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Algeria
地理位置
阿爾及利亞位于非洲西北部。北臨地中海,東臨突尼斯、利比亞,南與尼日爾、馬里和毛里塔尼亞接壤,西與摩洛哥、西撒哈拉交界。南北線長約2000千米,東西最寬約1800千米,海岸線長約1200千米。
地形特征

全境以山地、高原和沙漠為主,以沿海的泰勒阿特拉斯山脈及其以南的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為界,自北向南分為3個地形區(qū)。地中海沿岸是平原區(qū),東西長1000千米,平均海拔200米以下;中部是高原(如著名的阿哈加爾高原),海拔800~1000米,地表平緩開闊,又可分為泰勒阿特拉斯山區(qū)、大高原地區(qū)和撒哈拉阿特拉斯山區(qū)3個小區(qū);南部是沙漠區(qū),面積約占全國的80%,屬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地形為內陸盆地和高原。
氣候
北部沿海地區(qū)屬地中海氣候,雨量不足,每年的平均降水量不到800毫米,有時不足400毫米,月平均氣溫相差不大,最暖與最涼月份溫差約為11℃;中部為熱帶草原氣候,日氣溫和年氣溫變化幅度均較大;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干旱,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總體來說,阿爾及利亞每年8月最熱,最高氣溫29℃,最低氣溫22℃;1月最冷,最高氣溫15℃,最低氣溫9℃。
自然資源
天然氣儲量為4.58萬億立方米,產量占世界第10位。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7億噸。阿爾及利亞主要礦藏有鐵、鉛、鋅、銅、金、鈾、磷酸鹽等。鐵礦有30億~50億噸。鈾礦的蘊藏量估計2.4萬~5萬噸,煤蘊藏量4000萬噸,磷酸鹽10億噸。另外,阿爾及利亞作為非洲唯一的汞生產國,為世界提供了約1/10的汞。
經(jīng)濟
阿爾及利亞的農業(yè)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6%。主要農產品有糧食(小麥、大麥、燕麥和豆類)、蔬菜、葡萄、柑橘和椰棗等。但是由于土地貧瘠,阿爾及利亞的糧食仍然需要進口,它是世界糧食、奶、油、糖十大進口國之一。阿爾及利亞的國民經(jīng)濟嚴重依賴碳化氫產業(yè),2005年其產值占阿爾及利亞國民經(jīng)濟生產總值的45%。1989年,阿爾及利亞開始經(jīng)濟改革,向市場經(jīng)濟過渡,國民經(jīng)濟實現(xiàn)連續(xù)增長。2005年以來,國際油價走高,阿爾及利亞油氣收入大增,經(jīng)濟穩(wěn)步增長,經(jīng)濟重建全面開展。2014年主要經(jīng)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2109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394美元。
經(jīng)濟增長率:3%。
匯率:1美元≈95第納爾。
習俗
在卡比利山區(qū)的柏柏爾人愛穿花衣服,而且婦女不戴面紗。在阿哈加爾山地的圖阿雷格人,喜歡用藍色面紗遮蓋面部,男人用其包住頭部,再用藍色斗篷遮住自己的身軀,所以被稱為“戴面紗的人”或“藍色的人”。
卡比爾人是柏柏爾人的分支。這是個既粗獷又單純的人群。由于他們長期生活于與世隔絕的封閉山村中,所以生活方式呈氏族形式。

