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五臟生成篇

【導讀】

五臟,指人體內的心、肺、肝、脾、腎五個臟器。本篇主要討論了通過診察色脈以測候五臟之病的問題,因為五色之脈是由五臟的氣血所生成的,所以名為“五臟生成”。

【原文】

心之合[1]脈也,其榮[2]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3]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4];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注釋】

[1]合:配合,外合。心、肝、脾、肺、腎在內,脈、筋、肉、皮、骨在外,外內表里相合,所以叫“心合脈”“肺合皮”等。[2]榮:榮華。五臟精華在體表的反映。[3]凝泣(sè):凝結而不暢通。泣,通“澀”。[4]肉胝(zhòu)而唇揭:肉厚而唇縮。胝,手足老繭。□,同“皺”。揭,掀起。

【譯文】

心臟與脈絡相配合,從面色上就能知道腎的情況,腎臟能制約心臟。肺臟與皮膚相配合,從毛發上就可以推知心臟的情況,心臟能制約肺臟。肝臟與筋脈相配合,從爪甲上就知道肺臟的情況,肺臟能制約肝臟。脾臟與肌肉相配合,從口唇上就能知道肝臟的情況,肝臟能制約脾臟。腎與骨骼相配合,從發毛上就能知道脾臟的情況,脾臟能制約腎臟。

所以,過食咸味,會導致血脈凝澀,面色發生變化;過食苦味,會導致皮膚枯槁,毫毛脫落;過食辛味,會導致筋脈勁急,爪甲枯干;過食酸味,會導致肌肉粗厚皺縮,口唇掀揭;過食甘味,會導致骨骼疼痛,頭發脫落。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損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腎欲得咸味。這是五味與五臟之氣的相合關系。

【原文】

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1]者死,赤如衃血[2]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紺[3];生于脾,如以縞裹栝樓實[4];生于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五臟[5]。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注釋】

[1]炲(tái):黑黃色,色如煙灰。[2]衃(pēi)血:凝血,色黑赤。[3]紺(gàn):青赤色。[4]栝(guā)樓實:藥名。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果實,熟時橙黃色。[5]色味當五臟:色味與五臟相合。當,合。

【譯文】

五臟外榮于面色上的氣色,表現出青黑之色,顏色像死草一樣,就是死證;出現黃如枳實之色的,就是死證;出現黑如煙灰之色的,就是死證;出現紅如凝血之色的,就是死證;出現白如枯骨之色的,就是死證。這是五色中表現為死證的情況。

面色青如翠鳥的羽毛,主生;面色紅如雞冠的,主生;面色黃如蟹腹的,主生;面色白如豬脂的,主生;面色黑如烏鴉毛的,主生。這是從五種面色來判斷生氣的情況。心有生氣,面色就像細白的薄絹裹著朱砂一樣;肺有生氣,面色就像細白的薄絹裹著紅色的東西一樣;肝有生氣,面色就像白絹裹著紅青色的東西一樣;脾有生氣,面色就像白絹裹著栝樓的果實一樣;腎有生氣,面色就像白絹裹著紫色的東西一樣。這些都是五臟的氣血充盈、榮華于外的征象。

五色、五味與五臟的相合關系是這樣的:白色和辛味與肺相合,赤色和苦味與心相合,青色和酸味與肝相合,黃色和甘味與脾相合,黑色和咸味與腎相合。因為五臟在外與五體相合,所以白色與皮膚相合,赤色與脈相合,青色與筋相合,黃色與肉相合,黑色與骨相合。

【原文】

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1]也。

故人臥血歸于肝。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2],小谿[3]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注釋】

[1]八谿:指上肢的肘腕,下肢的膝踝,左右共八處,故稱“八谿”。朝夕:通“潮汐”。[2]大谷十二分:大谷,指人體的大關節。在手有肩、肘、腕,在足有髁、膝、髖各三節共計十二處,即“十二分”。[3]小谿:肉之小會,也就是人體腧穴。

【譯文】

各條脈絡,都屬于目,而諸髓都連屬于腦,諸筋都連屬于骨節,諸血都連屬于心,諸氣都連屬于肺。同時,氣血的運行則朝夕來往,不離于四肢八谿的部位。

因此,人睡覺時,血貯藏到肝臟,肝得到血而滋養眼睛,使眼睛能看見東西;腳得到血的充養,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充養,就能握住東西;手指得到血的充養,就能拿取物體。假如剛睡醒就外出感受風邪,血液的運行就會滯澀,凝于肌膚的,發生痹證;凝于經脈的,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凝滯在腳部的,會引發厥冷。造成這三種疾病的原因是氣血的運行不暢,不能正常返回到組織間隙的孔穴之處。人體全身共有大谷十二處,小谿三百五十四處,這里面不包括十二臟腑各自的腧穴數目。這些大谷和小谿都是衛氣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氣客居之所。治療疾病的時候,可循著這些部位施以針石,以祛除邪氣。

【原文】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1]。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2],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膜脹,支鬲胠脅[3],下厥上冒[4],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5],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甚則入肺。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甚則入心。

【注釋】

[1]母:指胃氣。因胃為水谷之海,是人的生命賴以存在的根本。[2]徇蒙招尤:眩暈而視物昏暗不清,頭顫而搖動不定。[3]支鬲胠(qū)脅:胸膈和胠脅像有東西撐拄一樣。支,拄,支撐。鬲,通“膈”,胸膈。胠,指腋下脅上空軟部分。[4]冒:神志不清。[5]上氣:逆喘。

