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笑對生活,包容人生的泥濘坎坷
- 有一種智慧叫包容
- 文思源編著
- 9395字
- 2019-08-27 14:30:14
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苦難
我們從小就學會了做游戲,游戲本身,就是在不斷戰勝挫折與失敗中獲取一種刺激與歡樂。假如沒有挫折與失敗,再好的游戲也會索然無味。人們玩游戲,是為了娛樂,是帶著挑戰的心情去面對游戲中的困難與挫折的,面對強大的對手,不斷地損傷受挫,但越是如此,越會勁頭十足。試想,倘若人們在生活中,也有這么一種積極向上的游戲心態,那么失敗后,就不會顯得那般沉重和壓抑。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將挫折變成一種游戲呢?那樣便會讓痛苦沮喪的心情超然快活起來。二者其實并無差別,只是人們在游戲中身心放松,而在生活中過于緊張。
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但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就看能不能往好處想。
一個病入膏肓的婦人,整天想象死亡的恐怖,心情壞到了極點。哲學家藍姆·達斯去安慰她,說:“你可不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時間去想死,而把這些時間用來考慮如何快樂地度過剩下的時間呢?”
他剛對婦人說時,婦人顯得十分惱火,但當她看到藍姆·達斯眼中的真誠時,便開始慢慢地思考著他說的話。
“說得對,我一直都在想著怎么死,完全忘了該怎么活了。”
她略顯高興地說。
一個星期之后,婦人還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對藍姆·達斯說:“這一個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陣子幸福多了。”
“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婦人學會了心往好處想,所以在離開人世前仍能感到一絲幸福。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樣,一味想有關死亡的事情,那她只能痛苦地離開人世。
心往好處想,不論何時,不論何事。人可以沒有名利,沒有金錢,但必須擁有美好的心情。
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在陽光普照的公園里,許多小孩正快樂地游戲,其中一個小女孩不知被什么東西絆了一下,突然摔倒了,開始哭泣。這時,旁邊有一個小男孩跑過來,別人都以為這個小男孩會伸手把摔倒的小女孩拉起來或鼓勵她站起來。
但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小男孩竟在哭泣的小女孩身邊故意摔了一跤,淚流滿面的小女孩看到這情景,也覺得十分可笑,于是破涕為笑了。
將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視為游戲,不是為了游戲人生,而是為了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從而克服困難。笑看憂愁,笑看人生,如此而已!
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
——貝多芬
感謝折磨你的人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煉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鞭撻你的人,因為他清除了你的業障;感激壓抑你的人,因為他拓展了你的心胸;感激曾經的男人,因為他讓你學會了保護;感激忌妒你的女人,因為她讓你學會了包容;感激愛你的人,因為他讓你懂得了什么是愛,等等。感恩的心,感謝有你,感謝所有的人。
有一本書曾經這樣寫道: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會經歷這樣那樣的煩心事,這些事總是會折磨人的心,使人不得安穩。尤其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剛進入社會中,還未完全成長起來,卻要承受這個社會的種種壓力,比如待業、失戀等。
世間的事就是這樣,如果你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你自己吧。換一種眼光去看世界,你會發現所謂的“折磨”其實都是促進你生命成長的“清新氧氣”。
人們往往把外界的折磨看作人生中純粹消極的、應該完全否定的東西。當然,外界的折磨不同于主動的冒險,冒險有一種挑戰的快感,而我們忍受的折磨總是情非得已。但是,人生中的折磨總是消極的嗎?清代金蘭生在《格言聯璧》中寫道:“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容一番橫逆,增一番氣度?!庇纱丝梢姡切┐煺酆蜋M逆的折磨對人生不但不消極,相反,它是一種促進你成長的積極因素。
生命是一次次蛻變的過程。唯有經歷各種各樣的折磨,才能加深生命的厚度。只有一次又一次與各種折磨握手,歷經反反復復的較量之后,人生的閱歷才會在這個過程中日積月累、不斷豐富。
在人生的岔道口,若你選擇了一條平坦的大道,你可能會有一個舒適而享樂的青春,但你會失去一個很好的歷練機會;若你選擇了坎坷的小路,你的青春也許會充滿磨礪,但人生的真諦也許會就此被你領略。
蝴蝶的幼蟲是在一個開口極其狹小的繭中度過的。當它的生命要發生質的飛躍時,這天定的狹小通道對它來講無疑成了鬼門關,那嬌嫩的身軀必須竭盡全力才可以破繭而出。有許多幼蟲在往外沖殺的時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飛翔的悲壯祭品。
有人懷了悲憫惻隱之心,企圖將那幼蟲的生命通道修得寬闊一些,他用剪刀把繭的洞口剪大,這樣一來,所有受到幫助而見到天日的蝴蝶都不再是真正的精靈——它們無論如何也飛不起來,只能拖著喪失了飛翔功能的雙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
原來,那“鬼門關”般的狹小繭洞恰是幫助蝴蝶幼蟲兩翼成長的關鍵所在,穿越的時候,通過用力擠壓,血液才能被順利輸送到蝶翼的組織中去,唯有兩翼充血,蝴蝶才能振翅飛翔。人為地將繭洞剪大,蝴蝶的翼翅就沒有了充血的機會,爬出來的蝴蝶便永遠與飛翔無緣。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恰似蝴蝶的破繭過程,在痛苦的掙扎中,意志得到磨煉,力量得到加強,心智得到提高,生命在痛苦中得到升華。當你從痛苦中走出來時,就會發現,你已經擁有了飛翔的力量。如果沒有挫折,也許就會像那些受到“幫助”的蝴蝶一樣,萎縮了雙翼,平庸過一生。
只有經歷過風雨,才能增長經驗,你才能離成功更近一步。
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都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
——愛默生
接受生活的不公平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都認為公平合理是生活中應有的現象。我們經常聽人說:“這不公平!”“因為我沒有那樣做,你也沒有權利那樣做?!?
