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neonatal pneumonia)包括出生前(宮內和分娩過程)和出生后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兒常見病,也是引起新生兒死亡的重要病因。據統計,圍生期感染性肺炎病死率為5%~20%??砂l生在宮內、分娩過程中或生后,由細菌、病毒、真菌等不同的病原體引起。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一)產前、產時感染性肺炎

產時感染性肺炎多與產科因素有關。

1.產前感染

母親在懷孕期受細菌、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等)、原蟲(如弓形蟲)、衣原體和支原體等感染,病原體經血通過胎盤和羊膜侵襲胎兒。

2.產時感染

胎膜早破導致羊水被污染,胎兒在宮內吸入污染羊水而致病;羊膜絨毛膜發炎,產道內細菌如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菌、B族鏈球菌、李斯特菌等上行導致感染;因急產、滯產或產道未徹底消毒等情況,胎兒出生時吸入產道內污染的分泌物。

(二)出生后感染性肺炎

1.血行傳播感染

皮膚感染、臍炎、敗血癥時,病原體經血液循環傳播至肺而引起肺炎。病原體以金黃色葡萄球菌、B組溶血性鏈球菌、巨細胞病毒、大腸埃希菌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見。

2.呼吸道途徑

因嬰兒抵抗力低,其上呼吸道感染下行引起肺炎。呼吸道感染者接觸新生兒時,病原體經飛沫由嬰兒上呼吸道向下傳播至肺。

3.醫源性傳播感染

多由銅綠假單胞菌、厭氧菌及某些致病力低的細菌引起。傳染途徑有:①病房擁擠,消毒不完全,患者的致病菌通過人體接觸的方式傳染給其他嬰兒;②醫用器械消毒不完全;③暖箱濕度過高使水生菌易于繁殖;④使用呼吸機時間過長等引起肺炎;⑤廣譜抗生素使用過久,產生真菌性肺炎。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臨床表現

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較常發生,并可引起流行。患兒中毒癥狀重,易并發膿胸、膿氣胸、肺大泡、化膿性腦膜炎等。大腸埃希菌肺炎患兒有精神萎靡、膿胸,并有黏稠、有臭味液體。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癥狀為喘憋、咳嗽,肺部有哮鳴音。

1.產前感染性肺炎

又稱早發型肺炎,是全身性敗血癥的一部分。發生于出生時或生后數小時,多在娩出后24小時內發病。嬰兒出生時多有窒息,復蘇后有呼吸快、呻吟、體溫不穩定、反應差、肺部啰音等表現,嚴重時出現呼吸衰竭。因羊水感染者,常有明顯的呼吸困難和肺部啰音。但是,血行感染者以黃疸、肝脾大、腦膜炎等多系統癥狀為主,常缺乏肺部體征。

2.產時感染性肺炎

常為出生時獲得性感染,經過潛伏期后才開始發病?;純阂虿≡w不同,臨床表現差別較大,且容易引發全身感染。

3.出生后感染

出生后感染發病較晚。癥狀不典型,新生兒咳嗽反射尚未完全形成、胸廓發育相對不健全、呼吸肌軟弱,因此患病時少有咳嗽,呼吸運動表淺,癥狀缺乏特異性,并且可能聽不到肺部啰音,可不發熱也可發熱或體溫不升等。呼吸困難僅表現為呼吸暫停、不規則或氣促,缺氧嚴重時出現皮膚青紫。肺部體征早期常不明顯,偶可在脊柱兩旁聽到細濕啰音或在吸氣末聽到捻發音等。重癥患者可出現呼吸困難、點頭呼吸、呼吸暫停和吸氣時胸廓有三凹征,出現不吃、不哭、體溫低等癥狀,甚至發生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

(二)實驗室檢查

1.血象

主要檢查白細胞,<5×109/L或>20×109/L,也可在正常范圍內。

2.病原學診斷

出生后對鼻咽部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病毒分離,進行診斷。然后根據需要進行胃液涂片查找白細胞與抗原,或取血樣、咽部氣管分泌物進行涂片、培養、對流免疫電泳等檢測。

3.熒光抗體和血清抗體檢查

IgG、IgM增高,臍血IgM>200~300mg/L,其中特異性IgM增高對宮內感染診斷有意義。

4.X線胸片檢查所見及意義

具體如下:

(1)支氣管肺炎:

出生后感染性肺炎,X線胸片可見彌漫性、深淺不一的模糊影,或者兩肺廣泛點狀或大小不一的浸潤影,少數可見大葉實變影。通過羊水感染的肺炎,X線胸片可見兩側肺紋理增粗,多表現為支氣管肺炎改變。

(2)間質性肺炎:

宮內病毒感染者,X線胸片表現為間質性肺炎改變。

三、治療原則與策略

(一)治療原則

應采用綜合措施,加強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除保暖、供氧等外,應積極控制感染,針對不同病原體予以相應的抗感染藥物治療,適當限制液體量,糾正酸中毒,對癥處理,防治并發癥。

(二)治療策略

1.一般治療

保持呼吸道通暢,盡快清除吸入物,吸凈口咽、鼻部分泌物,定期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加強護理和監護,注意保暖。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有適宜的穩定的溫度和濕度。

2.抗生素

新生兒出生后一旦發現呼吸增快即開始抗生素治療。細菌性肺炎以早期靜脈給予抗生素為宜,原則上根據病原菌選用抗生素。

(1)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可用第一代頭孢菌素、耐酶青霉素或氨芐西林。

(2)B族溶血性鏈球菌肺炎:

可用氨芐西林和青霉素治療3天,再改用大劑量青霉素,療程為10~14天。

(3)革蘭陰性菌:

銅綠假單胞菌、重癥或對一般抗生素耐藥者,可選用第三代頭孢菌素;腸道桿菌肺炎可用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和氨芐西林。

(4)李斯特菌肺炎:

可選用氨芐西林。

(5)衣原體肺炎:

首選紅霉素,劑量為每天50mg/kg,共2~3周。

(6)厭氧菌感染:

首選甲硝唑(滅滴靈)靜脈滴注。

(7)病毒性肺炎:

可用利巴韋林或干擾素治療。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用利巴韋林霧化吸入3~7天;單純皰疹病毒肺炎可用阿糖腺苷或阿昔洛韋(無環鳥苷)靜脈滴注。

3.供氧

重癥并發呼吸衰竭者,可用持續正壓呼吸或氣管插管后機械通氣。對于低氧血癥,可因情況進行供氧,維持血氧在6.65~10.7kPa(50~80mmHg),不超過16.0kPa (120mmHg)。

4.對癥處理

根據具體病癥進行對癥處理。如煩躁、驚厥者及時進行鎮靜、止痙治療,體溫不升者應保溫等。

5.支持療法

①增強抗病能力:輸新鮮血或血漿,每次10ml/kg,根據病情可少量多次應用;用人血丙種球蛋白或人血白蛋白增加免疫功能,500mg/(kg?d),可用3~5天。②保證營養及液量:保證營養供給,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四、常用治療藥物的安全應用

(一)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

1.青霉素類

青霉素 benzyIpeniciIIin

【其他名稱】

青霉素G,盤尼西林,青霉素鈉,芐青霉素鈉,青霉素鉀,芐青霉素鉀,penicillin G。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①注射用青霉素鉀:0.125g(20萬U),0.25g(40萬U),0.5g(80萬U),0.625g(100萬U);②注射用青霉素鈉:0.12g(2萬U),0.24g(40萬U),0.48g(80萬U),0.6g(100萬U),0.96g(160萬U),2.4g(400萬U)。

【藥理作用】

青霉素類抗生素是β-內酰胺類中一大類抗生素的總稱,由于β-內酰胺類作用于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但它不能耐受耐藥菌株(如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所產生的酶,易被其破壞,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陽性菌有效。

對青霉素敏感的致病菌包括革蘭陽性球菌、革蘭陽性桿菌、革蘭陰性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和螺旋體。

(1)革蘭陽性球菌:

對青霉素仍高度敏感的陽性球菌有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B組、C組、G組、F組β-溶血性鏈球菌,不產β-內酰胺酶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敏感的肺炎鏈球菌與厭氧的陽性球菌如消化球菌和消化鏈球菌。醫院內對青霉素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已占70%~80%。肺炎鏈球菌在60年代對青霉素都高度敏感,70年代初開始發現有耐藥菌,現在分為對青霉素敏感菌(MIC<0.1μg/ml)、相對耐藥菌(MIC 0.1~1.0μg/ml)與耐藥菌(MIC>1.0μg/ml)。

(2)革蘭陽性桿菌:

對青霉素敏感的陽性桿菌有白喉棒狀桿菌、炭疽桿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厭氧的破傷風梭狀芽孢桿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敗血梭狀芽孢桿菌、肉毒梭狀芽孢桿菌(肉毒桿菌)等,不產孢子的厭氧陽性桿菌如放線菌屬、真桿菌屬、丙酸桿菌等。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有時敏感。

(3)革蘭陰性球菌:

腦膜炎奈瑟球菌對青霉素高度敏感。淋病奈瑟球菌對青霉素的敏感度分為敏感(MIC 0.007μg/ml)、相對耐藥(MIC 0.125~2.0μg/ml)與耐藥(MIC>2.0μg/ml),還有高度耐藥(MIC>250μg/ml)。莫氏卡他球菌部分菌株敏感,部分耐藥。

(4)革蘭陰性桿菌:

包括腸桿菌屬、銅綠假單胞菌、布魯桿菌,都對青霉素耐藥。流感桿菌部分中敏或低敏。產酶流感桿菌耐藥。

(5)螺旋體:

