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里的逆向選擇
逆向選擇在招聘場合也是經常發生的現象,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單位又慨嘆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我們看到招聘會里人頭攢動,人聲鼎沸;我們又看到企業求賢若渴,迫不及待。兩相對比的反差,正是招聘里逆向選擇的規律在起作用。很多企業總是發愁,一個個求職者的簡歷五花八門,漂亮非常,好不容易篩選出一份簡歷來,面試過關了,一工作,卻沒有實際能力,給企業造成浪費和損失。尤其是高層次人才,講起話來滔滔不絕,使聽者覺得他見多識廣,經驗也好像非常豐富,可是一工作起來,總是漏洞百出。
A集團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但是最近老總卻陷入煩惱之中。公司準備投資一項新的業務,已經通過論證準備上馬了,但是幾位高層在事業部總經理的人選上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一派認為應該選擇公司內部的得力干將小王,而另一派主張選用從外部招聘的熟悉該業務的小李,大家各執己見,誰也不能說服對方,最后還是需要老總來拍板。那么,究竟哪一種選擇更好呢?
就經驗而言,外聘的小李顯然經驗要豐富得多,小李到此工作屬于空降,而本公司的小王更具有本土優勢,對業務也十分熟悉,但人事這一塊,應該還是外聘較好吧,因為老總覺得自己公司活力不足,應該填充些新鮮血液。最終老總拍板,決定用外聘的小李。小李開始正式走馬上任,小李的優勢很明顯,美國著名高校的MBA學歷,完全的西式經營理念。而小王不過中專學歷,從底層一步步熬上來的。老總對小李寄予厚望,小李也很努力,開始認真地對公司的人力資源進行診斷,并煞有介事地挑出了一堆毛病。老總一看,心里擔憂了,這些毛病要整改掉,自己公司將會垮掉!時間一久,小李只知道挑毛病,卻沒有對公司進行任何實際操作,弄得公司人人自危,怨聲載道。老總一看,這樣不行,于是迫不得已又把小李辭退了,而此時的小王卻因為沒有得到老板的重視,已經跳槽去別的單位了。A集團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最終不但沒有給公司帶來效益,反而使公司發生了危機。
A集團所碰到的問題就是典型的逆向選擇。正是因為彼此的信息是不對稱的,老板不知道小李的實際操作能力,卻只看到了小李的海外鍍金背景,結果弄得自己很被動。其實老板應該給小王和小李每人一段試用期,試用期內的工資就算是了解信息的成本。如果這個成本也不愿花,那就應該選擇小王,因為小王畢竟是本公司的員工,老板可能更加熟悉,對小王的信息掌握得更加充分。小王雖然可能達不到老板的預期目標,但至少也不會帶來什么損失。但外聘的人,老總知道的信息就比較少了,需要花費成本來了解,所以為了避免逆向選擇,信息是必要的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