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面對呼救,為何人們會坐視不管

孔子說過:“見義不為無勇也。”雖然見義勇為一直被我們當作美德,可是在今天的社會中,見義不為、冷漠旁觀卻成了經(jīng)常發(fā)生的現(xiàn)象。對這種現(xiàn)象,社會上當然是一片道德譴責之聲,但是譴責卻不能減少它發(fā)生的頻率。

1964年3月的一個晚上,在紐約市一個僻靜地區(qū),一名青年女子正沿大街走著。突然,一個男人從暗處沖出來攻擊她,她掙扎著并大聲呼救,經(jīng)過一陣搏斗后,她受了重傷,但她還是設法從攻擊者那里掙脫出來,她一邊大聲呼救,一邊沿大街奔跑。幾分鐘后她又被那個男人抓住,又是一陣掙扎,搏斗持續(xù)了半個小時,她不斷地大聲呼喊,直到最后被殺死。據(jù)事后調(diào)查,在出事地點附近的建筑物中至少有38人聽到了她的叫聲和搏斗聲,他們中許多人走到窗前看發(fā)生了什么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沒有一個人出去幫她,也沒有人報警。

這種現(xiàn)象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guān)注,并做了大量的實驗加以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冷漠的旁觀者是個體的利他行為減少的重要原因。其中一個實驗是這樣的,一個女人(實驗者)在大街上行走,突然向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叫:“救命!有人強暴!”而旁邊另外安排的兩位喬裝路人,對此呼救聲不聞不問而依舊向前走去。被當作實驗對象的不知情的路人在聽到呼救聲時,所做出的反應不是立刻前去搭救,而是轉(zhuǎn)頭看旁邊兩個人有何動靜,當他看到他們都漠然對待時,也就無動于衷了。這個實驗表明,在緊急情況下,只要有他人在場,個體幫助別人的利他行為就會減少,而且旁觀者越多,利他行為減少的程度越高。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旁觀者效應”。

心理學家曾組織了一項實驗,被試為紐約大學心理學入門課的72名學生。實驗以2人組、3人組或者6人組的形式進行。這些學生被各自分配在隔開的工作間里,并通過對講機通話,輪流按安排好的順序講話。這些不知情的參與者,被告知他是與其他一個人或者兩個人或者五個人談話。而事實上他聽到的話都是錄音機上播出來的。第一個說話的聲音是一位男學生,他說出了適應紐約生活和學習的難處,并承認說,在壓力的打擊下,他經(jīng)常出現(xiàn)半癲癇的發(fā)作狀態(tài)。到第二輪該他講話時,他開始變聲,而且說話前后不連貫,他結(jié)結(jié)巴巴,呼吸急促,“老毛病又快要犯了”,開始憋氣,并呼救,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快死了……救救我……啊呀……發(fā)作……”然后,在大喘一陣后,一點聲音也沒有了。

在以為只有自己和有癲癇病的那個人在談話的參與者中,有85%的人沖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fā)病,甚至遠在病人不出聲之前就這樣做;在那些認為還有4個人也聽到這些發(fā)作的參與者中,只有31%的人這樣做了。后來,當問到學生們:別人的在場是否影響到他們的反應?他們都說沒有,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有什么影響。

通過實驗,心理學家認為,旁觀者效應的產(chǎn)生是由于“社會影響”及“責任分散”。社會影響是指一個人在不能獲得確切情況以便做出干預緊急事件的決定時,他就會去觀察別人的行動,看看他們會做出什么反應。不幸的是,那些旁觀者很可能也在觀察別人的反應,于是很快就發(fā)展成一種“集體性的坐視不管”的局勢。他人在場還會導致一種責任分擔,反正這個責任并不是單單由我承擔的,周圍還有那么多人,肯定會有人出手相助的。

心理學家認為,由于還有其他的旁觀者,個體就把幫助受難者的責任推到了別人的身上。于是,每個人都這么想,結(jié)果大家都成了旁觀者。如果現(xiàn)場只有一個人時,他往往會覺得責無旁貸,會迅速地做出反應,幫助受難者。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chǎn)生負罪感、內(nèi)疚感,這需要付出很大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就容易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海安县| 佛冈县| 涿鹿县| 中牟县| 清新县| 文水县| 商南县| 金塔县| 若尔盖县| 奈曼旗| 昂仁县| 肃宁县| 丹阳市| 佛山市| 泰安市| 镇远县| 廊坊市| 米脂县| 南阳市| 大城县| 沅陵县| 阳城县| 汉寿县| 嵊州市| 林州市| 昌黎县| 慈溪市| 景德镇市| 旅游| 宁武县| 苍溪县| 会宁县| 和顺县| 繁昌县| 陕西省| 临朐县| 敦化市| 水富县| 密山市| 普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