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法研究(第三卷)(第二版)
- 王利明
- 5083字
- 2019-09-21 01:08:09
第三節 憑樣品買賣
一、憑樣品買賣的概念和功能
憑樣品買賣(sale by sample,Kauf nach Muster oder nach Probe),又稱貨樣買賣,是指雙方當事人約定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應當符合樣品的買賣。所謂樣品,也稱為貨樣,是由當事人選定的用來決定貨物的品質、型號、特征、構成乃至功能等的物品。所謂“憑樣品”,是指出賣人應當向買受人交付與樣品及其說明的質量相同的標的物。此種合同不僅可以適用于直接對話的交易,而且可以適用于未能在締結合同前檢查全部商品品質與形狀的遠程交易。(注:參見黃立:《民法債編各論》上冊,125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合同法》第168條規定:“憑樣品買賣的當事人應當封存樣品,并可以對樣品質量予以說明。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應當與樣品及其說明的質量相同。”這就在法律上確立了憑樣品買賣。
憑樣品買賣是一種特種買賣,與一般買賣相比較,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憑樣品確定標的物的質量、屬性等。在一般買賣合同中,當事人必須就出賣標的物的質量作出詳細規定,但是在憑樣品買賣中,即便當事人在合同訂立時,沒有親自見到標的物,也能夠憑借樣品確定標的物的質量、屬性等,樣品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經作為合同的主要內容存在。(注:參見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252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也就是說,樣品本身構成了憑樣品買賣合同中的主要條款。
第二,基于對樣品的信賴而訂約。在一般買賣中,并不存在樣品問題,產品的質量、屬性應依約定或法定的標準來確定。但憑樣品買賣合同的訂立主要是買受人因信賴樣品而訂立合同。在憑樣品買賣合同中,雙方當事人必須在合同中明確規定有特定樣品的存在。例如,盡管出賣人在櫥窗或者展覽館展出了相關樣品,但當事人并未在合同中明確約定該合同是憑樣品買賣,則即使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樣品要求,也并不構成違約。再如,在房屋買賣合同中,出賣人向買受人展示了樣板間,但并沒有在合同中標明依據樣板間進行銷售,則也不屬于憑樣品買賣。
第三,樣品是確定出賣人是否按照約定履約的標準。在此種買賣中,因為已經有樣品的存在,且依貨樣即能明確標的物的品質與屬性。在憑樣品買賣中,樣品作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內容,成為判斷出賣人是否履行了其主要合同義務的標準,出賣人應當保障交付的貨物符合樣品的品質。因此,合同一旦訂立,就應當依樣品確定出賣人的義務。“樣品”就意味著交付的標的物需與樣品有相應的品質,否則,即便出賣人交付的貨物符合法定質量的要求,但并不符合樣品的質量,仍然構成違約。
二、憑樣品買賣的成立
憑樣品買賣仍然是一種諾成合同,和一般的買賣合同一樣,只要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便宣告成立。但憑樣品買賣合同的成立還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合同訂立前樣品已經存在。因為合同中標的物的質量、特征等需要依據樣品而確定,所以,樣品必須事先已經存在,且必須在合同訂立之前由一方提供。在合同訂立之后提供的樣品,如果雙方并不認可其為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的樣品,不屬于憑樣品買賣。(注:參見吳志忠:《買賣合同法研究》,219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第二,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了樣品,且雙方具有明確依據樣品訂立合同的合意。樣品既可以由買受人提供,也可以由出賣人提供。如果雙方對彼此提供的樣品并不滿意,也可以由雙方共同信賴的第三方提出或者由第三方特別制作樣品。實踐中,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磋商過程中就需要對一方提供的樣品進行封存、固定,并以此作為訂立合同以及今后履行合同的基礎。
需要指出的是,憑樣品買賣中,樣品的交付并不是合同成立或生效的條件,憑樣品買賣合同因當事人意思一致而成立,仍然屬于諾成合同。如果買受人不是基于看到樣品而訂約,而是基于對出賣人提供的說明書中的說明,甚至有關產品的介紹等產生信賴而決定訂約,盡管此種情形與憑樣品買賣合同具有類似之處,有關說明書或產品的介紹可能成為合同的內容,但由于沒有依據相關的樣品而訂約,故此種買賣不屬于憑樣品買賣。
三、憑樣品買賣的效力
