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庚遷殷
遷都的壯舉
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
后來,商朝的王位傳到盤庚手里。盤庚是個能干的君主,他經過多方籌劃,認為只有遷都才是解決各種矛盾的最佳途徑。于是他決定將國都從奄(今山東曲阜舊城東)遷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附近)。盤庚認為將國都遷往荒涼的殷有許多好處:首先,可以避開奄地頻繁發生的水災,有利于農牧業生產;其次,殷地尚未開發,在那里建都,一切須從頭做起,奴隸主們無法過分享受,這樣有利于去除反叛勢力,有利于都城的安全和統治的穩定。
遷都的決定公布之后,人們一片嘩然,反對者主要是奴隸主貴族,他們留戀在奄的奢侈生活,紛紛反對遷都的決定。有的貴族甚至威脅盤庚說:“你是我們擁立的,我們也可以罷黜你。”盤庚是個強有力的統治者,他絕不因有人反對而改變自己的決定。他撰寫了《盤庚》兩篇,告誡奴隸主們要和他同心同德。同時,盤庚也以強硬的口氣警告那些煽動鬧事的奴隸主要老老實實地服從命令,否則將予以嚴懲。
在盤庚的脅迫下,奴隸主貴族被迫隨同盤庚遷都到了殷。初到殷時,地方荒涼,雜草叢生,生活艱難,大家都不習慣。于是,一些奴隸主貴族便趁機發難,鼓動大家遷回老家去。盤庚又召集奴隸主,宣讀了《盤庚》第三篇告誡,以更加強硬的語氣再次警告那些奴隸主,又一次將奴隸主們的反對壓制了下去。經過數年的反復斗爭,隨著新國都的逐漸繁榮,局面才最終穩定下來。
盤庚遷殷之后,強行推行商湯時確立的德政,加強統治,政治上出現了較為穩定的局面,社會經濟和文化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盤庚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除親自視察農田作業外,還命令大臣和奴隸主們監督農耕。當時的農作物禾、黍、稻、麥等已被廣泛栽培,人們耕田時采用合力耕種以及火耕,并已使用糞肥肥田。農業的發展使農產品有了較多的剩余,商王命令將收割后的糧食放入倉庫中貯存,以備災年食用。
農作物的再生產品主要是酒類,當時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嗜酒風氣盛行。釀酒業的迅速發展,也反映了當時農業的發達程度。
園藝業和蠶桑業在盤庚遷殷后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殷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并有廣大的桑樹種植區。奴隸們采集桑葉,飼養家蠶,抽出蠶絲,使用陶制紡輪織成精美的絲、帛,供奴隸主貴族們使用。

盤庚遷殷之后,青銅器
的發展也步入了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當時青銅作坊規模之大,冶煉青銅技術之高超,產品制作之精美、種類之復雜繁多,都令人驚嘆。
盤庚遷殷之后,驅使成千上萬的奴隸日夜趕修新國都。不久,一座規模宏大、占地廣闊的都城拔地而起。新國都中王宮部分為城市的核心,有五十多座宮殿。都城外圍有人工挖成的壕溝,形成了一條保護都城的水域屏障。在都城周圍是居住區和手工作坊,供平民和工匠們生活和勞作。在盤庚的嚴厲督促和廣大奴隸平民的艱辛努力之下,殷迅速成為一座十分繁榮的都市。
盤庚遷殷,使得社會矛盾趨于緩和,社會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也使得商王朝一度復興,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商朝不再遷徙國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時至今日,經過數千年的漫長歲月,商朝的國都早就變為廢墟了。到了近代,人們在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古代的遺物,還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證明那里曾經是商朝國都的遺址,人們將之稱為“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