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的來歷
如果說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準,那么我們應該還需要一個衡量人的幸福快樂的標準。在國際社會,這個剛剛出現不久的標準叫GNH,即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總值)。
現代意義上的幸福指數研究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的。二戰結束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迅猛,物質生活很豐富,但同時人們并沒有感覺到有多幸福,于是人們把關注的焦點逐漸轉移到精神追求和心理感受上,體現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幸福指數就此登上舞臺。但迄今為止,所見到的幸福指數報告大都是由一些非政府組織、學術機構、研究團體或個人發布的。GNH最早是由不丹王國的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并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他提出,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在不同的時期,不丹政府推出了不同的國民幸福目標,例如他們的2002~2007年第九個五年計劃將國民幸福目標具體表述為經濟增長與發展、保護與改善文化遺產、環境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政府善治。他們提出了不同于國民生產總值的新的衡量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指標,即國民幸福總值,國民幸福總值也是滿意感等主觀指標。
20世紀70年代不丹提出GNH時并不引人注目,然而不丹20多年的經濟實踐已經引起全世界的矚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經濟學家開始把目光投向這個南亞小國,開始認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國的世界價值研究機構開始了“幸福指數”研究,英國則創設了“國民發展指數”(MDP),考慮了社會、環境成本和自然資本。日本也開始采用另一種形式的國民幸福總值(GNC),更強調了文化方面的因素。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爾曼和經濟學家正聯手致力于“國民幸福總值”的研究。
世界銀行主管南亞地區的副總裁、日本的西水美惠子對不丹的這一創舉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說:“世界上存在著唯一以物質和精神的富有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之源,并取得成功的國家,這就是不丹王國,該國所謳歌的‘國民幸福總值’遠遠比國民生產總值重要得多。”
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向會議提交了一份題為《落實“以人為本”,核算“國民幸福指數”》的提案。程院士認為,只要人們理解幸福與消費之間沒有直接聯系的觀點,就能改變人們對真正是什么增加或提高了幸福程度的認識,從而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并建議從國家層面上構造由政治自由、經濟機會、社會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6類構成要素組成我國的國民幸福核算指標體系。
程國棟院士說:“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國民幸福指數’(GNH)與GDP一樣重要,監控國家經濟社會運行態勢,了解人民的生活滿意度,同時成為科學的政績考核標準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