敏感的螺旋體有梅毒螺旋體、鉤端螺旋體、包柔螺旋體與鼠咬熱螺旋體等。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機制為影響細菌細胞壁糖肽的合成。糖肽合成的最后階段是完成交叉連接。由細菌體內轉肽酶移去N-乙酰壁氨酸(NAM)上的5肽末位D-丙氨酸,使5肽甘氨酸橋的最后1個甘氨酸與NAM的5肽第4個殘基(D-丙氨酸)相連接而實現交叉連接?,F已有研究證明青霉素類與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能與細菌細胞膜上主要靶位蛋白——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相結合。PBPs是在細菌細胞壁合成過程中的相關酶系,包括轉肽酶。由于青霉素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與轉肽酶結合,抑制了該酶原有的轉移5肽末位D-丙氨酸的作用,使交叉連接不能形成,影響細菌細胞壁合成,導致菌體腫脹破裂而死亡。細菌則可通過產生β-內酰胺酶水解青霉素,使其結構中β-內酰胺環被打開而滅活。

【適應證】

(1)敏感致病菌引起的各種感染,包括化膿性鏈球菌引起的咽炎、猩紅熱、蜂窩織炎、肺炎、化膿性關節炎、產褥熱、敗血癥等;B組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新生兒重癥感染和成人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敗血癥等;C組、G組、F組鏈球菌感染等。以上感染青霉素均屬首選。

(2)其他鏈球菌如肺炎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糞腸球菌、屎腸球菌和其他D組鏈球菌引起的感染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均應根據敏感試驗結果決定是否選用青霉素。

(3)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散發或流行性腦膜炎或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桿菌或肺炎鏈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可用大劑量青霉素治療。

(4)淋球菌引起的淋病應根據敏感試驗結果選用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藥物。

(5)革蘭陽性桿菌引起的白喉、炭疽病、破傷風、放線菌病等青霉素對其有效,但應同時應用抗毒素治療。

(6)對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梅毒及其他螺旋體引起的疾病可用大劑量青霉素治療。

【用法與用量】

青霉素為繁殖期殺菌藥,半衰期短,排泄快,應間歇給藥。每日3~4次,重癥感染必要時可每隔3~4小時給藥1次。

(1)成人常用量:

①肌內注射:每日80萬~200萬U,分3~4次給藥;②靜脈滴注,每日200萬~1000萬U,分2~4次給藥。

(2)小兒常用量:

①肌內注射:2.5萬U/kg,每12小時給藥1次;②靜脈給藥,每日5萬~20萬U/kg,分2~4次。

(3)新生兒劑量:

1次5萬U/kg,肌內注射或靜脈給藥,出生第1周每12小時1次,7天后每8小時1次,嚴重感染每6小時1次。

(4)早產兒劑量:

第1周3萬U/kg,每12小時1次,2~4周時每8小時1次,以后每6小時1次。

【注意事項】

(1)要到有搶救設備的正規醫療單位注射青霉素,萬一發生過敏反應,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在注射過程中任何時候出現頭暈、心慌、出汗、呼吸困難等不適,都要立即告訴醫師、護士。

(2)注射完青霉素,至少在醫院觀察20分鐘,無不適感才可離開。

(3)不要在極度饑餓時應用青霉素,以防空腹時機體對藥物耐受性降低,誘發暈針等不良反應。

(4)兩次注射時間不要相隔太近,以4~6小時為好。靜脈滴注青霉素時,開始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鐘以不超過40滴為宜,觀察10~20分鐘無不良反應再調整輸液速度。

(5)如果當天有注射青霉素史,在家中出現頭暈、心慌、出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6)嬰兒及肝、腎功能減退者慎用,妊娠末期產婦慎用,哺乳期婦女忌用。

【不良反應】

青霉素毒性很低,主要不良反應為過敏反應。

(1)過敏反應:

包括即刻的過敏休克、速發的皮疹和遲發的過敏反應(包括血清病、皮疹和接觸性皮炎等)。青霉素過敏反應大多為皮疹反應,但應警惕可能發生威脅生命的過敏性休克。美國波士頓藥物不良反應監測機構(BCDSP)報告注射青霉素過敏反應發生率為0.1%。另外一些調研結果報道過敏休克發生率為0.004%~0.04%。

(2)驚厥:

大劑量青霉素(每日2000萬~2500萬U)靜脈滴注可能發生驚厥或昏迷。

(3)血液學異常反應:

大劑量青霉素治療可能引起溶血性貧血,也可能引起白細胞減少。

(4)腎損害:

大劑量青霉素治療可能引起腎衰竭與間質性腎炎。

(5)赫氏反應:

青霉素治療梅毒可于給藥后2~8小時內發生赫氏反應,表現為發冷、發熱、喉痛、頭痛、心動過速、局部病變加重等。

【藥物相互作用】

近年來,臨床中濫用藥物造成一些不良反應,尤其是青霉素與其他藥物的配伍應用,所產生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應是不可忽視的。

(1)青霉素不可與同類抗生素聯用:由于它們的抗菌譜和抗菌機制大部分相似,聯用效果并不相加。相反,合并用藥加重腎損害,還可以引起呼吸困難或呼吸停止。它們之間有交叉抗藥性,不主張兩種β-內酰胺類抗生素聯合應用。

(2)青霉素不可與磺胺和四環素聯合用藥:青霉素屬繁殖期殺菌劑,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四環素屬抑菌劑,影響菌體蛋白質的合成,兩者聯合作用屬拮抗作用,一般情況下不應聯合用藥。臨床資料表明,單用青霉素抗菌效力為90%,單用磺胺類藥效力為81%,兩者聯合用藥抗菌效力為75%,若非特殊情況不可聯合使用。

(3)青霉素不可與氨基糖苷類混合輸液:兩者混合同于輸液器給患者輸液,因青霉素的β-內酰胺可使慶大霉素產生滅活作用,其機制為兩者之間發生化學相互作用,故嚴禁混合應用;應采用青霉素靜脈滴注,慶大霉素肌內注射。

(4)氯霉素、紅霉素、四環素類、磺胺藥等抑菌劑可干擾青霉素的殺菌活性,不宜與青霉素類合用,尤其是在治療腦膜炎或需迅速殺菌的嚴重感染時。

(5)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藥可減少青霉素類在腎小管的排泄,因而使青霉素類的血藥濃度增高,而且維持較久,半衰期延長,毒性也可能增加。

(6)青霉素鉀或鈉與重金屬特別是銅、鋅和汞呈配伍禁忌,因后者可破壞青霉素的氧化噻唑環。由鋅化合物制造的橡皮管或瓶塞也可影響青霉素活力。呈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或四環素注射液皆可破壞青霉素的活性。青霉素也可被氧化劑或還原劑或羥基化合物滅活。

(7)青霉素靜脈輸液加入頭孢噻吩、林可霉素、四環素、萬古霉素、琥乙紅霉素、兩性霉素B、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苯妥英鈉、鹽酸羥嗪、丙氯拉嗪、異丙嗪、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后將出現混濁。故該品不宜與其他藥物同并滴注。

(8)青霉素可增強華法林的作用。

【應急處理】

青霉素不穩定,可以分解為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前者是一種速發的過敏原,是產生過敏反應最主要的原因,可聚合成青霉噻唑酸聚合物,與多肽或蛋白質結合成青霉噻唑酸蛋白;后者還可與體內的半胱氨酸形成遲發性致敏原——青霉烯酸蛋白,與血清病樣反應有關。有藥物過敏史或者變態反應性的患者,在局部用藥及使用長效制劑時過敏反應的發生率較高。

過敏的搶救措施包括:

(1)立即停藥,平臥,就地搶救,采用頭低足高位。

(2)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溶液0.5~1ml,兒童酌情減量,每隔半小時可再皮下注射0.5ml,直至脫離危險期,必要時加糖皮質激素或抗組胺藥。

(3)心臟停搏者,行心臟胸外按壓術或心內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溶液1ml。

(4)吸氧,出現呼吸抑制時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并肌內注射尼可剎米或洛貝林等呼吸中樞興奮劑。喉頭水腫影響呼吸時行氣管切開術。

(5)用氫化可的松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40ml 5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注射,或加入500ml 5%~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

(6)根據病情需要可用血管活性藥物,如多巴胺、間羥胺等。

(7)糾正酸中毒及抗組胺藥物的應用。

(8)血液透析可清除青霉素。

氨芐西林 ampiciIIin

【其他名稱】

氨芐青霉素,安比西林,氨芐青,安必仙,沙維西林,賽米西林,氨芐西,潘別丁。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0.5g,1.0g;膠囊:0.25g;干混懸劑:1.5g/60ml。

【藥理作用】

本品為廣譜半合成青霉素,毒性極低。抗菌譜與青霉素相似,對青霉素敏感的細菌效力較低,對草綠色鏈球菌的抗菌作用與青霉素相仿或略強。對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和放線菌其效能基本和青霉素相同。對腸球菌及李斯特菌的作用則優于青霉素。對耐藥葡萄球菌及其他能產生青霉素酶的細菌均無抗菌作用。對革蘭陰性菌有效,革蘭陰性細菌中的腦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桿菌、百日咳桿菌、布氏桿菌、變形桿菌、沙門菌等皆對藥品敏感,但易產生耐藥性。多數大腸埃希菌及某些志賀菌屬也對藥品敏感,但后者可迅速出現耐藥性。氨芐西林對軍團菌和胎兒彎曲桿菌有抗菌作用。除脆弱類桿菌外,其余厭氧革蘭陽性桿菌多對該品敏感。