憑樣品買賣雖然是一種特種買賣,其與一般的買賣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合同法》中關于買賣合同雙方權利與義務的規定也同樣適用于憑樣品買賣。但憑樣品買賣作為一種特殊的合同類型,在效力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樣品的封存和說明義務
《合同法》第168條規定:“憑樣品買賣的當事人應當封存樣品,并可以對樣品質量予以說明。”該條實際上確定了憑樣品買賣的出賣人的兩項義務:一是對樣品的封存義務。當事人在訂立憑樣品買賣合同之前,需要對樣品封存。《合同法》第168條使用“應當封存”的表述,說明在憑樣品買賣中,出賣人負有封存樣品的義務。由于在憑樣品買賣中,標的物的品質、特征等都是依據樣品來確定的,因而,為了保證出賣人所交付的貨物符合樣品的質量等,且防止在發生糾紛之后,無法確定交付的貨物是否符合樣品,需要對樣品事先進行封存,以備將來之需。一旦將來貨物的品質與樣品不符,出賣人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二是說明義務。盡管《合同法》第168條規定了出賣人“可以”對樣品質量予以說明,但應當課以出賣人說明樣品質量的義務,同時,出賣人不僅負有說明樣品質量的義務,還負有說明樣品的物理構造、功能等內容的義務。因為在許多情況下,僅封存樣品是不夠的,由于貨物的質量、形狀、物理構成以及功能等較為復雜,雙方難以知曉,或者存在認識上的差異。此時,出賣人不僅需要封存樣品,還需要對樣品進行詳細說明。在解釋上,此種義務也應當理解為是強制性的,如果出賣人沒有履行該項義務,在就貨物的質量發生爭議時,出賣人可能需要承擔違約責任。
在憑樣品買賣中,樣品是合同的主要條款。如果樣品被毀損,則損害樣品的一方應當負擔相應的不利后果。如果出賣人提供樣品,該樣品在封存后,出現與封存樣品不一致的樣品,也表明出賣人未盡到封存義務,將構成違約,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符合樣品的擔保義務
憑樣品買賣的特殊性主要在于,當事人約定以樣品來確定標的物的品質、型號、功能等,這對于合同的履行以及爭議的解決具有重大的意義。這也說明,出賣人應當保證所交付的標的物具備與樣品相同的品質、型號乃至功能,此項義務在理論上一般稱為“出賣人的符合樣品的擔保義務”。在憑樣品買賣中,樣品的存在為出賣人所交付的標的物的質量等的確定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標準。但如果樣品的質量與合同的表述不一致,應當如何確定出賣人的義務?在比較法上大都認為,憑樣品的約定實際是一種明示的擔保,即出賣人應當保證其所出售的貨物應當與展示的樣品具有同樣的品質和質量。(注:參見[美]杰弗里·費里爾等:《美國合同法精解》,4版,陳彥明譯,321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314(2)條。)我國《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40條確立了兩個標準(注:參見奚曉明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596~599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一是合同約定的樣品質量與文字說明不一致且發生糾紛時,若當事人不能達成合意,而且樣品封存后外觀和內在品質沒有發生變化的,則應當以樣品為準。例如,在購買設備的憑樣品買賣中,已交付的設備與合同約定的技術參數不一致,該設備在封存以后,外觀與內在品質都沒有發生變化,此時就應當以該封存樣品設備的質量為準。二是外觀和內在品質發生變化,或者當事人對是否發生變化有爭議而又無法查明的,則應當以文字說明為準。例如,在購買設備的憑樣品買賣中,已封存的樣品已被解封,外觀已發生改變,但是因何種原因導致被解封無法查明,則只能以合同規定的技術參數為準。另外,在憑樣品買賣中,出賣人所交付的標的物的質量與樣品品質僅存在輕微差別,不影響買受人合同目的實現的,買受人不應當享有解除權,但其仍可以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
在憑樣品買賣中,如果當事人約定分批交付,則每一批交付的貨物都應當具有和樣品同樣的品質。在比較法上,不少國家采這一觀點。例如,在美國的Materials Marketing Corp.v.Spencer案中(注:40 s W 3D 172 (text ct app 250). ),出賣人向買受人提供了瓷磚樣品,買受人用該瓷磚為游泳池做裝飾,但出賣人交付的第二批瓷磚不符合樣品的質量。法院認為,出賣人構成違約。我國《合同法》第168條雖然沒有規定在分批交付買賣合同中,出賣人應負有交付符合樣品的標的物的義務,但既然其屬于憑樣品買賣,則出賣人分批交付的貨物也應當與樣品的品質一致。
(三)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