我們整天要求公平合理,每當發現公平不存在時,心里便不高興。應當說,要求公平并不是錯誤的心理,但是,如果因為不能獲得公平,就產生一種消極的情緒,這個問題就要注意了。
實際上絕對的公平并不存在,你要尋找絕對公平,就如同尋找神話傳說中的寶物一樣,永遠也無法找到。這個世界不是根據公平的原則而創造的,譬如鳥吃蟲子,對蟲子來說是不公平的;蜘蛛吃蒼蠅,對蒼蠅來說是不公平的;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颶風、海嘯、地震等都是不公平的,公平只是神話中的概念。人們每天都過著不公平的生活,快樂或不快樂,是與公平無關的。這并不是人類的悲哀,只是一種真實情況。
生活不總是公平的,這著實讓人不愉快,但確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真實處境。我們許多人所犯的一個錯誤便是認為生活應該是公平的,或者終有一天會公平。其實不然,絕對的公平現在不會有,將來也不會有。
承認生活中充滿著不公平,如此便更能夠激勵我們去盡己所能,而不自我傷感。我們知道讓每件事情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們自己對生活的挑戰,承認這一事實也會讓我們不再為他人遺憾。每個人在成長、面對現實、做種種決定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不同的難題,每個人都有遭到不公正對待的時候,承認生活并不總是公平這一事實,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必盡己所能去改善生活;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們應該這樣做。當我們沒有意識到或不承認生活并不公平時,我們往往憐憫他人也憐憫自己,而憐憫自然是一種于事無補的失敗主義情緒,它只能令人感覺比現在更糟。但當我們真正意識到生活并不公平時,我們會對他人也對自己懷有同情,而同情是一種由衷的情感,所到之處都會散發出充滿愛意的仁慈。當你發現自己在思考世界上的種種不公正時,可要提醒自己這一基本的事實。你或許會驚奇地發現它會將你從自我憐憫中拉出來,使你采取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行動。
許多不公平的經歷我們是無法逃避的,我們只能接受已經存在的事實并進行自我調整,抗拒不但可能毀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許會使自己精神崩潰。因此,人在無法改變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
失敗是堅忍的最后考驗。
——俾斯麥
事必如此,別無選擇
荷蘭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紀的教堂遺跡,里面有這樣一句讓人過目不忘的題詞:“事必如此,別無選擇?!泵\中總是充滿了不可捉摸的變數,如果它給我們帶來了快樂,當然是很好的,我們也很容易接受。但事情卻往往并非如此,有時,它帶給我們的會是可怕的災難,這時如果我們不能學會接受它,反而讓災難主宰我們的心靈,那生活就會永遠地失去陽光。
瓊妮是新西蘭一位建筑商的女兒,移居美國后,曾在休斯敦一家電視臺工作,1990年起任攝影記者。1992年6月,她被派往薩拉熱窩進行戰地采訪。在那里,曾有多名記者喪生。
瓊妮在薩拉熱窩待了6個星期后,已經習慣了周圍的流彈。一天清早,一顆子彈擊穿車窗玻璃,正好擊中她的臉部,幾乎掀掉了她的半邊臉,她的顴骨被打得粉碎,牙齒沒有了,舌頭被打斷。送到診所時,大夫們直搖頭,認為她不行了。經過20多次手術后,她又奇跡般地回到了工作崗位。這時的她,下頜仍無感覺,臉部還留著彈片,體重減輕了8公斤。令大家吃驚的是,她要求重返薩拉熱窩。
她幽默地說:“說不定我還能在那里找回我的牙齒?!彼踔料胝J識一下當初襲擊她的槍手。有人問她,見到那個槍手后怎么辦。她說:“會請他喝一杯,問他幾個問題,比方說當時距離有多遠?!?
