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起來就能奏效?——價格聯盟
價格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以合同、協議或其他方式,共同商定商品或服務價格,以限制市場競爭,牟取超額利潤所實施的壟斷聯合。價格聯盟的明顯特征是:它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營者自愿采取的聯合行動;是處于同一經營層次或環節上的競爭者之間的聯合行動;聯合行動是通過合同、協議或其他方式進行的;協議的內容是固定價格或限定價格;其共同目的是通過限制競爭以獲取高額利潤。
價格聯盟一詞對于我們而言,并不陌生。早在前些年,國內9大彩電企業結盟深圳,以同行議價形式共同提高彩電零售價格,并迫使彩管供應商降價。以鋼鐵、彩電為發端,其后又有空調聯盟、民航機票價格聯盟、電腦價格聯盟,近一些的還有券商們的傭金價格聯盟等等,一時間甚囂塵上。然而,這些價格聯盟都無一例外地擺脫不了短命而亡的宿命。
由于行業協會制定的是行業自律價格,其實沒有強制效力,行業協會也不可能對“違反”自律價格的商家進行處罰,因此這個自律價格其實只是一個空架子,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在利益面前,這種基于行業壓力及商家道德的“盟誓”究竟有著多少約束力可想而知。
價格聯盟被稱為“卡特爾”,任何價格卡特爾一經形成必然走向它的反面。聯盟一經形成,價格便富有極大的彈性,只要其中的某一個成員降低價格,必將從中獲利。為追逐利益,聯盟成員之間的價格爭斗不可避免,這就必然導致卡特爾機制的瓦解。
即使價格聯盟在短期內取得一定收效,緩解了聯盟企業的燃眉之急,但其潛在和長期的危害卻不可忽視。首先,制約了企業競爭,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屬性,離開了競爭,市場就成為死水一潭。由于不同企業經營成本不同,卻執行相同的價格,形成大家平均瓜分市場份額的局面,無形中保護了落后,鼓勵不思進取,嚴重挫傷了企業發展的積極性;其次,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傷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并且不利于培養消費者成熟的消費理念。俗話說,沒有成熟的消費者就不會有成熟的市場,因此,最終結果還是累及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
國內企業各種各樣的“聯盟”聲不絕于耳,并且屢戰屢敗,而后又屢敗屢戰,很多企業樂此不疲。企業搞聯盟是想在市場的海洋中尋求一個救生圈,而總是無終而果。每次聯盟均告失敗的事實說明:這種被不少企業看作制勝“法寶”的價格聯盟是靠不住的。
其實,企業之間的競爭還可進行一些非價格的競爭,如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增加技術含量上下工夫,向品牌、技術競爭過渡;優勢企業兼并劣勢企業;劣勢企業主動從行業中退出;再就是從國際市場上尋找出路。因此,中國的企業家們應該盡快地從聯盟的陰影中走出來,以一種更加成熟的心態去謀求發展。
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立足之地,與其去組織什么價格聯盟,不如革新技術,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