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移精變氣論篇

【導讀】

移精變氣,是指通過心理調控治療,改善病人的精神狀態,從而調整其體內的氣機運行并治愈疾病。因為本篇開篇講述的是移精變氣方面的內容,所以以此名篇。以開篇內容或開頭的文字作為篇名,是《黃帝內經》的篇目命名方式之一。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1],可祝由[2]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變氣,祝由而已。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藏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注釋】

[1]惟其移精變氣:通過調控思想意識來改善精氣的活動狀態。[2]祝由:古代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改變人的精神狀態,從而治療疾病,類似現代的精神療法。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古時候治病,只要轉移病人的精神,改變病人氣機的運行,用一種“祝由”的方法醫治,病就可以好了。現在治病,要用藥物從內部治療,用針石從外部治療,疾病還是有的能治愈,有的不能治愈,這是什么緣故呢?

岐伯回答說:古時候的人們,生活簡單,居住在巢穴中,在禽獸之間追逐生存,寒冷的季節到了,就通過活動身體驅除寒冷,暑熱來了,就到陰涼的地方躲避暑氣,在內沒有眷戀羨慕的情志牽掛,在外沒有奔走求官的勞累形役,處在一個安靜淡薄、不謀名利、精神內守的意境里,邪氣是不可能深入侵犯的,所以既不需要用藥物治其內,也不需要用針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的發生,只要轉移病人的精神和改變氣機的運行,用一種“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疾病。現在的人就不同了,在內則被憂患所牽累,在外則為勞苦所形役,又不能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常常遭受到“虛邪賊風”的侵襲,正氣衰竭,外邪乘虛而侵犯人體,在內深入五臟骨髓,在外傷害五官肌膚,這樣病勢輕的就會加重,病勢重的就會死亡,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治愈疾病了。

【原文】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

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1],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于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2]。本末為助[3],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4],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5],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注釋】

[1]僦(jiù)貸季:上古的名醫,相傳是岐伯的祖師。[2]草蘇草荄(gāi)之枝:即草葉和草根。蘇,葉。荄,根。枝,莖。[3]本末為助:本,指病人。末,指醫生。[4]不知日月:不懂得色脈的重要。日月,代指色脈。[5]粗工兇兇(xiōng):技術低劣的醫生,大吹大擂。兇兇,即“洶洶”。

【譯文】

黃帝說:講得好!我想在為病人診治時,能夠洞察病人死生,明辨疾病的疑惑,如果掌握其中的要領,心中就如同有日月之光照耀一樣的明了,這樣的診法可以講給我聽嗎?

岐伯說:在診法上,色和脈的診察方法是上古帝王所珍重,先師所傳授的。上古有位名醫叫作僦貸季,他研究望色和切脈的道理,通達神明,能夠聯系到金木水火土以及四時、八風、六合,從正常的規律和異常的變化來綜合分析,觀察其中的變化奧妙,從而知道其中的要領。我們如果想懂得這些要領,就必須研究人的氣色和脈息。氣色就像太陽一樣,有陰有晴,脈息就像月亮一樣,有盈有虧,從氣色和脈息中得其要領,就是診病的關鍵。而氣色的變化,與四時的脈象是相對應的,這是上古帝王所十分重視的,如果能明白原理,心領神會,就可以運用無窮。所以就能從這些觀察中間掌握疾病的情況,知道去回避死亡而達到生命的安全。如果能夠做到這樣就可以長壽,而人們就將稱奉你為“圣王”。中古時期的醫生治病,大多是在疾病剛一發生就能及時治療,先用湯液十天,以祛除“八風”“五痹”等病邪。如果十天不能治愈,再用草藥治療。醫生能夠掌握病情,處理得當,所以邪氣會被制服,疾病也就會痊愈。至于后世的醫生治病,就不是這樣了,治病時不能根據四時的變化,不知道陰陽變化與氣色、脈息的關系,也不能夠辨別病情的順逆,等到疾病已經形成了,才想用微針從外部治療,用湯液從內部治療。這些醫術粗淺、草率愚笨的醫生,還認為這樣就能治愈疾病,卻不知道疾病已經形成,已經無法治愈了,以至于原來的疾病沒有痊愈,又因為治療的錯誤,產生了新的疾病。

【原文】

帝曰:愿聞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身。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聞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極于一。

帝曰:何謂一?

岐伯曰:一者因問而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閉戶塞牖[1],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注釋】

[1]閉戶:關閉房門。塞牖(yǒu):關上窗戶。

【譯文】

黃帝說:我想聽聽有關臨證診治的重要道理。

岐伯說:診治疾病的關鍵在于不要在色診脈診上出錯,使用色診法,不為疾病的假象所迷惑,這是臨證診治的重要原則。如果把病情的順逆搞顛倒了,而治療時不能取得病人的配合,就會使病人的神氣消亡,身體受到損害。因此,當世的醫生要趕快丟掉鄙陋的舊知識,努力學習望色和診脈的新學問,積極進取,這樣才能達到上古真人的地步。

黃帝說:我已聽到了你講的這些重要道理,你說的診斷疾病的關鍵是注重色脈,這個我已經明白了。

岐伯說:診治疾病,還有一個關鍵。

黃帝問:是什么呢?

