種觀點。根據《合同法》第185條,在贈與合同中,贈與人是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而且當事人需要就贈與合同的內容達成合意。在達成合意后,受贈人應當受此合意的拘束。因此,在贈與合同訂立過程中,贈與人向受贈人發出訂立贈與合同的要約時,受贈人并不負有接受該意思表示的義務,但在贈與合同成立后,在贈與人向受贈人交付財產時,受贈人負有受領的義務。贈與合同成立后,如果在贈與人實際交付時,受贈人拒絕受領,也將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從比較法上來看,也有一些國家的法律或者示范法規定了受贈人有接受的義務。(注:例如,《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4.8—3:30l條規定:“(1)受贈人應當受領交付和接受所有權的移轉。(2)受贈人采取所有合理的行動以配合贈與人履行其交付義務和移轉所有權義務的,即履行了受領交付和接受移轉的義務?!保?/p>

不過,即便認為受贈人負有受領贈與物的義務,也并不意味著,受贈人違反此種義務就需要承擔違約責任。從法律上說,此種義務在性質上只是一種不真正義務。所謂不真正義務,是指義務人對自己權益的照顧義務,義務人違反不真正義務并不會導致對他人承擔責任,只是使自己承受一種不利益,但并不因此需要承擔某種違約責任。因此,在贈與人交付贈與物時,即便受贈人不予受領,其也無須承擔違約責任。

(二)附義務贈與中受贈人的履行義務

《合同法》第190條第2款規定:“贈與附義務的,受贈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痹诜缮现砸蟾搅x務贈與中的受贈人必須要履行義務,是因為附義務的贈與本質上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施惠行為,受贈人應當依據約定承擔一定的義務。此種義務既可以是作為的義務,也可以是不作為的義務。雖然此種義務附隨于贈與,但此種義務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如果受贈人不履行此種義務,則贈與人有權拒絕交付贈與物。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義務贈與中,受贈人是否僅應在贈與財產的價值限度內履行其義務?不少學者認為,受贈人只能在贈與財產的限度內履行其義務。(注:參見魏耀榮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分則)》,144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例如,贈與某學校100萬元修建圖書館,但要求其購買某種品牌的儀器設備,后來因該設備漲價而致其價格超過了100萬元,因此,受贈人僅應于100萬元的限度內承擔此種義務。否則,在所附義務的價值超過贈與財產的情況下,如果要求受贈人必須履行此種義務,違反了民法的公平原則。筆者認為,此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受贈人如果沒有履行義務,將產生何種效果?筆者認為,受贈人不履行此種義務時,并不需要承擔違約責任,但依據《合同法》第192條第1款第3項的規定,贈與人應有權撤銷贈與。例如,當事人在贈與合同中約定,受贈人應當為受贈人提供一定的勞務,后受贈人未按照約定提供勞務時,贈與人雖無權請求受贈人承擔違約責任,但應當有權撤銷贈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泽县| 安丘市| 来宾市| 五常市| 建德市| 和硕县| 孝昌县| 鄂托克旗| 昌图县| 朔州市| 绿春县| 鹿邑县| 思茅市| 神池县| 海丰县| 偏关县| 淮滨县| 图片| 清远市| 宁武县| 苏尼特右旗| 深州市| 仙游县| 龙山县| 双柏县| 章丘市| 宁晋县| 上饶县| 辽阳市| 杭锦后旗| 五河县| 贺兰县| 汕头市| 吉首市| 台山市| 广东省| 商丘市| 崇义县| 远安县| 尤溪县| 桃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