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厄立特里亞/Eritrea

地理位置

厄立特里亞位于東非及非洲之角的最北部,西與蘇丹接壤,南鄰埃塞俄比亞,東南與吉布提相連,東北隔紅海與也門和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線(包括達赫拉克群島和其他100多小島嶼)長1200千米。

地形特征

境內中心地帶為海拔1800~2500米的高原,占國土面積的1/3;西部靠蘇丹邊境為海拔487米的低地,東部為海岸平原。高原地區由于受西流河水的侵蝕作用,多形成坡陡頂平的安巴斯地貌。西部低地的北端可延伸到東南部。沿岸平原以高原陡崖的斷層線為界,界線分明。

氣候

厄立特里亞境內因海拔相差懸殊而造成各地氣候迥異。高原地區氣候宜人,年均氣溫為17℃,年均降水量900毫米。涼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氣溫為15℃,熱季(5~6月)平均氣溫為25℃。東部和西部低地氣候炎熱干燥,年平均氣溫分別為30℃(東)和28℃(西),年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紅海沿岸地區呈沙漠狀態。

自然資源

主要礦產有銅、鐵、金、鎳、錳、鉀、重晶石、高嶺土、鉀堿、巖鹽、煤、大理石。地熱資源豐富,紅海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漁業資源豐富。水資源缺乏,境內河流不多。厄立特里亞森林覆蓋率15.8%。

經濟

figure_0143_0173

厄立特里亞是農業國,80%的人口從事農牧業,主要以畜牧業和生存農業為基礎,但由于降水不足,加上土壤侵蝕和蝗蟲災害,使當地的農業生產很落后,糧食不能自給。高原主要生產高粱、粟、大麥、玉米和小麥等,低地以飼養山羊、綿羊和牛為主。紅海沿岸有漁業。工業主要包括食品、紡織品和皮革制品等,以首都為中心,出口產品主要為食鹽、水泥、獸皮和阿拉伯樹膠。長期戰爭使厄立特里亞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獨立后,國民經濟有所恢復,但經濟仍處于恢復和重建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不大。1998年5月與埃塞俄比亞爆發邊境沖突后,經濟陷入困境,2000年兩國邊界停火。近年,政府積極推動發展礦業、漁業、旅游業,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加強與有關國家經貿合作。礦產資源開發有所進展。2011年3月,厄特同加拿大合資開發的世界第五大金、銅、鋅、銀混成礦碧沙金礦投產,銅礦浮選廠于2013年6月按時完工,啟動銅礦開采。2012年的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38.23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23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5%。

匯率:1美元≈15.38納克法。

交通運輸

鐵路鐵路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戰爭中均遭破壞。目前已修復了馬薩瓦至金達60千米的窄軌鐵路。

公路現有公路15123千米,運輸線路39條。各主要城市之間均有公路相通。

水運馬薩瓦與阿薩布為2個重要的港口城市,馬薩瓦有9個泊位,可存儲12萬噸貨物;阿薩布港有12個泊位,可停靠3.6萬噸級貨輪。近年來,厄立特里亞水運發展很快。

figure_0144_0174
厄立特里亞少有的鐵路

歷史年表

19世紀末以前

長期受埃塞俄比亞封建王朝的統治,從未形成過統一的政治實體

1869年

意大利殖民主義者入侵

1890年

意大利將占領區并為統一的殖民地,命名為“厄立特里亞”

1941年

意大利軍隊戰敗,厄立特里亞成為英國托管地

1950年12月

聯合國通過決議,決定厄立特里亞作為一個自治體同埃塞俄比亞結成統一聯邦

1952年

厄立特里亞組成地方政府,并正式與埃塞俄比亞結成聯邦

1962年

埃塞俄比亞的統治者塞拉西強制取消聯邦制,將厄立特里亞合并為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省

1970年

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厄人陣)成立,開始了爭取厄立特里亞獨立的武裝斗爭

1991年5月

厄人陣同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埃革陣)等埃塞俄比亞反政府組織聯合推翻埃塞俄比亞門格斯圖政權。5月24日,厄人陣解放厄立特里亞全境,并于29日成立臨時政府。

1993年4月23~25日

厄立特里亞在聯合國的監督下舉行全民公決,以99.8%的絕對多數決定與埃塞俄比亞分離。

1993年5月22日

厄人陣中央委員會選舉伊薩亞斯為厄首任總統。24日,厄立特里亞正式宣告獨立并舉行開國慶典,厄立特里亞國正式成立。5月28日,聯合國正式宣布厄立特里亞為一個獨立國家。

空運目前有厄航空和納賽爾航空2家國有航空公司,另有埃及航空、德國漢莎航空、蘇丹航空、也門航空等4家外國航空公司在厄開展業務。厄有阿斯馬拉、阿薩布和馬薩瓦等3個國際機場,6個國內機場。厄目前共擁有5架客機,其中3架波音,2架空客。

figure_0145_0175
厄立特里亞為一個極度貧困的王國,馬拉車仍然是當地主要的交通工具。

教育

學制為學前教育2年,小學5年,初中3年,高中4年,其中前10年是義務教育。阿斯馬拉大學是唯一的高等學府,學制4年。2011年,厄立特里亞共有各類學校1704所。

主要城市

阿斯馬拉

阿斯馬拉是厄立特里亞的首都,是全國最大城市,人口50萬,是著名的農產品集散地、工業中心,也是公路樞紐和航運中心,位于埃塞俄比亞高原北端海拔2325米的高原地帶,氣候溫暖。在阿斯馬拉市區,一個區是由一種稱作“特庫爾”的房子組成的,為當地居民區;另一個區是現代化街區,由意大利人建造。市內建有天主教大教堂、大清真寺、意大利總督官邸——宮殿和圣瑪麗教堂。

旅游

旅游業是厄立特里亞唯一賺取外匯的服務行業。厄立特里亞歷史悠久,阿克蘇姆王國大部分區域在厄立特里亞境內,目前尚存不少遺跡。地形多樣,自然景觀豐富。阿斯馬拉、馬薩瓦、阿薩布和達赫拉克群島為有名的旅游點。

figure_0145_01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康市| 兴义市| 垦利县| 谷城县| 曲周县| 珠海市| 朔州市| 仪陇县| 抚宁县| 台安县| 大渡口区| 兰考县| 吐鲁番市| 临江市| 龙里县| 法库县| 双辽市| 金乡县| 宝坻区| 黎城县| 理塘县| 望城县| 甘孜县| 凤凰县| 定安县| 岐山县| 加查县| 镇康县| 天全县| 南昌县| 莲花县| 南丰县| 金湖县| 张家口市| 西城区| 美姑县| 铜陵市| 望谟县| 芦溪县| 霍林郭勒市| 大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