岐伯說:這個關鍵就是要從與病人的接觸中詢問病情。

黃帝問:怎樣問呢?

岐伯說: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關好門窗,與病人建立親近融洽的關系,耐心細致地詢問病情,一定要讓病人毫無顧慮,能夠暢所欲言,從而得知其中的真實情況,并且要觀察病人的神色。神色振奮,則預后良好;神色失常,則預后不良。

黃帝說:講得好。

玉版論要篇

【導讀】

玉版,即用玉石做成的版,玉石是中國古代的珍貴材料,古人習慣將極其重要的文獻刻在玉版上。論要,即重要的論述。本篇主要討論了揆度和奇恒的思想方法,因為這些內容極為重要,所以要刻在玉版之上。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恒[1],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2],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3]。

【注釋】

[1]揆(kuí)度(duó):比較衡量。奇恒:奇,異常。恒,正常。揆度、奇恒在《黃帝內經》中多次出現,可能是上古醫經之名,同時也是重要的思想方法。《管子》中有《揆度》篇,《淮南子》中也見“揆度”一詞,可見“揆度”是古人通用的思維方法。[2]迫近以微:診察色脈雖然淺顯,但其中的微妙卻關乎神機。[3]合《玉機》:王冰:“玉機,篇名也。言以此回轉之要旨,著之玉版,合同于《玉機論》文也。”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揆度、奇恒這兩種診治的方法,意義各不相同,究竟怎樣聯系起來運用呢?

岐伯回答說:一般來講,揆度是用來衡量疾病的深淺輕重,奇恒是辨別不同尋常的疑難雜癥。請允許我從診病的主要道理說起。診病要注意五色和脈象的變化,至于揆度、奇恒等,它們的要點都在于把握人體生命活動的氣血神機的運轉。人體的氣血隨著四時的推移,永遠向前運轉而不向后逆行,如果回折了,就不能正常運轉,也就失去了生機。這個道理雖然淺顯,但卻關乎微妙的神機,應該把它刻錄在玉版上,可以與《玉機真臟論》合參。

【原文】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1]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

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2]。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易,重陽死,重陰死。陰陽反他。治在權衡相奪[3],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注釋】

[1]在:診察。丹波元簡:“在,察也,見《爾雅·釋詁》。”[2]逆、從:指預后的不良或良好。逆,預后不良。從,預后良好。馬元臺:“以色見于上,病勢方炎,故為逆。色見于下,病勢已衰,故為從。”[3]權衡相奪:衡量病勢的輕重,而確定適宜的治法。

【譯文】

面容的五色變化,呈現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應當分別觀察各自的深淺和逆順。如果容色較淺,病情就輕,可以用五谷湯液調理,大約十天就會痊愈。如果容色較深,病情就重,就必須服用藥劑治療,大約二十一天才可以恢復。如果容色非常深,就表明病情更加嚴重,必須用藥酒治療,要經過一百天左右才能痊愈。如果神色枯槁,面容瘦削,就表明不能治愈,到一百天就會死亡。除此以外,如果脈氣短促而陽氣虛脫,必死無疑;溫熱病而精血極虛,也一定會死亡。

面色的變化顯現在上下左右,必須掌握各自的觀察要領。病色向上移動的為逆,向下移動的為順。女子病色在右側的為逆,在左側的為順;男子病色在左側的為逆,在右側的為順。如果病色變化交替,倒順為逆,在男子是重陽,在女子是重陰,這都是死亡的征象。如果到了陰陽相反之際,應盡快衡量其病情,果斷地采用適當的治療方法,使陰陽趨于平衡,這就在于比較正常與異常,揣度疾病的深淺了。

【原文】

搏脈,痹躄[1],寒熱之交。脈孤為消氣[2],虛泄為奪血[3]。孤為逆,虛為從。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逆行一過[4],不復可數。論要畢矣。

【注釋】

[1]搏脈:即脈搏擊于指下。搏,搏擊。痹躄:病名。痹,肢體麻木。躄,足跛不能行走。[2]脈孤:指毫無沖和胃氣的真臟脈。消氣:陽氣耗損。高世栻:“脈者血之先,脈孤則陽氣內損,故為消氣。孤,謂弦、鉤、毛、石,少胃氣也。”[3]虛泄:脈虛而泄利。奪血:傷血。[4]逆行一過:指四時氣候失常。張介賓:“設或氣令失常,逆行一過,是為回則不轉,而至數紊亂無復可以勝計矣。過,失也,喻言人之色脈,一有失調,則奇恒反作,變態百出。”

