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與陰陽合歷
把太陰歷和太陽歷二者配合起來的歷法叫作“陰陽合歷”。在我國的夏朝后期,將陰歷和節氣歷結合起來制定了“陰陽合歷”。陰陽合歷是在夏朝制定,因此在歷史上長期稱其為“夏歷”,近代改稱為“農歷”。陰歷改革成陰陽合歷,其具體改進之處是:運用節氣歷給陰歷設置閏月的辦法。

夏朝時將陰歷改革成陰陽合歷,其具體改進之處是:運用節氣歷給陰歷設置閏月。
一個節氣歷一年是365天,而陰歷的一年是354天,兩者一年相差11天,經過一定年限后,在陰歷的年月中寒暑的日期則完全顛倒。改進的方法是給陰歷增加天數、設置閏月,設置閏月的陰歷年份稱作“閏年”。
剛開始采取三年一閏,但還剩下三四天;后采取五年兩閏,卻又超過了四五天;又采取八年三閏,仍差兩天。經過反復觀測實踐,終于確定了“十九年七閏”的辦法。那么“十九年七閏”,閏月設置在哪年哪月呢?經過驗證考慮,閏月設置于陰歷的年、月份中沒有“中氣”的月份。
由于節氣的相間日數是15天左右,而陰歷的一月是29.5天,因而在陰歷月份里的節氣日則逐年逐月向后移動,大約每過2.8年,就有一月的“中氣”移出該月的月末,形成該月沒有“中氣”。這就是無中氣的月份,于是便以此月為閏月,并以緊靠的上一月的月號為閏月的月號。例如,緊相連的上一月是陰歷的四月,那么閏月便是閏四月。其他的調整辦法依次類推。
在陰歷的每十九個年份中,將會出現七個年份中有一個月沒有“中氣”,于是在十九年中則設七個閏月,即七個閏年,這就是“十九年七閏”的由來。將陰歷和節氣歷相結合,設置閏年閏月,十九年七閏,最大的好處是使陰歷的年月變化和寒暑的變化基本協調一致,將不會出現“寒冬”臘月揮扇過春節;穿著棉衣過“三伏”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