肌內注射0.5g氨芐西林,0.5~1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藥品對胃酸相當穩定,因此口服吸收良好,但受食物影響??崭箍诜1/2為1.5小時。新生兒和早產兒按體重肌內注射10 和25mg/kg后1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分別為20和60μg/ml,t1/2為1.7~4小時。氨芐西林的體內分布良好,腦脊液、胸腔積液、腹水、乳汁、眼房水中均可達有效藥物濃度,尿液及膽汁中藥物濃度較高。蛋白結合率為20%~25%。12%~50%的該品在肝內代謝。氨芐西林的腎清除率較青霉素略緩,部分通過腎小球濾過,部分通過腎小管分泌。少量(0.1%)自膽汁中排泄??诜?4小時尿中排出的氨芐西林為給藥量的20%~60%,肌內注射為50%,靜脈注射為70%。

【適應證】

藥品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統、呼吸系統、膽道、腸道感染以及腦膜炎、心內膜炎等。

【用法與用量】

常規劑量:

(1)口服給藥:

1日25mg/kg,分2~4次空腹服用。

(2)肌內注射:

1日50~100mg/kg,分4次給藥。

(3)靜脈給藥:

①兒童:1日100~200mg/kg,分2~4次給藥,1日最高劑量為300mg/kg。②足月產新生兒:1次12.5~25mg/kg。在出生后第1、第2日,每12小時1次;第3日~2周,每8小時1次;以后每6小時1次。③早產兒:1次12.5~50mg/kg。第1周,每12小時1次;第2~4周,每8小時1次;4周以上,每6小時1次。

(4)鞘內注射腦膜炎患兒:

嬰幼兒(0~2歲),5mg;兒童(2~12歲),10mg。

【注意事項】

(1)患者每次開始應用藥品前必須先進行青霉素皮試。

(2)對頭孢菌素類藥物過敏者及有哮喘、濕疹、花粉癥、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史者慎用。

(3)藥品與其他青霉素類藥物之間有交叉過敏性。若有過敏反應產生,則應立即停用該品,并采取相應措施。

(4)腎功能減退者應根據血漿肌酐清除率調整劑量或給藥間期。

(5)對懷疑為伴梅毒損害的淋病患者,在使用藥品前應進行暗視野檢查,并至少在4個月內每月接受血清試驗1次。

(6)長期或大劑量應用藥品者,應定期檢查肝、腎、造血系統功能和檢測血清鉀或鈉。

(7)對實驗室檢查指標的干擾:①硫酸銅法尿糖試驗可呈假陽性,但葡萄糖酶試驗法不受影響;②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或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測定值升高。

【不良反應】

藥品的不良反應與青霉素鈉相仿,以過敏反應較為多見。皮疹是最常見的反應,多發生于用藥后5天,呈蕁麻疹或斑丘疹,前者為青霉素過敏反應的典型皮疹,后者對氨芐西林有一定的特異性。注射給藥的皮疹發生率高于口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巨細胞病毒感染、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應用該品時易發生皮疹,因此,該藥不能用于這些患者。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偶見于應用氨芐西林的患者,氨芐西林相關腸炎也極為罕見。少數患者出現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大劑量氨芐西林靜脈給藥可發生抽搐等神經系統毒性癥狀,嬰兒應用氨芐西林后可出現顱內壓增高,表現為前囟隆起。極大量氨芐西林可能使患者發生聽力障礙,但氨芐西林的耳毒性尚未最后確定。氨芐西林所致的間質性腎炎亦有報告。

【藥物相互作用】

(1)氨芐西林與氯霉素聯合應用后,在體外對流感桿菌的抗菌作用影響不一。氯霉素在高濃度(5~10μg/ml)時對氨芐西林無拮抗現象,在低濃度(1~2μg/ml)時可使氨芐西林的殺菌作用減弱,但對氯霉素的抗菌作用無影響。

(2)氨芐西林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可被林可霉素抑制。

(3)氨芐西林對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和腸桿菌屬的體外抗菌作用可被卡那霉素加強。慶大霉素可加速氨芐西林對B組鏈球菌的體外殺菌作用。氨芐西林或阿莫西林對產β-內酰胺酶的淋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為64μg/ml,克拉維酸的聯合應用可使這兩種青霉素的最低抑菌濃度降至4μg/ml。

(4)藥品與下列藥品有配伍禁忌:硫酸阿米卡星、卡那霉素、慶大霉素、鏈霉素、磷酸克林霉素、鹽酸林可霉素、黏菌素甲磺酸鈉、多黏菌素B、琥珀氯霉素、紅霉素乙基琥珀酸鹽和乳糖酸鹽、四環素類注射劑、新生霉素、腎上腺素、間羥胺、多巴胺、阿托品、鹽酸肼屈嗪、水解蛋白、氯化鈣、葡萄糖酸鈣、維生素B族、維生素C、含有氨基酸的營養注射劑、多糖(如右旋糖酐40)和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這些藥物可使氨芐西林的活性喪失。

(5)別嘌醇可使氨芐西林的皮疹反應發生率增加,尤其多見于高尿酸血癥。

(6)氯霉素和氨芐西林合用時,遠期后遺癥的發生率較兩者單用時為高。

【應急處理】

大劑量氨芐西林靜脈給藥患者可發生抽搐等神經系統毒性癥狀,出現癥狀立即停止使用,并對癥支持治療。

苯唑西林 oxaciIIin

【其他名稱】

苯唑青霉素,新青霉素Ⅱ,苯甲異唑青霉素鈉,苯唑西林鈉。

【制劑與規格】

粉針劑:500mg/瓶,1g/瓶;膠囊劑:0.25g,0.5g。

【藥理作用】

本品為半合成、耐青霉素酶、耐酸青霉素,可口服與注射給藥。作用機制同青霉素,但對青霉素敏感陽性球菌的抗菌作用不如青霉素,比青霉素差10倍。本品不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青霉素酶所破壞,對產酶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對不產酶菌株的抗菌作用不如青霉素。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周圍感染,對中樞感染一般不適用。

【適應證】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種感染,如敗血癥、心內膜炎、燒傷、骨髓炎、呼吸道感染、腦膜炎、軟組織感染等;也可用于化膿性鏈球菌或肺炎球菌與耐青霉素葡萄球菌所致的混合感染。

【用法與用量】

(1)口服:

50~100mg/(kg?d),分4~6次。

(2)肌內或靜脈注射:

①體重<2000g:日齡為0~7天,50mg/(kg?d),分2次應用;日齡>7天者,100mg/(kg?d),分3次應用。②體重>2000g:日齡為0~7天,75mg/(kg?d),分3次應用;日齡>7天者,150mg/(kg?d),分4次應用。均用靜脈途徑。

【注意事項】

(1)本品可致過敏性休克,用藥前應做皮膚過敏試驗。

(2)可出現藥疹、藥物熱、胃腸道反應等。

(3)嬰兒大量使用可致血尿、蛋白尿甚至尿毒癥。

(4)新生兒、早產兒及有哮喘、濕疹、花粉癥、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和肝病患者應慎用本品。

【不良反應】

(1)過敏反應:與青霉素有交叉過敏反應。

(2)肝毒性:氨基轉移酶升高或引起非特異性肝炎。

(3)大劑量靜脈給藥可引起驚厥。

(4)血液學異常:如中性粒細胞下降。

(5)有報道嬰兒使用大劑量本品后出現血尿、蛋白尿和尿毒癥。

【藥物相互作用】

(1)本品與氨基糖苷類、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苯巴比妥、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藥物存在配伍禁忌,不宜同瓶滴注。

(2)丙磺舒可減少苯唑西林的腎小管分泌,延長本品的血清半衰期。

(3)阿司匹林、磺胺藥可抑制本品與血清蛋白的結合,提高游離血藥濃度。

【應急處理】

同青霉素的處理方法。

氯唑西林 cIoxaciIIin

【其他名稱】

鄰氯苯甲異唑青霉素鈉,鄰氯西林,氯唑青霉素,鄰氯青霉素。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每瓶0.5g;膠囊:250mg/粒,500mg/粒。

【藥理作用】

本品吸收快,血藥濃度高,肌內注射30分鐘~1小時就能達到高峰血藥濃度。與其他抗生素無交叉耐藥性,毒性低。與血清蛋白的結合率為94%。

【適應證】

本品的抗菌范圍、作用機制和抗藥性與苯唑西林相同。主要用于產酶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其他葡萄球菌所致的敗血癥、肺炎、心內膜炎、骨髓炎或皮膚軟組織感染等。

【用法與用量】

兒童劑量:

(1)空腹口服:

50~100mg/(kg?d),分3~4次,最大劑量為4g/d。

(2)肌內、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

新生兒體重低于2kg者,日齡1~14天時每12小時按體重給予25mg/kg;日齡15~30天時每8小時按體重給予25mg/kg。新生兒體重超過2kg者,日齡1~14天時每8小時按體重給予25mg/kg;日齡15~30天時每6小時按體重給予25mg/kg。

輕、中度腎功能減退患者不需調整劑量,嚴重腎功能減退患者應避免大劑量應用,以防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發生。于飯前1小時或飯后2小時服用。

【注意事項】

(1)應用本品前需詳細詢問藥物過敏史并進行青霉素皮膚敏感試驗。

(2)對一種青霉素過敏患者可能對其他青霉素類藥物或青霉胺過敏。

(3)有哮喘、濕疹、花粉癥、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患者應慎用本品。

(4)本品能降低患者膽紅素與血清蛋白的結合能力,新生兒尤其是有黃疸者慎用本品。

【不良反應】

(1)過敏反應:以蕁麻疹等各類皮疹多見,白細胞減少、間質性腎炎、哮喘發作等和血清病型反應也可發生,嚴重者如過敏性休克偶見。過敏性休克一旦發生,必須就地搶救,保持氣道暢通、吸氧,并予以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治療措施。