【譯文】

脈象搏擊于指下,是邪盛正衰的表現,有的是痹證,有的是躄證,有的是寒熱之氣交合而造成的疾病。如果脈象孤絕,說明是陽氣損耗;如果脈象虛弱,而又兼有泄瀉,表明是陰血受到損傷。凡是脈象孤絕的,一定會死亡;脈象虛弱的,都可以治愈。在診脈時運用奇恒之法,應當從手太陰經的寸口脈上來診察。如果所見到的脈象用四時、五行來分析,屬于見于其所不勝的現象,如春見秋脈,夏見冬脈,就是“逆”,就會死亡;如果脈象屬于見于其所勝的現象,如春見長夏脈,夏見秋脈,就是“順”,預后良好。至于八風、四時之間的相互勝復,是循環往復,終而復始的,如果四時氣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來推斷了。以上所述,就是揆度、奇恒的全部理論要點。

診要經終論篇

【導讀】

診要,即診察疾病的要領。經終,即人體十二經脈之氣終絕。本篇所論包括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所以合稱為“診要經終論”。

【原文】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1],人氣在腎。

故春刺散俞[2],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夏刺絡俞[3],見血而止,盡氣閉環[4],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于分理[5],甚者直下[6],間者散下。

【注釋】

[1]合:閉合。[2]散俞:散布在各經的一般經穴。[3]絡俞:淺布在絡脈間的腧穴。張介賓:“謂諸經浮絡之穴,以夏氣在孫絡也。”[4]盡氣:邪氣盡去。閉環:以手捫閉針孔,以待經氣正常循環運轉。[5]刺俞竅于分理:針刺腧穴時要到達分肉腠理之間。張介賓:“孔穴之深者曰竅。冬氣在骨髓中,故當深取俞竅于分理間也。”[6]直下:直刺而深取。

【譯文】

黃帝問道:診病的要領是什么?

岐伯回答說:要領就是天、地、人相互之間的關系。比如正月、二月,天氣開始有一種升發的氣象,地氣也開始萌動,這時候的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當明盛,地氣也正在生發,這時候的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旺盛,地氣上升,這時候的人氣在頭部。七月、八月,陰氣開始發生肅殺的現象,這時候的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漸盛,開始冰凍,地氣也隨著閉藏,這時候的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凍增厚而陽氣伏藏,地氣閉密,這時候的人氣在腎。

人氣與天地之氣都隨順陰陽之氣的升沉,所以春天針刺,應刺經脈腧穴,深度要到達分肉腠理的部位,見血就要止針,如果病比較重,留針的時間應當長一些,等到經氣傳布以后才出針,病情較輕的可暫時留針,但時間要短,等經氣循環一周后,就可以出針了。夏天針刺,應刺孫絡的腧穴,見血就止針,使邪氣散盡,以手指按閉其針孔,等經氣循環一周后,病痛就可以消除。秋天針刺,應刺皮膚,順著肌肉的分理針刺,不論針刺上部還是下部,都用這個方法,針刺時要觀察病人的神色,直到有所轉變后方可停止。冬天針刺,應深取分理之間的腧穴,病重的可以直刺深入;病情較輕的,可以向左右上下散布針刺,而且進針要緩慢。

【原文】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氣著臟,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墮。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灑灑時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1]。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冬刺秋風,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針必肅,刺腫搖針[2],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注釋】

[1]眠而有見:睡眠中夢見怪異之物,出現幻覺。張介賓:“肝藏魂,肝氣受傷,則神魂散亂,故令人欲臥不能眠,或眠而有見,謂怪異等物也。”[2]搖針:搖大針孔,以瀉出邪氣。

【譯文】

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刺法,必須根據氣所在的位置,來確定針刺的部位。

如果春天針刺了夏天的部位,損傷了心氣,就會使脈象紊亂而心氣微弱,邪氣反而深入到骨髓之間,疾病就會很難治愈,心火微弱,火不能生土,還會使人不思飲食而且少氣。如果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春天的病在肝,就會出現筋攣。誤刺會使病邪在肺部循行,進而引發咳嗽,不但不能治愈舊疾,還會因為肝氣受損,使人出現驚恐、哭泣的情況。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就會損傷腎氣,以致邪氣深入內臟,使人腹脹,不但不能治愈舊疾,還會因為肝氣受損,使人出現多言多語的癥狀。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就會損傷肝氣,不但不能治愈舊疾,反而會使人筋力倦怠無力。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就會損傷肺氣,不但不能治愈舊疾,反而會使人肺氣受傷而不能發聲,因為肺屬金,一旦受到損害,腎臟就會因為得不到正常的營養而虛弱,使人出現驚恐、惕然不安的癥狀,好像被人逮捕一樣。夏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就會損傷腎氣,不但不能治愈舊疾,反而會使精氣不能轉化陽氣而出現少氣的癥狀。腎屬水,肝屬木,水不能滋養木,因此人會易怒。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就會使肝氣受損,不但不能治愈舊疾,反而會使人血氣上逆,惕然不寧、健忘。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就會損傷心氣,不但不能治愈舊疾,反而會使人嗜臥,精神倦怠,多夢。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就會損傷腎氣,不但不能治愈舊疾,反而會使人腎不閉藏,血氣內散,時常發冷。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就會損傷肝氣,不但不能治愈舊疾,還會因為肝虛,魂不能潛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睡,即便入睡也會做怪異可怕的夢。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就會損傷心氣,不但不能治愈舊疾,反會而使人脈氣發泄,邪氣侵入經脈,引發各種痹病。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就會損傷肺氣,不但不能治愈舊疾,反而會導致肝臟化源津液的能力不足,使人常常感到口渴。