在憑樣品買賣中,出賣人不僅負有保證交付的標的物品質與其所提供的樣品具有一致性的擔保義務,而且應承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該種義務是從買賣合同中出賣人所負擔的瑕疵擔保義務中產生的,也是由憑樣品買賣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在憑樣品買賣中,樣品是確定出賣人所提交的貨物的品質的標準,但樣品并不具有排除出賣人隱蔽瑕疵擔保義務的功能。同時,如果樣品有隱蔽瑕疵的,買受人通常也無法事先發現,并要求出賣人作出修改。此種隱蔽瑕疵會妨礙買受人對標的物的正常使用,甚至對買受人的人身、財產安全構成威脅,所以出賣人既應保證其所交付的貨物符合樣品的品質標準,還應擔保其不具有隱蔽瑕疵。《合同法》第169條規定:“憑樣品買賣的買受人不知道樣品有隱蔽瑕疵的,即使交付的標的物與樣品相同,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的質量仍然應當符合同種物的通常標準。”該條實際上確立了出賣人的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也就是說,如果買受人不知道樣品有隱蔽瑕疵,即使交付的標的物與樣品質量相同,但樣品本身存在隱蔽瑕疵的,出賣人仍需要承擔責任。法律確定這一規則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出賣人承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有利于保護買受人的利益。因為在通常情況下,買受人對樣品所存在的隱蔽瑕疵并不知情,也無法事先發現,如果出賣人提交的貨物僅符合樣品品質和規格等,出現隱蔽瑕疵后,買受人無法主張權利,對買受人極為不利,從而損害買受人的利益。另一方面,雖然在憑樣品買賣中當事人約定了以樣品作為交付標的物的標準,但對于一些產品的質量,法律法規規定了一定的質量標準,在存在這些標準的情況下,樣品的質量可能不符合該法定標準,在此情形下,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除了符合樣品的要求之外,還應當達到法定的強制性標準所規定的質量。(注:參見吳志忠:《買賣合同法研究》,223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否則,出賣人仍需要負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
依據《合同法》第169條,出賣人承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需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第一,樣品本身存在隱蔽瑕疵。所謂樣品的隱蔽瑕疵,是指樣品不符合同類貨物所應具備的質量要求,但按照通常的檢驗方法不易發現。如果能夠按照通常的方法檢查出樣品的瑕疵,由于買受人的過錯而沒有發現的,則該瑕疵不應當構成隱蔽瑕疵,買受人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二,在訂立合同之前買受人不知情。也就是說,在訂立合同時,買受人對樣品的隱蔽瑕疵并沒有認識,如果已經認識到該樣品所存在的瑕疵的,則出賣人就不負有此種擔保義務。例如,某單位通過憑樣品買賣方式購買一批手表,制表公司所交付的手表符合樣品的品質、規格等,但在使用過程中,手表計時出現較大誤差。該瑕疵在檢驗樣品時無法被發現,則制表公司仍應負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保證手表具有通常的品質(即能夠實現準確計時)。如果檢驗樣品可以發現此種瑕疵,或買受人對此瑕疵知情的,則出賣人不再負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
問題在于,如果樣品是由買受人提供的,而買受人不知道樣品存在隱蔽瑕疵,出賣人依據該樣品制造了貨物,此時,出賣人是否仍需負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對此,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出賣人根據買受人所提供的樣品而制造貨物,此時符合樣品要求就實現了合同質量擔保要求,出賣人不應再負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注:參見吳志忠:《買賣合同法研究》,223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另一種觀點認為,即使出賣人按照買受人提供的樣品供貨,但如果標的物存在隱蔽瑕疵,出賣人仍應當負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筆者認為,對此應具體分析,根據合同當事人是否了解樣品品質的隱蔽瑕疵來確定出賣人是否負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如果買受人基于行業領域內的專業知識,能夠發現樣品存在的隱蔽瑕疵,此時出賣人基于對買受人專業的信賴而依據樣品制造貨物的,即便標的物存在隱蔽質量瑕疵,出賣人也不應負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如果出賣人基于專業知識,能夠或者已經發現樣品所存在的隱蔽瑕疵,但并沒有告知買受人,而仍然依據買受人提供的樣品而制造貨物的,此時出賣人仍應當負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總之,在憑樣品買賣合同中,如果樣品由買受人提供,出賣人是否承擔隱蔽質量瑕疵擔保義務,應當根據法律規定、合同約定以及誠實信用原則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