【譯文】

診病的根本,要以五決為綱領。要想知道疾病是怎么發生的,先要考察那一臟脈的胃氣怎樣。所謂五決,就是五臟之脈。

所以,頭痛等巔頂部位的疾病,屬于下虛上實的,病邪在足少陰和足太陽經,如果病情惡化,可深入轉移于腎。頭暈眼花,身體搖動,耳聾,屬下實上虛的,病邪在足少陽和足厥陰經,病情嚴重的,可深入轉移于肝。腹部脹滿,使胸膈阻塞,脅肋疼痛,下體厥冷,上體眩暈,屬于下氣上逆的,病邪在足太陰和足陽明經。咳嗽氣喘,胸中氣機逆亂的,病邪在手陽明和手太陰經。病情要是加重,就會傳入肺臟。心煩頭痛,胸膈不適的,病邪在手太陽和手少陰經,病勢如加劇,就會傳入心臟。

【原文】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1],可以意識;五色微診[2],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3]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下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4],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5]而臥。

凡相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注釋】

[1]相音:察聽病人音聲之清濁長短疾徐。相,察。[2]微診:是說色診極精微。[3]使內:指房事。內,房事的避諱語。[4]陰:指前陰。[5]清水:指涼水。

【譯文】

脈象的小、大、滑、澀、浮、沉等,可以通過醫生的手指辨別;五臟功能顯露在外的,可以通過相類事物的比象來推求;五臟各自相應合的聲音,可以憑意會鑒別;五色的細微變化,可以用眼睛來觀察。診斷疾病時,如能將色、脈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萬無一失了。面部呈現紅色,脈象急促而堅實的,可診為邪氣積聚于腹中,常表現為妨害飲食,此病名為心痹。這種病的發生是由于思慮過度致使心氣虛弱,邪氣趁機侵入。面部呈現白色,脈象急促而浮大的,上虛下實,所以常出現驚恐的癥狀,病邪積聚于胸中,迫使肺氣喘,但肺氣本身是虛弱的,病名叫肺痹。這種病是發寒熱,并醉酒后行房事而引發的。面部呈現青色,脈象長并左右彈擊手指的,是病邪積聚于心下,支撐兩側脅肋,此病名叫肝痹。這種病通常由寒濕引起,與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癥狀是腰痛、足冷、頭痛等。面部呈現黃色,脈象上大而虛的,是病邪積聚在腹中,有逆氣產生,這個病的名字叫作厥疝,女子身上會出現這種情況,多由四肢過勞,出汗后感受風邪所致。面部呈現黑色,脈象下堅實而大,是病邪積聚在小腹與前陰,病名叫作腎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覺受涼而發生。

大凡診察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為不死的征象,因為面帶黃色,表明土氣尚存。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等現象,則皆為死亡的征象,因為面色沒有黃色,表明土氣已經敗絕。

五臟別論篇

【導讀】

本篇主要討論了人體的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的分類及其區別,人體內的六個奇恒之腑,與五臟六腑有著不同的功能特點,所以稱為“五臟別論”。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愿聞其說。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1],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2]亦為六腑,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

帝曰:氣口[3]何以獨為五臟之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五氣入鼻,藏于肺,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4],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5];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注釋】

[1]女子胞:即子宮。[2]魄門:即肛門。魄,通“粕”。王冰:“魄門謂之肛門也。內通于肺,故曰魄門。”中醫認為肺藏魄,肺與大腸相表里。[3]氣口:診脈部位,即掌后動脈部位。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的脈氣在此表現最為明顯,故稱“氣口”,也叫“脈口”。又因診脈部位距掌后橫紋一寸,又稱“寸口”。[4]下:指大小便。[5]至巧:針石技巧。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方士之中,有人把腦髓叫作臟,有人把腸胃叫作臟,也有的把這些都稱為腑。他們的意見是相反的,卻又都堅持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我不知哪種理論是對的,希望你談一談這個問題。

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者是感受地氣而產生的,都能貯藏精血,就像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它們的作用是藏而不瀉,它們名叫奇恒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秉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是像天一樣地運行周轉,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臟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氣不能久留在其中,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泄。此外,肛門也為五臟行使疏瀉濁氣,這樣,水谷的糟粕就不會久留于體內了。所謂五臟,它們的功能是貯藏精氣而不向外發瀉,所以它們是經常地保持精氣飽滿,而不是一時地得到充實。六腑,它們的功能是將水谷加以傳化,而不是加以貯藏,所以它們有時顯得充實,但卻不能永遠保持盛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實了,但腸中還是空虛的,食物再下行,腸充實了,而胃中就空虛了,這樣依次傳遞。所以說,六腑是一時的充實,而不是持續的盛滿,五臟則是持續盛滿而不是一時的充實。

黃帝問:診察氣口之脈,為什么能知道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呢?

岐伯說: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泉源,飲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經過足太陰脾的運化輸轉,而能充養五臟之氣。脾為太陰經,主要負責輸布津液,氣口為手太陰肺經所過之處,也屬于太陰經脈,主朝百脈,所以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都是出自胃而反映于氣口的。而五氣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變,則鼻為之不利。凡是治病必觀察其上下的變化,審視其脈候的虛實,察看其情志精神的狀態以及病情的表現。

對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是不能與其談論至深的醫學理論的,對那些討厭針石治療的人,也不可能和他們講什么醫療技巧。有病而忌諱治療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強治療也收不到應有的功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宣武区| 宁阳县| 安徽省| 当雄县| 砚山县| 温州市| 新乐市| 永济市| 赤峰市| 绥滨县| 忻州市| 赤城县| 文水县| 丹东市| 安庆市| 焉耆| 老河口市| 准格尔旗| 抚松县| 恩平市| 新田县| 胶州市| 安泽县| 嘉善县| 安达市| 呼图壁县| 浦城县| 彰化县| 宕昌县| 五华县| 车险| 攀枝花市| 启东市| 介休市| 右玉县| 八宿县| 禄劝| 喜德县| 汉中市| 嘉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