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 劉曉菲主編
- 1841字
- 2019-12-12 18:01:28
王勃
——大器早成,歷盡波折
姓名:王勃
生卒年:約650—約676……
籍貫: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
王勃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隋末著名的學者,在他們的直接影響下,王勃很小就會寫詩作文。他9歲的時候就對顏師古的《漢書注》進行糾誤,并撰寫《指瑕》10卷;12歲時到長安拜當時的名醫曹元為師,學習《周易章句》《黃帝素問難經》等重要著作。
盡管王勃的祖上代代為官,但都是些清閑的職務,沒有多少實權,所以不能給他帶來多少走向仕途的政治憑依。他并不為此事苦惱,只是從小注重研究經世致用之學,關心國家大事,尋找機會上書獻頌自薦,以獲得一官半職。少年時期的王勃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唐初的盛世使統治者滋長了侵略的野心,他們自恃國力強盛,經常侵略弱小的鄰國。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抨擊朝廷的侵略政策,反對討伐高句麗。他說:“開辟數千里的疆域,對江山社稷并沒有多大好處;大規模對外用兵,使朝廷的軍隊困頓不堪。烽煙四起,報告緊急軍情的傳車一輛接一輛,弄得老百姓惶惶不可終日;巨額的軍費支出,耗盡了國家的財力。”劉祥道見王勃小小年紀竟有如此深刻的見解,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神童”,立即向朝廷上表舉薦。
666年,王勃參加科舉考試,受到考官的賞識,考中后當上了朝散郎。經過主考官的介紹,他擔任沛王府修撰,并贏得了沛王的歡心,這使得他一度躊躇滿志。然而,災難正向他迫近。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斗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斗雞,以此為沛王助興。但高宗看到這篇文章后,認為這是官員們互相勾結的兆頭,立即下令免除了王勃的官職,并于當天將其趕出沛王府。王勃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于一旦。
正值春風得意的王勃受到這樣的打擊,心情異常沉重。他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表白了自己的心境:氣吞山河的理想,在這個繁榮昌盛的時代化為泡影;凌云壯志,現在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可見他的內心是非常凄愴悲苦和憤激不平的。不久,王勃悻悻地離開長安,南下進入蜀地,開始了他在蜀中漫游的生涯。
漫游期間,朝廷先后數次征召王勃,他都以生病為由不去。672年,王勃返回長安,裴行儉等人又數次召用。但王勃作文表明自己的志向,婉言拒絕,結果觸怒了裴行儉,斥他“徒有虛名”。翌年,王勃聽友人陸季友說虢州多藥草,便設法做了虢州參軍,第二次走上仕途。
王勃才學過人,又不愿與那些貪官同流合污,因此遭到同僚的嫉妒。有一次,官奴曹達犯了死罪,王勃把他藏到自己府內,想先查清原委再行定奪。后來,他又害怕事情敗露,就私下里把曹達殺了。王勃因此被判死刑而入獄,后又巧遇大赦,免除死刑。此后,他更加珍惜劫后余生,在文中表示:富貴好比浮云一樣輕飄。光陰荏苒,著書立說應該是現在主要的努力方向……整理典籍、舞文弄墨方面需要加倍用心。
第二年,朝廷打算重新起用王勃,但他決計棄官為民。之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里,王勃完成了《續書》《周易發揮》等大量著作,同時還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文作品。其間,他經常夜以繼日地讀書、寫文章,以至于手指經常挾筆的部位都磨出了繭子。

此畫是唐寅根據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繪制而成的。畫幅自題詩:“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鶩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詩中流露出對王勃少年得志的欽慕和向往。
675年春,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探望父親。他一路上經洛陽、揚州、江寧等名城,九月初到達洪州。當時,洪州的滕王閣新修完畢,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內宴請賓客,各方賢達人士,齊聚一堂。閻公有個女婿,文章寫得比較好,閻公讓他提前寫就一篇《滕王閣序》,待到宴會上拿出來,以為即席賦就。宴會上,閻公請賓客們寫《滕王閣序》,眾賓客不敢放肆,只得推辭說自己文筆不好。
王勃少年氣盛,便不客氣地接過紙筆,一揮而就,寫下了不朽的《滕王閣序》。閻公接過來一看,不由得嘖嘖稱奇。當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他震驚萬分,大呼:“這才是不朽的文章啊!”王勃從此聲望大振。
成才啟示
有才而不自負,繼續努力進取。
不依賴他人勢力,自強不息。
直爽率真,感情自然流露。
陳子昂,字伯玉。他出身豪族,少年不務學業,長大后入長安游太學。不久,他考中進士,授麟臺正字之職。他曾出征西域,至張掖返還。后來,他官至右拾遺,隨軍東征契丹,參謀軍事,班師后仍為右拾遺。因諫議多不為統治者所采納,便潛心于詩文創作。他的詩力主恢復漢魏風骨,一改初唐浮靡詩風,或諷諫朝政,或感懷身世,擲地有聲。因此,陳子昂被稱為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