(2)靜脈注射本品偶可產生惡心、嘔吐和血清氨基轉移酶升高。

(3)大劑量注射本品可引起抽搐等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

(4)有報道嬰兒使用大劑量本品后出現血尿、蛋白尿和尿毒癥。

(5)個別病例發生粒細胞缺乏癥或淤膽性黃疸。

【藥物相互作用】

(1)本品與氨基糖苷類、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苯巴比妥、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藥物存在配伍禁忌,不宜同瓶滴注。

(2)丙磺舒可減少氯唑西林的腎小管分泌、延長本品的血清半衰期。

(3)阿司匹林、磺胺藥抑制本品與血清蛋白結合,提高本品的游離血藥濃度。

【應急處理】

同青霉素的處理方法。

2.頭孢菌素類

頭孢呋辛 cefuroxime

【其他名稱】

頭孢呋肟,頭孢呋新,呋肟霉素。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0.25g,0.5g,0.75g,1.5g。

【藥理作用】

本品屬于第二代頭孢菌素。它通過與細菌細胞膜上的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結合,抑制細胞分裂和生長,最后使細菌溶解和死亡。對革蘭陰性桿菌產生的廣譜β-內酰胺酶穩定,其穩定性與第三代頭孢菌素相似。頭孢呋辛抗革蘭陰性桿菌的作用比第一代頭孢菌素強,但不如第三代頭孢菌素;抗葡萄球菌為主的革蘭陽性菌的作用與第一代頭孢菌素相似或略差,但比第三代頭孢菌素強。對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A組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克雷伯桿菌、腸桿菌、沙門菌、產氣莢膜桿菌、梭狀芽孢桿菌等均有作用。不動桿菌,沙雷菌屬、普通變形桿菌、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李斯特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脆弱擬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支原體、衣原體對本品耐藥。

肌內注射吸收良好,體內分布廣泛,能進入膽汁、胸腔積液、骨組織中,腦脊液中濃度約為血藥濃度的10%,蛋白結合率為31%~41%,91%~95%在24小時內由尿排出。t1/2為1.3~1.7小時,年齡不足1周的新生兒其t1/2為3.5~5.5小時。

【適應證】

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耳鼻喉科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膚和軟組織感染、骨和關節感染、淋病、包括敗血癥及腦膜等其他感染。

【用法與用量】

嬰兒和兒童:50~100mg/(kg?d),分3~4次給藥,每天60mg/kg的劑量適用于大部分感染。新生兒:30~100mg/(kg?d),分2~3次給藥。出生后第1周,頭孢呋辛的血清半衰期為成人的3~5倍。

【注意事項】

(1)早產兒、新生兒慎用。

(2)對有青霉素過敏史的患者應加以特別注意。

(3)與腎功能相關的生化實驗結果會發生改變,但并不具有臨床意義。但對于腎功能已有損害的患者,作為預防,應對其腎功能進行監測。

(4)溶液在25℃以下可保持藥效5小時,冷藏可保持48小時。

(5)溶液在儲備過程中,其顏色會有所加深。

【不良反應】

(1)曾報道有過敏反應,包括皮疹(斑丘疹和蕁麻疹)、藥物熱和十分罕見的過敏性反應。

(2)長期使用可導致念珠菌等非敏感性細菌的過度生長,從而導致胃腸失調,包括在治療中或治療后出現的罕見的假膜性結腸炎癥狀。

(3)某些患者發生血液學參數的變化,主要為血紅蛋白濃度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減少。頭孢菌素具有被紅細胞細胞膜吸附的傾向,并可同該藥的抗體反應,產生陽性庫姆斯試驗結果(此現象可干擾交叉配血試驗)及非常罕見的溶血性貧血.

(4)有時它會使血清肝酶或膽紅素暫時升高,特別是對患有肝病的患者,但無損害肝臟的證據。

(5)肌內注射可有局部疼痛、紅腫、硬結,宜深部肌內注射。靜脈注射偶可發生嚴重的血栓性靜脈炎。

【藥物相互作用】

(1)合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的患者,呈協同抗菌作用。但給予大劑量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時應特別注意腎功能監測。

(2)可干擾檢測尿糖,出現假陽性反應。

(3)不宜與紅霉素、氯霉素、四環素和磺胺類抑菌藥合用。

(4)與呋塞米等強效利尿藥合用可引起腎損害。

【應急處理】

本品無特效拮抗藥,用藥時可以問詢醫師給藥量。藥物過量時主要采取對癥治療和大量飲水及補液等。本品可被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清除。

頭孢噻肟 cefotaxime

【其他名稱】

頭孢氨噻肟,氨噻肟頭孢菌素,頭孢泰克松,西孢克拉瑞,頭孢噻肟鈉,塞福隆,凱福隆,凱帝隆,泰可欣,先鋒噻肟。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0.5g,1g,2g。

【藥理作用】

本品為第三代半合成頭孢菌素,通過與細菌細胞內膜上的青霉素結合蛋白相結合,干擾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導致細菌溶解死亡,發揮殺菌作用??咕V廣,以革蘭陰性菌為主,但對陽性球菌不如第一代與第二代頭孢菌素。對銅綠假單胞菌與厭氧菌僅有低度的抗菌作用。抗菌譜包括流感嗜血桿菌、大腸埃希菌、沙門桿菌、克雷伯產氣桿菌屬及奇異變形桿菌、奈瑟菌屬、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鏈球菌等。

口服不吸收,肌內注射tmax為0.5小時,分布于各種組織與體液中,膽汁中的濃度較高,不易透過正常的腦膜,但腦膜有炎癥時可增加透入量。部分代謝為活性較弱的去乙酰頭孢噻肟,原藥及代謝物均由腎臟排出。

【適應證】

主要用于各種敏感菌引起的感染,如呼吸道、五官、腹腔、膽道感染,以及腦膜炎、淋病、泌尿系統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創傷及術后感染、敗血癥等。

【用法與用量】

兒童劑量:肌內注射及靜脈注射,50~100mg/(kg?d),分2~3次,總量不超過12g/d。新生兒:日齡<7天者100mg/(kg?d),分2次靜脈給藥;>7天者150mg/(kg?d),分3次靜脈給藥。

【注意事項】

(1)嬰幼兒不能肌內注射。

(2)對青霉素過敏及嚴重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3)長期用藥可致二重感染,如念珠菌病、假膜性腸炎等,應予以警惕。

【不良反應】

(1)與青霉素有時有交叉變態反應,對青霉素過敏者、孕婦(尤其3個月以內的孕婦)應慎用。

(2)對嚴重腎功能損害者,劑量應相應減小,不能合用強效利尿藥。

(3)有時患者有皮疹、頭暈、耳鳴、發熱、腹瀉、嘔吐、全身不適等癥狀。

(4)肌內注射部位有疼痛感。

(5)個別患者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

(6)可有暫時性SGOT和SGPT等升高。

【藥物相互作用】

(1)丙磺舒可提高其血藥濃度,延長半衰期。

(2)長期用藥可使維生素K和B族維生素缺乏。

(3)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有協同作用,也可增加腎毒性,且不宜同時混合應用。

(4)與呋塞米等強效利尿藥合用可增加腎毒性。

(5)與多黏菌素、萬古霉素等合用亦可增加腎毒性。

(6)與脲基青霉素阿洛西林或美洛西林合用總清除率會降低。

【應急處理】

本品無特效拮抗藥,藥物過量時主要給予對癥治療和大量飲水及補液等。

頭孢曲松 ceftriaxone

【其他名稱】

頭孢三嗪,頭孢三嗪噻肟,羅氏芬,泛生舒復,cefriaxone,rocephin。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0.25g,0.5g,1.0g。

【藥理作用】

本品為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革蘭陰性桿菌產生的廣譜β-內酰胺酶高度穩定,抗菌譜與頭孢噻肟相似,對革蘭陰性腸桿菌科細菌具有較強大的抗菌作用。對流感嗜血桿菌、淋病奈瑟菌、腦膜炎奈瑟菌具有極強的抗菌活性。對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鏈球菌,包括對青霉素低敏的肺炎鏈球菌抗菌活性亦較強。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次于第二代頭孢菌素。陰溝腸桿菌、不動桿菌屬和銅綠假單胞菌對本品的敏感性差。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腸球菌對本品耐藥。

口服不吸收,肌內注射tmax為2~3小時,組織穿透力很強,能廣泛分布于多種組織、體腔和體液中,膽汁和尿液中濃度較高,能順利透過血腦屏障,無論腦膜有無炎癥,腦脊液中濃度均能達到治療水平;也可透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血液循環。血漿蛋白結合率為83%~96%,藥物在體內不被代謝,40%~65%以原藥經腎排出,另約40%自膽道經腸道排泄。t1/2長達6~9小時,早產兒為5~16小時。

【適應證】

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膽道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骨和關節感染、敗血癥、腦膜炎等及手術期感染預防。本品單劑可治療單純性淋病。

【用法與用量】

兒童劑量:深部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50~75mg/(kg?d),分1~2次應用。不宜超過2g/d。

【注意事項】

(1)交叉過敏反應:對一種頭孢菌素或頭霉素過敏者對其他頭孢菌素或頭霉素也可能過敏。

(2)有黃疸的早產兒和新生兒禁用。

(3)對青霉素過敏患者應用本品時應根據患者情況充分權衡利弊后決定。有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或即刻反應者,不宜再選用頭孢菌素類。

(4)早產兒、新生兒、有胃腸道疾病史者,特別是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或抗生素相關性結腸炎者應慎用。