凡是在胸腹之間針刺穴位時,必須注意避免刺傷五臟。假如刺傷了心臟,經氣環行身體一周就會死亡;假如刺傷了脾臟,五天后就會死亡;假如刺傷了腎臟,七天后就會死亡;假如刺傷了肺臟,五天后就會死亡;假如刺傷了膈膜,五臟都會受傷,當時病情雖然看似減輕了一些,但不出一年病人必定會死亡。刺胸腹時要注意避免刺傷五臟,關鍵是要知道下針的逆從。所謂從,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腎等的部位,從而避開;如果不知道這些部位而不能避開,就會刺傷五臟,就是逆。針刺胸腹部位時,應當先用布巾覆蓋,然后從單布上進刺,以免針刺過深,如果針刺后疾病不愈,可以再刺,這樣就不會把五臟刺傷了。在用針刺的方法治病時,必須注意安靜嚴肅,以候其氣,如果是針刺膿腫的病,可以用搖針的手法放出膿血,如果是針刺經脈的病,就不要用搖針。這是刺法的一般準則。

【原文】

帝曰:愿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疭[1],其色白,絕汗[2]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3],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4],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5]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注釋】

[1]戴眼:眼睛上視而不能轉動。反折:身背反張。瘛(chì)疭(zòng):手足抽掣,俗稱抽筋。[2]絕汗:氣將絕而出汗,為死證,故稱“絕汗”。王冰:“謂汗暴出如珠而不流,旋復干也。”氣將絕則汗出如珠,著身不流。[3]目睘(qióng)絕系:指兩目直視而目系屬腦之氣已絕。目睘,兩眼直視驚恐貌。睘,目驚而直視。絕系,即眼球內連于腦的脈絡之氣斷絕。系,指目系,又名“眼系”“目本”。《靈樞·大惑論》:“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4]齒長:由于牙齦收縮而牙齒顯得長。[5]卵:睪丸。

【譯文】

黃帝問:我想聽聽,十二經氣絕的臨終表現是怎樣的?

岐伯說:太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兩目上視,身背反張,手足抽搐,面色發白,出絕汗,絕汗一出,就要死亡了。少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耳聾,遍體骨節松懈,兩目直視好像受到驚嚇一樣,到了眼珠不轉的地步,一天半后就會死亡,臨死的時候,面色先發青,再由青色變為白色,然后死亡。陽明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口眼牽引歪斜而動,時發驚恐,言語胡亂失常,面色發黃,經脈上下所過的部分都表現出盛躁的癥狀,由盛躁而逐漸發展到肌肉麻木不仁,就要死亡了。少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面色發黑,牙齦收縮而牙齒似乎變得更長,并且積滿污垢,腹部脹滿,上下之氣不能相通,就要死亡了。太陰經脈氣絕的時候,腹脹閉塞,呼吸不利,常欲噯氣,并且會出現嘔吐。嘔吐會導致氣上逆,氣上逆就會使得面色發赤;如果氣不上逆,就會變為上下不通,不通則面色發黑,皮毛枯焦,就要死亡了。厥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胸中發熱、咽喉干燥、小便頻仍、心胸煩躁,等到出現舌頭卷曲、睪丸上縮的癥狀,就要死亡了。以上就是十二經脈氣絕敗壞的癥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原县| 万载县| 克拉玛依市| 象山县| 汉寿县| 安泽县| 密山市| 武冈市| 潼关县| 静乐县| 星子县| 泌阳县| 安康市| 雷波县| 望谟县| 赫章县| 乐至县| 崇文区| 湟中县| 治多县| 拜城县| 当阳市| 临泉县| 龙井市| 台湾省| 志丹县| 长汀县| 通化县| 永兴县| 历史| 龙川县| 龙岩市| 平山县| 潢川县| 岫岩| 安阳县| 化隆| 长沙县| 丰原市| 盐边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