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一本全
- 微陽
- 7字
- 2019-11-01 19:55:10
第四章 邊際效用
邊際主義的誕生
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1840~1921年)是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奧地利學派的創始人。門格爾出生于奧匈帝國的加利西尼一個縉紳之家,父親是律師。他1859年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次年轉學到布拉格大學學習法學和國家學,1867年獲克拉科夫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先從事法律事務,接著進入奧地利國務總理辦公室的新聞機關。這時他寫些市場報告,并開始對價格理論有所涉及。1868年門格爾取得維也納大學講師資格,他開始閱讀大量經濟學文獻。1871年底,他完成并發表了其成名作《國民經濟學原理》。1876~1878年,任奧地利皇太子的私人教師,陪同皇太子魯道夫周游歐洲。1879年返回維也納大學任政治經濟學教授。門格爾的長期目標是出版一本關于經濟學的系統性著作和一部關于社會科學一般特征與方法的專著。1883年門格爾發表《經濟學和社會學方法論研究》,挑起了同施穆勒的方法論論戰。1884年發表《德國歷史主義的錯誤》,他還寫過《資本理論》(1881年)、《貨幣》(1892年)兩篇論文。1900年成為奧匈帝國議會上議院終身議員。1903年他辭去教授職務,全身心地研究和寫作,他的經濟學理論講座由奧地利學派另兩名干將維塞爾和龐巴維克繼承,1921年逝世,享年81歲。
門格爾是奧地利學派的創始人,在經濟學上的主要貢獻在于對邊際效用價值理論的闡述,同時也在于他在研究經濟問題時所使用的經濟學方法。《國民經濟學原理》中的“邊際效用價值論”補充了19世紀上半期薩伊提出來的“效用價值論”的缺點,以“稀少”擺脫了“效用價值論”無法解釋的困難。
門格爾認為價值取決于人對財貨效用的主觀評價。那么價值量,即主觀效用量是如何決定的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門格爾在主觀效用的分析上,加進了一個邊際概念。他在考察價值尺度或價值量的測定問題時,引申出了關于邊際效用量決定財貨價值的規律,并最早對此做了明確的闡述。為了加深對邊際概念的理解,先給大家講一個生活中的故事。
一個人中午肚子餓了,去吃大餅,吃第一個的時候覺得大餅太好吃了,于是又買了一個,吃第二個的時候,感覺沒第一個好吃了,但也還行,于是再買了一個,吃完第三個,覺得自己飽了。碰巧的是一同事來了,硬是拉他又吃了一個大餅,吃這個的時候他就會覺得有些膩了,如果再要他吃一個,他可能以后看到大餅就會想吐。
大餅從好吃到想吐,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
每一個大餅帶給你的滿意度是遞減的,從好吃到想吐。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邊際”是經濟學上的關鍵術語,常常是指新增的意思。邊際效用就是消費者多消費一單位商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19世紀70年代初出現的邊際概念,是自西方經濟學自亞當·斯密以來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變化。經濟學家把它作為一種理論分析工具,可以應用于任何經濟中的任何可以衡量的事物上。正因為這一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傳統的分析方法,故有人稱之為“邊際革命”。
在門格爾看來,人們在財貨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不能使全部欲望都得到滿足,他們只能根據欲望的重要性進行分配,首先滿足最重要的和較重要的欲望,而在一系列能被滿足的欲望中,總有一個是最后被滿足的最不重要的、意義最小的、處在滿足和不滿足邊緣上的欲望,即它是隨時會隨財貨量的減少而首先被放棄掉而得不到滿足的欲望。這時各種欲望的滿足程度達到一致。這種欲望可稱為邊際欲望,而滿足這種邊際欲望的能力就是邊際效用。
《國民經濟學原理》是門格爾最重要的著作,它奠定了奧地利學派邊際價值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