(5)由于頭孢菌素類毒性低,所以有慢性肝病患者應用本品時不需調整劑量?;颊哂袊乐馗?、腎損害或肝硬化者應調整劑量。

(6)腎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5ml/min,每日應用本品劑量少于2g時,不需做劑量調整。血液透析清除本品的量不多,透析后無需增補劑量。

(7)對診斷的干擾:應用本品的患者以硫酸銅法測尿糖時可獲得假陽性反應。

(8)本品的保存溫度為25℃以下。

【不良反應】

(1)局部反應有靜脈炎,此外可有皮疹、瘙癢、發熱、支氣管痙攣和血清病等過敏反應。

(2)可有腹瀉、惡心、嘔吐、腹痛、結腸炎、黃疸、脹氣、味覺障礙和消化不良等反應。

(3)少數患兒可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小板增多或減少和白細胞減少。

(4)偶可出現黃疸,也可有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乳酸脫氫酶和堿性磷酸酶升高。

(5)少數患者可出現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暫時性升高。

(6)長期用藥可致腸道菌群紊亂,引發二重感染。

(7)少數患者可引發維生素K和維生素B族缺乏。

【藥物相互作用】

(1)靜脈輸液中加入紅霉素、四環素、兩性霉素B、間羥胺、去甲腎上腺素、苯妥英鈉、氯丙嗪、異丙醇、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時將出現混濁。由于本品的配伍禁忌藥物甚多,所以應單獨給藥。

(2)本品可影響乙醇代謝,抑制乙醛去氫酶的活性使血中乙醛積聚,出現雙硫侖樣反應。故在應用本品期間和以后數天內,應避免飲酒和服含乙醇的藥物。

【應急處理】

本品無特效拮抗藥,藥物過量時主要給予對癥治療和大量飲水及補液等。

頭孢哌酮-舒巴坦 cefperazone-suIbactam

【其他名稱】

立健舒,舒普深。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1.0g,1.5g,2.0g。

【藥理作用】

本品為復合制劑。舒巴坦為廣譜酶抑制劑,同時具有較弱的抗菌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多數陰性桿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具有強大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但對某些陰性桿菌染色體介導的β-內酰胺酶無活性。頭孢哌酮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對β-內酰胺酶的穩定性較差。兩者聯合,不但對陰性桿菌顯示明顯的協同抗菌活性,聯合后的抗菌作用是單獨使用頭孢哌酮作用的4倍。流感桿菌、產氣桿菌、摩根桿菌、類桿菌、大腸埃希菌、氟勞地枸櫞酸桿菌、陰溝腸桿菌、不動桿菌、肺炎桿菌等均對本品有較好的敏感性。

【適應證】

用于由敏感菌引起的呼吸系統、泌尿生殖系統感染、腹膜炎、膽囊炎、膽道感染、腹腔內感染、敗血癥等的治療。

【用法與用量】

靜脈滴注、肌內注射:小兒40~80mg/(kg?d),分2~4次用藥。最大劑量為160mg/(kg?d),分2~4次用藥。舒巴坦的最大劑量每日不得超過80mg/kg。

【注意事項】

(1)對本品任何成分過敏者禁用。對β-內酰胺類藥物過敏者慎用。

(2)早產兒、新生兒慎用。

(3)有維生素K缺乏、營養不良、吸收障礙者慎用。

(4)嚴重膽囊炎患者、嚴重腎功能不良者慎用。

(5)用藥期間禁酒及禁服含乙醇的藥物。

【不良反應】

(1)可見皮疹、藥物熱等過敏反應。

(2)常見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偶見假膜性腸炎。

(3)少數出現可逆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小板減少和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等。

(4)可有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堿性磷酸酶或血膽紅素一過性升高。

(5)長期用藥可致腸道菌群紊亂,引發二重感染。

【藥物相互作用】

(1)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聯用對腸桿菌屬細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某些敏感菌有協同作用,但同時也增加了腎毒性。

(2)可增強肝素、香豆素類抗凝血藥物的作用,增強阿司匹林、二氟尼柳等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作用,增加出血的危險性。

(3)與呋塞米等強效利尿藥同時用可增加腎毒性。

(4)本品可影響乙醇代謝,抑制乙醛去氫酶的活性使血中乙醛積聚,出現雙硫侖樣反應。故在應用本品期間和以后數天內,應避免飲酒和服含乙醇的藥物。

【應急處理】

本品無特效拮抗藥,藥物過量時主要給予對癥治療和大量飲水及補液等。

(二)糖肽類

萬古霉素 vancomycin

【其他名稱】

凡古霉素,凡可霉素,鹽酸萬古霉素,穩可信。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0.5g,1.0g;膠囊:0.125g,0.25g。

【藥理作用】

萬古霉素是東方鏈霉素菌株產生的三環糖肽類窄譜抗生素,能以高親和力結合到敏感細菌壁前體肽聚末端的丙氨酰丙氨酸上,阻斷構成細菌細胞壁的高分子聚肽糖合成,導致細胞壁破損而殺滅細菌,還可改變細菌細胞膜滲透性,并選擇性地抑制RNA的合成??咕V僅覆蓋革蘭陽性菌,不易產生耐藥,和其他抗生素之間也不會發生交叉抗藥性。對革蘭陽性菌有強大的抗菌作用,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口服吸收較差,但對假膜性腸炎和嚴重腎功能障礙患者,血藥濃度亦可達治療水平。靜脈給藥可廣泛分布到全身大多數組織和體液中,在血清、胸腔積液、心包液、腹水、滑膜液、尿液、腹膜透析液和心房組織液中均可達有效濃度,但在膽汁中不能達到有效濃度。可透過胎盤,但不能透過正常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當腦膜炎癥時可滲入腦脊液并達有效濃度。血漿蛋白結合率約55%??稍诟沃写x,主要以原藥經腎排出。個體差異較大。成人t1/2為3~9小時,幼兒為2.2~3小時,肝功能對t1/2影響不大,腎功能障礙時明顯延長。

【適應證】

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和耐新青霉素株)、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等所致的感染和腸球菌等引起的嚴重感染,如心內膜炎、敗血癥、假膜性腸炎等。

【用法與用量】

兒童劑量:口服20~50mg/(kg?d),分4次,治療5~10天,總量不超過2g/d;靜脈用藥20~40mg/(kg?d),分2~4次。37周以下早產兒每次15mg/kg,每12小時1次;足月兒每次10~15mg/kg,每8小時1次,均靜脈應用。療程為7~10天。

【注意事項】

1.對萬古霉素過敏者禁用。

2.新生兒、嬰幼兒、嚴重聽力減退或有耳聾者慎用。

3.本藥的結構特殊,與其他抗生素無交叉耐藥性。

4.通常不作為一線藥物應用,作為一種第三線藥物,在常用抗菌藥物無效或不能應用時(如假膜性腸炎時)應用。

5.輸入速度過快可產生紅斑樣或蕁麻疹樣反應,皮膚發紅(稱為紅人綜合征),尤以軀干上部為甚。輸入藥液過濃可致血栓性靜脈炎,應適當控制藥液濃度和滴注速度。

6.不可肌內注射,因可致劇烈疼痛。

7.可引起口麻、刺痛感、皮膚瘙癢、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藥物熱、感冒樣反應以及血壓劇降、過敏性休克反應等。

8.可致嚴重的耳中毒和腎中毒,大劑量和長時間應用時尤易發生,嚴重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9.含本藥的輸液中不得添加其他藥物。

【不良反應】

1.耳毒性、腎損害嚴重,與劑量大小有關。大劑量應用時、腎功能不全患者、兒童和老年人應進行血藥濃度監測。

2.偶見過敏反應。

3.靜脈滴注時可發生惡心、寒戰、發熱,所以藥物濃度不宜過高、速度不易過快。偶可出現血壓降低和休克樣癥狀。

4.對血管有刺激性,可引起注射部位劇烈疼痛,嚴重者可致血栓性靜脈炎。

5.大劑量快速滴注可致嚴重低血壓,甚至心臟停搏。

6.可發生中性粒細胞缺乏、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罕見血小板減少。

7.口服可引起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藥物相互作用】

1.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合用對腸球菌有協同抗菌作用,同時耳、腎毒性增加??菇M胺藥、吩噻嗪類藥物可掩蓋耳鳴、頭昏、眩暈等耳毒性癥狀。

2.與麻醉藥合用易出現變態反應,必要時應先給予本品后再做麻醉誘導。

3.許多藥物合用時可產生沉淀反應,如氯霉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甲氧西林、氨茶堿、巴比妥類、氯噻嗪、碳酸氫鈉、苯妥英、磺胺異唑等。

4.忌與堿性藥物配伍。

5.與考來烯胺同時服用,因陽離子交換樹脂與其結合,可使藥效滅活。

【應急處理】

用藥過程中如果出現頭暈、耳鳴、聽力減退,應立即停藥。靜脈輸注速度不應過快,如出現低血壓、休克癥狀立即停藥。藥物過量處理包括維持腎功能、對癥支持治療,必要時可進行腹膜透析。

(三)碳青霉烯類

美羅培南 meropenem

【其他名稱】

美平,mepem。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0.5g。

【藥理作用】

本品為人工合成的廣譜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對青霉素結合蛋白有非常強的親和力,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而產生抗菌作用。除金屬β-內酰胺酶以外,其對大多數β-內酰胺酶(包括由革蘭陽性菌及革蘭陰性菌所產生的青霉素酶和頭孢菌素酶)的水解作用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美羅培南容易穿透大多數革蘭陽性和陰性細菌的細胞壁,而達到其作用靶點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尤其對革蘭陰性菌有很強的抗菌活性。對葡萄球菌和腸球菌的抗菌作用較亞胺培南稍弱。美羅培南不宜用于治療對甲氧西林耐藥的葡萄球菌感染,有時對其他碳青霉烯類的耐藥菌株亦表現出交叉耐藥性。