歷史年表
公元前3世紀
北部出現(xiàn)2個柏柏爾王國
公元前146年開始
羅馬人占領了長達3個世紀
公元5世紀
羅馬人被汪達爾人擊敗
公元6世紀
拜占庭將汪達爾人逐出北非。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阿爾及利亞地區(qū)又被幾個伊斯蘭教王朝統(tǒng)治,如穆拉比帝國(約1054~1130年)和穆瓦希德帝國(約1130~1269年)
15~19世紀初
先后是西班牙和奧斯曼帝國的領地
1905年
阿爾及利亞全部淪為法國殖民地
1962年7月3日
正式宣布獨立,7月5日定為獨立日
1963年9月
本·貝拉當選首位總統(tǒng)
2004年4月8日
阿卜杜勒—阿爾茲·布特弗利卡在全國的總統(tǒng)大選中以84.99%的得票率蟬聯(lián)
2012年
舉行新一屆國民議會選舉、地方選舉和民族院部分改選,并成立新政府
阿爾及利亞的年輕姑娘和小伙子都愿意選擇美好的金秋季節(jié)舉行婚禮。首先在清真寺舉行傳統(tǒng)的宗教婚禮。宗教婚禮只有男女雙方家里的男人參加,新郎新娘都不出席,由教長宣讀《古蘭經(jīng)》并舉行儀式。之后,新郎新娘在證婚人、父兄的陪同下到當?shù)卣怯洠又M行各種慶祝活動,而且要延續(xù)1~2個月,而在此期間新郎新娘各住在自己家里。
青年人結婚的彩禮很多,有手鐲、腳鏈、金腰帶、金銀珠寶禮服以及配有金銀珠寶的“沙西耶”帽等。結婚那天,新娘由女友陪同,先在有蒸汽的西班牙澡堂沐浴,隨后穿上用金銀裝飾的天鵝絨質料的長袖拖地裙,頭戴“沙西耶”帽,接受來賓祝賀。新郎用“哈納”(一種植物)染手后,當眾展出送給新娘的全部彩禮。
交通運輸
陸地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運載量占83%,鐵路占17%。近年來主要情況如下:
鐵路總長4773千米,其中標準軌3683千米,復線345千米、電氣化鐵路386千米、窄軌1089千米。1989年開始在首都阿爾及爾修建總長為26.5千米的地鐵。
公路總長10.7萬千米。高速公路1566千米。
水運有11個多用途港、2個碳化氫產品出口港、32個漁港或游樂港。最大的港口是阿爾及爾港,有大小泊位37個。共有77艘客、貨輪,總噸位100萬噸。年吞吐量為619.3萬噸。
空運全國有阿爾及爾、奧蘭、安納巴、君士坦丁4個主要機場和49個小型機場,其中29個進行商業(yè)運營,13個為國際機場。阿爾及利亞現(xiàn)有2家國營航空公司和6家私營航空公司。共有飛機60余架,其中大中型飛機30余架,目前已開通20個國家50多條國際航線。
教育
阿爾及利亞對6~16歲少年兒童實行9年一貫制義務教育。阿爾及利亞中小學生教育免費,大學生享受助學金和伙食補貼。目前擁有各類高等院校近百所,2012~2013學年在校大學生140萬名。中小學校有24795所,有中小學生784.2萬人,文盲率為28%。主要高等學府為創(chuàng)立于1929年的阿爾及爾大學。
主要城市
阿爾及爾
阿爾及爾是阿爾及利亞的首都,人口376萬。全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交通中心,是阿爾及利亞的主要海港。阿爾及爾是一座美麗的城市,依山而建的建筑物,幾乎全部是白色的,清新圣潔。全城共分10個區(qū),卡斯巴區(qū)最古老也最富有民族特色,呈斜坡式的建筑、木結構的小樓、縱橫交錯的狹窄街巷,古色古香。而新市區(qū)高樓林立、街道寬闊。市內有代表性的現(xiàn)代化建筑——奧拉茜賓館、聳立在格里皇陵上的羅馬式建筑——“非洲圣母院”、位于阿爾及爾西郊的“松樹俱樂部”,均聞名遐邇。還有國立博物館、巴爾德博物館和國立美術館。阿爾及爾現(xiàn)存的古建筑有馬利基(11世紀)、哈納菲(17世紀)、凱喬瓦清真寺(17世紀)和奧斯曼帝國總督宮遺跡等。

奧蘭
奧蘭是阿爾及利亞第二大港口城市,人口65萬,是奧蘭省的省會,位于凱比爾港和卡納斯泰爾角之間的港灣內。城市分為三部分,山上是西班牙人修建的舊城拉布蘭卡;靠海為拉馬里內;峽谷東岸臺地上為拉維勒努韋勒。東北40千米處的阿爾澤為石油工業(yè)基地。離市中心25千米的安達盧士為著名旅游名勝之地。市內有展出羅馬與迦太基文物的市立博物館、特萊姆森伊斯蘭博物館、奧貝爾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古跡有16世紀的城堡、西班牙門、圣路島大教堂、大清真寺等。
旅游
阿爾及利亞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地中海氣候、半干燥氣候和沙漠氣候以及海岸、山區(qū)、沙漠適于各個季節(jié)的不同形式的旅游。每年接待游客68萬人次。著名的旅游勝地有尤巴二世王后墓、杰米拉古城遺址、阿杰爾的塔西利、廷加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