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耀慶職人訪談錄:游藝的人
- 王耀慶等
- 1411字
- 2019-09-04 14:31:40
編舞不是職業,編舞是一種病
王耀慶:那些年輕的舞者,當他們有了閱歷,變得豐富之后,他們可以編舞嗎?
林懷民:編舞不是一種職業,編舞是一種病。
王耀慶:您得這種“病”多久了?
林懷民:大概十幾歲就發作了。我14歲就開始寫小說,所以后來編舞時,作品都有文學的底子,從《白蛇傳》一直到《九歌》《紅樓夢》,這個事情是忍不住的。編舞的人是有病的人,大概所有從事藝術的人都是十幾歲就已經發作了。
王耀慶:我是讀大眾傳播的,大學的老師說過,所有的導演其實都是有話想說的人。
林懷民:有沒有話說我不知道,說得好不好我不清楚,可是就忍不住想說話!大概就是這樣的人。演員跟舞者一樣,舞者是什么?舞者就是對動作有無限饑渴的人,不斷給他動作,他就高興了,沒有事情讓他坐在那里,他覺得非常無聊,他要動。這就是我的簡單定義:舞者,對動作饑渴;編舞,有病的、想說話的人。編舞的人喜歡解決問題,然后陷入一種“我不會編,我沒有靈感,死定了”的狀態,可他就是要做,這就是內在的沖動,是一種需要。
王耀慶:創作的沖動跟生理的限制不一樣,它是不會消失的。您覺得現在的創作欲望跟14歲時比起來,在程度上有任何不一樣嗎?
林懷民:非常不一樣啊。14歲的時候寫得很害怕,怕人家說不好。現在過了這么多年,變成沒有靈感也還是要做下去。你沒有話想說,但別人就會問你明年的新舞是什么,后年的新舞是什么,全世界都在問這個問題。有一年演出部門的同事就這樣問我,剛好排練場前面有一片竹林,我說叫《竹夢》吧。后來開會的時候大家問我,《竹夢》需要準備什么材料,我還在問什么是《竹夢》。(笑)再后來,我還是用這個做了舞作的題目。
王耀慶:然后要開始去找芬芳?
林懷民:不用找,芬芳馬上就有了。因為名字叫《竹夢》,所以有很多東西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了。有沖動,但比較冷靜,因為它已經變成日常工作,變成日常作息的一部分。也不在乎編得好或不好,因為失敗太多次,所以已經不在乎成功失敗了。
王耀慶:怎么樣算失敗呢?
林懷民:你編出來的舞,沒有人看,沒有人買票,它就失敗了。當然,這是玩笑話。
王耀慶:重點是把每天日常的東西都做好。
林懷民:是,最后說回來,只有這件事情是你能夠控制的。
王耀慶:日常可以說是基本功嗎?
林懷民:一種生活的規范吧。對于電影明星,我有一點很佩服,他們有時候整晚工作,第二天早上好像還是精神奕奕,這真的需要一點本事,這個本事我沒有,可是我還是要求自己早一點睡,明天不要說錯話,做錯決定。
王耀慶:你通常都是幾點睡?
林懷民:我希望我十點睡。
王耀慶:但實際呢?
林懷民:十二點半、一點半。因為忍不住想看書,看書就會出問題。
王耀慶:看書會出問題?不是開卷有益嗎?
林懷民:沒錯,但時間不對。白天沒工夫看書,所以晚上自己說看一章就好了,但看完了一章還想看下去,偶爾覺得這個事情要查一下,就坐起來開始檢索了。

云門2下鄉公演間隙
王耀慶:云門現在還會下鄉表演嗎?
林懷民:有,特別是“云門2”。因為我覺得那是我們存活的意義所在,就是跳給大家看,特別是基層沒有機會接觸藝術的人。這是云門存在最大的意義,為了這些人,你就要編特別好的舞,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給你打折扣,他們看著不舒服就直接走人了。
王耀慶:什么程度算是特別好的舞?
林懷民:好到目不轉睛。戶外公演,幾萬人,如果要讓觀眾一直坐在那里兩小時不動,就需要一直讓他看得很興奮,要不然他就走掉了。這很重要,一方面我們提供演出給大眾,一方面我們在這里面得到激勵,得到歷練。

云門2 下鄉公演劇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