【適應證】

美羅培南適用于成人和兒童由單一或多種對美羅培南敏感的細菌引起的下列感染:肺炎(包括院內獲得性肺炎);尿路感染;婦科感染,如子宮內膜炎和盆腔炎等;皮膚軟組織感染;腦膜炎;敗血癥。

【用法與用量】

兒童:根據感染類型的嚴重程度、致病菌敏感性和患者的具體情況,每8小時按規定劑量10~20mg/kg給藥;體重超過50kg的兒童,按成人劑量給藥。腦膜炎兒童患者的治療劑量按每8小時40mg/kg給藥。目前尚無兒童腎功能不全的使用經驗。

【注意事項】

1.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青霉素類或其他β-內酰胺類抗生素過敏感染患者慎用。青霉素過敏者要進行皮試。

2.早產兒、新生兒、嬰兒及有癲癇史或中樞神經功能障礙的患兒慎用。

3.對肝功能不全患者不必要進行劑量調整,應認真監測患者的肝功能。

4.不推薦用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

5.在抗生素的使用過程中,可能導致輕微至危及生命的假膜性結腸炎。對使用美羅培南后引起腹瀉或腹痛加劇的患者,應確診其是否為艱難梭菌引起的假膜性結腸炎,同時也應認真考慮其他因素。

6.治療銅綠假單胞菌等假單胞菌感染時,應常規進行藥物敏感試驗。

7.美羅培南和具有潛在腎毒性的藥物聯用時應注意。本品可通過血液透析清除,若病情需要持續使用本品,建議在血透后根據病情再給予全量,以達到有效的血漿濃度;對腹膜透析的患者,目前尚無本品的使用經驗。

8.美羅培南不應冷凍。使用前搖晃均勻。本品配制后應1次用完。

【不良反應】

1.過敏反應 主要有皮疹、瘙癢、藥物熱等過敏反應,偶見過敏性休克。

2.消化系統 主要有腹瀉、惡心、嘔吐、便秘等胃腸道癥狀。

3.肝臟 偶見肝功能異常、膽汁淤積性黃疸等。

4.腎臟 偶見排尿困難和急性腎衰竭。

5.中樞神經系統 偶見失眠、焦慮、意識模糊、眩暈、神經過敏、感覺異常、幻覺、抑郁、痙攣、意識障礙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國外有報道,用藥后偶可誘發癲癇發作。

6.血液系統 偶見胃腸道出血、鼻出血和腹腔積血等出血癥狀。

7.注射給藥時可致局部疼痛、紅腫、硬結,嚴重者可致血栓性靜脈炎。

【藥物相互作用】

1.本品與齊多夫定、昂丹司瓊、多種維生素、多西環素、地西泮、葡萄糖酸鈣和阿昔洛韋等藥有配伍禁忌。

2.丙磺舒和美羅培南合用可競爭性激活腎小管分泌,抑制腎臟排泄,導致美羅培南清除半衰期延長、血藥濃度增加,因此不推薦美羅培南和丙磺舒聯用。

3.本品與傷寒活疫苗同用,可能會干擾傷寒活疫苗的免疫反應。

4.有報道抗癲癇藥與本品合用可使抗癲癇藥的血漿濃度降低。

【應急處理】

本品偶可致過敏性休克,一旦出現出汗、喘鳴、頭暈等休克前驅表現應立即停藥,并做好搶救準備。用藥過程中如果出現腹痛、頻繁腹瀉應立即停藥,并對癥處理。

(四)唑烷酮類

利奈唑胺 IinezoIid

【其他名稱】

斯沃,zyvox。

【制劑與規格】

片劑:600mg;注射液:600mg(300ml)。

【藥理作用】

本品為人工合成的唑烷酮類抗生素,是細菌蛋白質合成抑制劑,作用于細菌50S核糖體亞單位,并且最接近作用部位。與其他藥物不同,利奈唑胺不影響肽基轉移酶活性,只是作用于翻譯系統的起始階段,抑制mRNA與核糖體連接,阻止70S起始復合物的形成,從而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利奈唑胺的作用部位和方式獨特,因此在具有特殊性或獲得性耐藥特征的陽性細菌中,都不易與其他抑制蛋白合成的抗菌藥發生交叉耐藥,在體外也不易誘導細菌耐藥性的產生。研究表明,通常導致陽性細菌對作用于50S核糖體亞單位的抗菌藥物產生耐藥性的基因對利奈唑胺均無影響,包括存在修飾酶、主動外流機制以及細菌靶位修飾和保護作用。利奈唑胺對甲氧西林敏感或耐藥葡萄球菌、萬古霉素敏感或耐藥腸球菌、青霉素敏感或耐藥肺炎鏈球菌均顯示了良好的抗菌作用,對厭氧菌亦具抗菌活性,對卡他莫拉菌和流感嗜血桿菌具有中度活性。

【適應證】

1.耐萬古霉素的屎腸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并發的菌血癥。

2.院內獲得性肺炎,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珠耐多藥肺炎鏈球菌multi-drug 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或肺炎鏈球菌(包括多藥耐藥的菌株MDRSP)。如果已證實或懷疑存在革蘭陰性致病菌感染,臨床上需要聯合應用抗革蘭陰性菌的藥物。.

3.復雜性皮膚或皮膚軟組織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TI),包括未并發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珠)、化膿鏈球菌或無乳鏈球菌引起。只有當微生物實驗檢查顯示敏感性革蘭陽性菌感染時才應該使用利奈唑胺治療復雜性皮膚或皮膚軟組織感染。如果已證實或懷疑同時存在革蘭陰性致病菌感染,在沒有其他有效治療措施時才使用利奈唑胺,還必須聯合應用抗革蘭陰性菌的藥物。

4.非復雜性皮膚或皮膚軟組織感染,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僅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所致。

5.社區獲得性肺炎及伴發的菌血癥,由肺炎鏈球菌(包括對多藥耐藥的菌株),或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僅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所致。

【用法與用量】

兒童患者(剛出生至11歲):每8小時靜脈注射或口服(片劑或口服混懸劑)10mg/kg,連續治療10~14天。

【注意事項】

1.為減少細菌對藥物耐藥的發生及保持利奈唑胺和其他抗菌藥物的療效,利奈唑胺應僅用于確診或高度懷疑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療或預防。

2.利奈唑胺靜脈注射液應在30~120分鐘內靜脈輸注。不能將此靜脈輸液袋串聯在其他靜脈給藥通路中。不可在此溶液中加入其他藥物。

3.對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應每周進行全血細胞計數的檢查,尤其是用藥超過兩周,或以前有過骨髓抑制病史,或合并使用能誘導發生骨髓抑制的其他藥物,或患慢性感染既往或目前合并接受其他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

4.有使用后出現假膜性結腸炎的報道,嚴重程度可為輕度至威脅生命。

5.使用利奈唑胺過程中,有出現乳酸性酸中毒的報道。

6.在抗菌藥物的分級管理中,利奈唑胺被列入特殊管理一類。

【不良反應】

1.利奈唑胺最常見的不良事件為腹瀉、頭痛和惡心。

2.其他不良事件有嘔吐、失眠、便秘、皮疹、頭暈、發熱、口腔念珠菌病、陰道念珠菌病、真菌感染、局部腹痛、消化不良、味覺改變、舌變色、瘙癢。

3.利奈唑胺不良反應有骨髓抑制(包括貧血、白細胞減少、各類血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

4.周圍神經病和視神經?。ㄓ械倪M展至失明)。

5.乳酸性酸中毒。

【藥物相互作用】

1.利奈唑胺靜脈注射液與下列藥物通過Y形接口聯合給藥時,可出現物理性質不配伍:兩性霉素B、鹽酸氯丙嗪、地西泮、噴他脒異硫代硫酸鹽、乳糖酸紅霉素、苯妥英鈉和甲氧芐啶-磺胺甲唑。

2.利奈唑胺靜脈注射液與頭孢曲松鈉合用可致兩者的化學性質不配伍。

【應急處理】

用藥過程中如出現嚴重腹瀉、皮疹、癢等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并對癥處理。

(五)氨基糖苷類

阿米卡星 amikacin

【其他名稱】

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霉素,amikin。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100mg/2ml,200mg/2ml,500mg/2ml。

【藥理作用】

本品是一種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本品作用機制為作用于細菌核糖體的30S亞單位,抑制細菌合成蛋白質。本品對多數腸桿菌科細菌,如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腸桿菌屬、變形桿菌屬、志賀菌屬、沙門菌屬、枸櫞酸桿菌屬、沙雷菌屬等均具良好作用;對銅綠假單胞菌及其他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屬、產堿桿菌屬等亦有良好作用;對腦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耶爾森菌屬、胎兒彎曲菌、結核桿菌及某些非結核分枝桿菌屬亦具較好的抗菌作用,其抗菌活性較慶大霉素略低。本品最突出的優點是對許多腸道革蘭陰性桿菌所產生的氨基糖苷類鈍化酶穩定,不會被此類酶鈍化而失去抗菌活性。革蘭陽性球菌中本品除對葡萄球菌屬中甲氧西林敏感株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外,肺炎鏈球菌、各組鏈球菌及腸球菌屬對之大多耐藥。本品對厭氧菌無效。

