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古代社會
日本是由幾個大島和若干小島組成的國家。在古代這種島國的特點之一是內部矛盾必須自己來解決,外部勢力很難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時還是人們與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礙,所以島國自身的改革極其必要。公元3世紀以后,日本本州地區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政權—大和國家。大和國家原來局限于本州中部的大和地區。在不斷擴張中,大和國家逐漸占領鄰近地區,領土越來越大。5世紀時,這個國家已經統一了現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區,今天的日本國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和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天皇。

大和國家在擴張的過程中,不斷占有周圍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并將其分配給皇室成員和大貴族。大和國家把土地分為屯倉和田莊兩部分,前者屬于皇室,后者屬于貴族。同時勞動人民也被分成兩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隸,主要用于家務勞動;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于生產勞動。部民是日本國家形成過程中的特殊現象。在大和國家向外擴張的過程中,一些歸順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體安置下來,保留了原來的部落組織,在原有土地上繼續生活,保留著原始血緣關系。此外還有一些專門從事專業生產的部落,其勞動者也稱作部民。按照分類,從事農業生產的稱作田部、米部,在手工業或其他行業從事生產的總稱作品部,在品部內又按照行業的不同分為衣縫部、鍛冶部等。在大貴族田莊從事特殊勞動的部民是以其主人的氏命名的。部民有自己的家庭和生產工具,可以有少量的家庭財產。主人不得隨意殺害或買賣部民,但可以像對待奴隸一樣把他們作為禮物送給他人。6世紀之前,比較強大的物部氏控制朝政。后來新興的蘇我氏逐漸強大起來,打敗了物部氏,奪得了中央的控制權,扶植有利于自己的天皇。蘇我氏家族不可一世,下面的中小貴族瘋狂地兼并土地,殘酷地剝削部民,許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剝奪,土地和財富不斷集中,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在這種情況下,奴隸、部民和平民紛紛起來造反,抗稅逃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