【適應證】

本品適用于銅綠假單胞菌及其他假單胞菌屬、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吲哚陽性和吲哚陰性)、普魯威登菌、克雷伯菌、腸桿菌、沙雷菌屬、不動桿菌屬與葡萄球菌屬等所致的菌血癥、細菌性心內膜炎、敗血癥(包括新生兒膿毒癥)、呼吸道感染、骨關節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膽道感染、腹腔感染、燒傷、手術后感染及復發性尿路感染等。

阿米卡星對大部分氨基糖苷類純化酶穩定,故適用于治療革蘭陰性桿菌中卡那霉素、慶大霉素或妥布霉素耐藥菌株,尤其如普魯威登菌屬、黏質沙雷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所致的感染。

【用法與用量】

新生兒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首劑按體重10mg/kg,繼以每12小時7.5mg/kg;一般1個療程不超過10天。兒童肌內或靜脈滴注4~10mg/(kg?d),分2~3次。嚴重感染可增加劑量,但不宜超過15mg/kg,療程不超過10天。

【注意事項】

1.應監測血藥濃度,尤其新生兒、老年和腎功能減退的患者。本品的有效治療濃度范圍為15~25μg/ml,應避免高峰血藥濃度持續在35μg/ml以上以及谷濃度超過5μg/ml。

2.不能測定血藥濃度時,應根據測得的肌酐清除率調整劑量。

3.給予首次飽和量7.5mg/kg后,有腎功能不全、前庭功能或聽力減退的患者所用維持量酌減,即劑量不變,延長給藥間期;或給藥間期不變,每次劑量減少或停用本品。由于阿米卡星在體內不代謝,主要經尿排出,因此腎功能減退的患者可能引起藥物積聚達中毒濃度。

4.患者應給予足夠的水分,以減少腎小管損害。

5.燒傷患者中本品的半衰期較短(1~1.5小時),因此可能需用5~7.5mg/kg,每6小時1次。

6.長期用藥可能導致耐藥菌過度生長。

7.配制靜脈用藥時,每500mg加入到0.9%氯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或其他滅菌稀釋液100~200ml中,上述溶液用于成人應在30~60分鐘內、嬰兒患者于1~2小時內緩慢輸入,并相應減少稀釋液量。

8.本品不可直接靜脈推注,以免產生神經肌肉阻滯和呼吸抑制作用。

【不良反應】

1.本品的耳毒性和腎毒性與卡那霉素相近,故腎功能減退者、脫水者、老年患者及使用強效利尿藥的患者應慎用或減量。

2.胃腸道反應有惡心、嘔吐、食欲缺乏、腹脹、腹瀉。

3.個別病例有藥物熱,皮疹,肌肉震顫、麻木,關節痛,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還可引起肝損害、貧血、血壓下降。

4.長期使用可引起二重感染。

5.神經肌肉接頭阻滯反應較少見。

【藥物相互作用】

1.與強效利尿藥(如呋塞米、依他尼酸)、萬古霉素、兩性霉素B、環孢素等聯用可加強腎毒性。

2.與其他有耳毒性的藥物(如紅霉素等)聯合應用,耳中毒的可能性加強。

3.與頭孢菌素類、右旋糖酐聯合應用,可致腎毒性加強。

4.與肌肉松弛藥或具有此種作用的藥物(如地西泮等)聯合應用可致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加強。新斯的明或其他抗膽堿酯酶藥均可拮抗神經肌肉阻滯作用。

5.本類藥物與堿性藥(如碳酸氫鈉、氨茶堿等)聯合應用,抗菌效能可增強,但同時毒性也相應增強,必須慎重。

6.青霉素類對某些鏈球菌的抗菌作用可因氨基糖苷類的聯用而得到加強,如目前公認草綠色鏈球菌性心內膜炎和腸球菌感染在應用青霉素的同時可加用鏈霉素(或其他氨基糖苷類)。

【應急處理】

由于缺少特異性拮抗劑,本品過量或引起毒性反應時主要采用對癥療法和支持療法,同時補充大量水分。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有助于從血中清除阿米卡星。

(六)硝基咪唑類

甲硝唑 metronidazoIe

【其他名稱】

滅滴靈,甲硝噠唑,甲硝基羥乙唑,滅滴唑。

【制劑與規格】

片劑:每片0.2g;注射液:50mg(10ml),100mg(20ml),500mg (100ml),1.25g(250ml),500mg(250ml)。

【藥理作用】

本品屬硝基咪唑類合成抗菌藥,對缺氧環境中的細菌和厭氧微生物有殺滅作用。它能迅速被細菌和厭氧微生物吸收,抑制細菌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干擾細菌的生長繁殖,最終導致細菌死亡。對革蘭陰性和陽性厭氧菌均有明顯的抗菌活性。對擬桿菌屬(包括脆弱擬桿菌)、梭形桿菌屬、梭狀芽孢桿菌屬(包括破傷風桿菌)、部分真桿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鏈球菌等均有較好的抗菌作用。對阿米巴原蟲氧化還原反應也有抑制作用,導致原蟲氮鏈發生斷裂而死亡。此外對滴蟲也有強大的殺滅作用。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口服或直腸給藥后能迅速而完全地吸收,蛋白結合率<20%,吸收后廣泛分布于各組織和體液中,且能通過血腦屏障,藥物有效濃度能夠出現在唾液、膽汁、乳汁、羊水、精液、尿液、膿液和腦脊液中。甲硝唑及其代謝物大量由尿排泄(占總量的60%~80%),少量由糞排出(6%~15%)。t1/2約為8小時。

【適應證】

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厭氧菌引起的感染(如呼吸道、消化道、腹腔及盆腔感染),皮膚軟組織、骨和骨關節等部位的感染以及脆弱擬桿菌引起的心內膜炎、腦膿腫、敗血癥及腦膜炎,以及使用抗生素引起的結腸炎。治療破傷風常與破傷風抗毒素(TAT)聯用。此外還廣泛應用于預防和治療口腔厭氧菌感染。

【用法與用量】

劑量:新生兒(<7天)每次7.5mg/kg,體重<1200g者每48小時1次;體重1200~2000g者每24小時1次;體重≥2000g者每12小時1次。日齡≥7天的新生兒每次7.5mg/kg,體重<1200g者每48小時1次;體重1200~2000g者每12小時1次;體重>2000g者每次15mg/kg,每12小時1次。

【注意事項】

1.對本品或其他咪唑類藥物過敏者禁用。

2.血液病及活動性中樞系統疾病者禁用。

3.藥物經肝代謝,因此肝功能不足者藥物可蓄積,使用時應酌情減量。

4.應用期間應減少鈉鹽攝入量,如食鹽過多可引起鈉滯留。

5.可誘發白念珠菌病,必要時可并用抗念珠菌藥。

6.可引起周圍神經炎和驚厥,遇此情況應考慮減量或停藥。

7.可致血象改變、白細胞減少等,應予注意。

8.新生兒靜脈注射應緩慢,至少60分鐘。

【不良反應】

1.口服時的不良反應

①腸胃道癥狀:如惡心、畏食、嘔吐、腹瀉、中上腹不適、腹部痙攣、便秘;②口腔:偶有口腔明顯金屬異味、舌苔厚、舌炎和胃炎,可能與念珠菌急劇增長有關;③血液系統:可逆性粒細胞和紅細胞減少;④心血管:心電圖T波平坦;⑤中樞神經系統:癲癇、周圍神經病變、眩暈、共濟失調、精神錯亂、易興奮、抑郁、乏力和失眠;⑥過敏、蕁麻疹、紅斑疹、潮紅、鼻充血、陰道或外陰干燥、發熱;⑦泌尿系:排尿困難、膀胱炎、多尿、尿失禁、黑尿;⑧其他:陰道真菌過長、性欲減退、直腸炎、關節痛似血清病。

2.靜脈給藥的不良反應

最嚴重的為癲癇發作和周圍神經病變,后者主要表現為肢端麻木和感覺異常。某些病例長程用藥時,周圍神經病變持續。

【藥物相互作用】

1.苯巴比妥和利福平可加快本品的代謝。但本品可使苯巴比妥和利福平代謝減慢,血藥濃度升高。

2.與抗膽堿藥合用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可提高療效。

3.與西咪替丁等減弱肝微粒體活性的藥物合用可減慢本品的消除,延長本品的半衰期。

4.與華法林和其他口服抗凝藥合用可增加華法林和其他口服抗凝藥的血藥濃度,引起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5.與糖皮質激素聯用可加速本品的排泄,使血藥濃度下降。

6.甲氧氯普胺可減輕本品的胃腸道癥狀。

7.氫氧化鋁、考來烯胺可略降低本品的胃腸道吸收率。

8.本品可引起體內乙醛蓄積,干擾乙醇氧化過程,出現雙硫侖樣反應。

【應急處理】

本品無特效拮抗藥,藥物過量時主要給予對癥治療和大量飲水及補液等。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有助于從血中清除。

(七)抗病毒類抗生素

利巴韋林 ribavirin

【其他名稱】

病毒唑,三氮唑核苷,威樂星。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1ml/100mg,2ml/250mg,2ml/100mg,2ml/200mg,5ml/ 250mg,5ml/500mg;片劑:20mg,50mg,100mg;顆粒劑:50mg等。

【藥理作用】

本品為合成的核苷類抗病毒藥。體外細胞培養試驗表明,利巴韋林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選擇性的抑制作用。利巴韋林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但是其體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鳥嘌呤核苷和黃嘌呤核苷逆轉的結果提示,利巴韋林可能作為這些細胞的代謝類似物而起作用。

【適應證】

拉薩熱,幼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甲型、乙型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熱,單純皰疹,麻疹,腮腺炎,水痘、帶狀皰疹等。

【用法與用量】

1.注射液

小兒10~15mg/(kg?d),分2次給藥,每次滴注20分鐘以上,療程為3~7天。

2.片劑

小兒每日按體重10mg/kg,分4次服用,療程為7天。6歲以下小兒的口服劑量未定。

3.利巴韋林顆粒

用溫開水完全溶解后口服。兒童劑量為10~15mg/(kg?d),分3次服用,應用3天。

【注意事項】

1.有嚴重貧血、肝功能異常者慎用。

2.對診斷的干擾 口服后引起血膽紅素增高者可高達25%。大劑量使用可引起血紅蛋白下降。

3.盡早用藥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病初3日內給藥一般有效。不宜用于未經實驗室確診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

4.長期或大劑量服用對肝功能、血象有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

1.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貧血、乏力等,停藥后即消失。

2.較少見的不良反應有疲倦、頭痛、失眠、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并可致紅細胞、白細胞及血紅蛋白下降。

【藥物相互作用】

1.利巴韋林注射液與齊多夫定同用時有拮抗作用,因本品可抑制齊多夫定轉變成活性型的磷酸齊多夫定。

2.與干擾素合用對降低丙型肝炎病毒RNA的濃度有協同作用。

【應急處理】

大劑量應用時可致心臟損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等患者可引起呼吸困難、胸痛,一旦有癥狀應立即停藥,給予對癥支持治療。

阿糖腺苷 vidarabine

【其他名稱】

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腺嘌呤阿糖苷,Ara-A。

【制劑與規格】

粉針劑:100mg/瓶,200mg/瓶。

【藥理作用】

本品為抗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藥,其藥理作用是與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結合,使其活性降低而抑制DNA合成。單磷酸阿糖腺苷進入細胞后,經過磷酸化生成阿糖腺苷二磷酸(Ara-ADP)和阿糖腺苷三磷酸(Ara-ATP)??共《净钚灾饕砂⑻窍佘杖姿幔ˋra-ATP)引起,Ara-ATP與脫氧腺苷三磷酸(dATP)競爭地結合到病毒DNA聚合酶上,從而抑制了酶的活性及病毒DNA的合成,同時抑制病毒核苷酸還原酶的活性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還能抑制病毒DNA末端脫氧核苷酰轉移酶的活性,使Ara-A滲入病毒的DNA中并連接在DNA鏈3′-OH位置的末端,抑制了病毒DNA的繼續合成。

【適應證】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和其他病毒性感染如帶狀皰疹、單純皰疹、生殖器皰疹等,此外在手足口病及兒童水痘方面也有一定的療效。

【用法與用量】

使用前,每瓶加2ml滅菌生理鹽水溶解后肌內注射或緩慢靜脈注射,或遵醫囑。小兒劑量:5~10mg/(kg?d),療程為10天。新生兒:10~15mg/(kg?d),持續滴注12小時以上,療程為10~14天。用藥過程中密切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并及時處理。

【注意事項】

1.如注射部位疼痛,必要時可加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解除疼痛癥狀。

2.用藥過程中密切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并及時處理。

3.配制的溶液不可冷藏。

4.動物實驗發現本藥有致畸胎或致突變作用,因此孕婦及嬰兒禁用。

【不良反應】

1.可見注射部位疼痛。

2.極少情況下會出現神經肌肉疼痛及關節疼痛,偶見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或骨髓巨細胞增多現象,為可逆性,停藥后可自行恢復,必要時可對癥治療。

3.不良反應嚴重程度與給藥量和療程呈正相關。

【藥物相互作用】

1.不可與含鈣的輸液配伍。

2.不宜與血液、血漿及蛋白質輸液劑配伍。

3.別嘌醇可加重本品對神經系統的毒性,不宜與別嘌醇并用。

4.與干擾素同用可加重不良反應。

【應急處理】

大劑量注射可引起嚴重中樞系統反應,如震顫、眩暈、幻覺、共濟失調、精神變態等,應停藥或減量。本品缺少特異性對抗藥,過量或引起毒性反應時主要是對癥和支持治療。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有助于本品清除。

阿昔洛韋 acicIovir

【其他名稱】

無環鳥苷,無環鳥嘌呤。

【制劑與規格】

注射液:0.5g,0.25g。

【藥理作用】

阿昔洛韋在體外對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藥物易被單純皰疹病毒攝取,然后磷酸化為三磷酸鹽,通過干擾病毒DNA聚合酶和抑制病毒的復制兩種方式抑制病毒復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與增長的DNA鏈結合,引起DNA鏈的延伸中斷。

【適應證】

1.單純皰疹病毒感染 用于免疫缺陷者初發和復發性黏膜皮膚感染的治療以及反復發作病例的預防。也用于單純皰疹性腦炎治療。

2.帶狀皰疹 用于免疫缺陷者嚴重帶狀皰疹患者或免疫功能正常者彌散型帶狀皰疹的治療。

3.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療。

【用法與用量】

靜脈用藥液的配制:阿昔洛韋注射液用0.9%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溶液稀釋至至少100ml,使最后藥物濃度不超7g/L,否則易引起靜脈炎。

靜脈滴注注意:

1.重癥生殖器皰疹的初治 嬰兒與12歲以下小兒每8小時按體表面積250mg/m2,共5日。

2.免疫缺陷者皮膚黏膜單純皰疹 嬰兒與12歲以下小兒每8小時按體表面積250mg/ m2,共7日;12歲以上按成人量。

3.單純皰疹性腦炎 每8小時按體重10mg/kg,共10日。

4.免疫缺陷合并水痘 每8小時10mg/kg或500mg/m2,共10日。

5.小兒最高劑量為每8小時按體表面積500mg/m2。

【注意事項】

1.對更昔洛韋過敏者也可能對阿昔洛韋注射液過敏。

2.新生兒、嬰幼兒慎用。

3.以下情況需考慮用藥利弊 ①脫水或已有腎功能不全,阿昔洛韋注射液劑量應減少;②嚴重肝功能不全者、對阿昔洛韋注射液不能承受者、精神異?;蛞酝鶎毎拘运幬锍霈F精神反應者,靜脈用阿昔洛韋注射液易產生精神癥狀,須慎用。

4.嚴重免疫功能缺陷者長期或多次應用阿昔洛韋注射液治療后可能引起單純皰疹病毒和帶狀皰疹病毒對阿昔洛韋注射液耐藥。如單純皰疹患者應用阿昔洛韋注射液后皮損無改善,應測試單純皰疹病毒對阿昔洛韋注射液的敏感性。

5.對診斷的干擾 靜脈給藥可引起腎小管阻塞,使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如果劑量恰當、補水充足則不易引起。

6.隨訪檢查 由于女性生殖器皰疹患者大多易患子宮頸癌,因此患者每年至少應檢查1次,以便早期發現。靜脈用藥可能引起腎毒性,用藥前或用藥期間應檢查腎功能。

7.一旦皰疹癥狀與體征出現,應盡早給藥。

8.靜脈給藥

(1)阿昔洛韋注射液專供靜脈滴注,藥液至少在1小時以上勻速滴入,避免快速滴入或靜脈推注,否則可發生腎小管內藥物結晶沉積,引起腎功能損害(可達10%)。

(2)靜脈滴注后2小時尿藥濃度最高,此時應給患者充足的水,防止藥物沉積于腎小管內。

(3)配液方法:阿昔洛韋注射液應加入適量的溶液(如葡萄糖注射液),使藥液濃度不高于7g/L。肥胖患者的劑量應按標準體重計算。

9.1次血液透析可使血藥濃度減低60%,因此血液透析后應補給1次劑量。

10.新生兒不宜以含苯甲醇的稀釋液配制靜脈滴注液,否則易引起致命的綜合征,包括酸中毒、中樞抑制、呼吸困難、腎衰竭、低血壓、癲癇和顱內出血等。

【不良反應】

1.常見的不良反應 若注射濃度太高(10g/L)可引起靜脈炎,外溢時注射部位可出現炎癥,還可能引起皮膚瘙癢或蕁麻疹。

2.少見的不良反應 注射給藥特別是靜脈注射時,有急性腎功能不全、血尿和低血壓。

3.罕見的不良反應 注射給藥時可能出現昏迷、意識模糊、幻覺、癲癇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

4.注射用藥可以引起輕度頭痛(常見)、多汗(少見),如果癥狀如持續存在或明顯時應引起注意。

【藥物相互作用】

1.靜脈給藥時與干擾素或甲氨蝶呤(鞘內)合用可能引起精神異常,應慎用。

2.靜脈給藥時與腎毒性藥物合用可加重腎毒性,特別是腎功能不全者更易發生。

3.與齊多夫定(zidovudine)合用可引起腎毒性,表現為深度昏睡和疲勞。

【應急處理】

大劑量突擊性注射可發生急性腎小管壞死,應多飲水。大劑量注射時可引起神經系統障礙,應立即停藥。本品缺少特異性對抗藥,過量或引起毒性反應時主要是對癥和支持治療。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有助于本品清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昌县| 皮山县| 望奎县| 崇义县| 南澳县| 塘沽区| 黔西县| 杭锦后旗| 翁源县| 广安市| 抚宁县| 新巴尔虎右旗| 武胜县| 赫章县| 灵山县| 聂拉木县| 喀什市| 佛教| 杭锦旗| 哈尔滨市| 正蓝旗| 城固县| 旬邑县| 砚山县| 河源市| 巨野县| 鸡东县| 民丰县| 山东省| 大安市| 承德县| 南皮县| 马山县| 明溪县| 兴城市| 隆回县| 毕节市| 永济市| 金川县| 西吉县| 绥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