瓊妮面對厄運的樂觀態度證明她是一個具有堅韌毅力的女孩,正是這種樂觀的性格,使她能夠迅速擺脫挫折的陰影,積極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威廉·詹姆斯說:“完全接受已經發生的事,這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闭苋苏f:“太陽底下所有的痛苦,有的可以解救,有的則不能,若有,就去尋找;若無,就忘掉它?!?
快樂是什么?快樂是血、淚、汗浸泡的人生土壤里怒放的生命之花,正如惠特曼所說:“只有受過寒冷的人才感覺得到陽光的溫暖,也只有在人生戰場上受過挫敗、痛苦的人才知道生命的珍貴,才可以感受到生活之中的真正快樂?!?
托爾斯泰在他的散文名篇《我的懺悔》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人被一只老虎追趕而掉下懸崖,慶幸的是在跌落過程中他抓住了一棵生長在懸崖邊的小灌木。此時,他發現,頭頂上那只老虎正虎視眈眈,低頭一看,懸崖底下還有一只老虎,更糟的是,兩只老鼠正忙著啃咬事關他生死的小灌木的根須。絕望中,他突然發現附近生長著一簇野草莓,伸手可及。于是,這人摘下草莓,塞進嘴里,自語道:“多甜啊!”
生命進程中,當痛苦、絕望、不幸和危難向你逼近的時候,你是否還能享受一下野草莓的滋味?“塵世永遠是苦海,天堂才有永恒的快樂”是禁欲主義編撰的用以蠱惑人心的謊言,苦中求樂才是快樂的真諦。
英格蘭的婦女運動名人格麗·富勒曾將一句話奉為真理,這句話是:“我接受整個宇宙?!笔堑模阄乙矐撃芙邮懿豢杀苊獾氖聦?。即使我們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也不能改變事實分毫,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成功學大師卡耐基也說: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種不可改變的情況。我像個蠢蛋,不斷做無謂的反抗,結果使我自己失眠了,我把自己整得很慘。終于,經過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實。
面對現實,并不等于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機會,我們就應該奮斗!但是,當我們發現情勢已不能挽回時,我們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絕面對,要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人生的光榮,不在于永不失敗,而在于能夠屢仆屢起。
——拿破侖
無法改變環境,就學著適應
諸葛亮說:“腐儒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什么是識時務呢?識時務即指認清事物的變化方向,了解問題的特征。懂得這些的人才是高明之人,才堪稱俊杰。
很多人都在問:社會變化了,我能夠做什么?這個問題給很多人造成了心理障礙,讓他們陷入了痛苦的深淵。如果你的天賦和內心要求你從事木工工作,那么你就做一個木匠;如果你的天賦和內心要求你從事醫學工作,那么你就做一名醫生。
人的生存離不開環境,環境一旦變化,我們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觀念、思想、行動及目標,以適應這種變化,這是生存的客觀法則。但是,有時環境的發展,與我們的事業目標、欲望、興趣、愛好等發展并不合拍,有時甚至會阻礙、限制我們欲望和能力的發展。
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有能力、有辦法來適應環境,使之滿足我們能力和欲望的發展需求,則是最難能可貴的。
剛剛畢業于某高校音樂學院的小李,被分配到一家國企的工會做宣傳工作。剛開始,他很苦惱,認為自己的專業與工作不對口,在這里長干下去,不但自己的前途會被耽誤,而且自己的專長也可能荒廢。
于是,他四處活動,想調到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單位。幾經折騰,終未成功。之后,他便死心塌地地安守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并發誓要改變“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狀況。他找到工會主席,提出了自己要為企業籌建樂隊的計劃。當時恰逢企業剛從低谷走出來,扭虧為盈,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自然也想努力地宣傳企業形象,提高產品的知名度,主席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計劃。
他來了精神,跑基層、尋人才、買器具、設舞臺、辦培訓,不出半年,樂團便初具規模。兩年以后,這個企業樂團的演奏水平已成為全市一流,而且堪與專業樂團相媲美,而他自己也成了全市知名度較高的樂隊經理。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完全改變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化劣勢為優勢,不但開辟出了自己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而且培養了自己的領導管理才能,為他以后尋求更大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適應環境需要許多條件,但最重要的是信心與智慧,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有了這兩者,你肯定能夠想出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卻不這樣,他們改變不了環境,也不利用環境去努力尋找、開創新的機遇,而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把自己逼到了死角,一生難有任何作為。
其實,我們經常會身處在陌生、被動的環境中,而環境本身往往又是不容易被改變的。一個人要想生存,要想成為強者,就必須跟著時代的步伐一起前進。也就是說,我們要想改變生存環境,必須首先順應生存環境的發展變化。如果一個人想改變生存環境,卻不能首先順應環境的發展變化,那么,想改變環境的目的則是很難達到的。
這時,正確的做法就是適應環境,在適應中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所謂“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當你無法改變身處的環境時,就應該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適應它,在你付出勤奮、敬業后,便會發現成功已悄然來臨。如果有一天你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的,你應該自豪地對自己說:我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成功不在于時間、地點、環境,而在于人自己。
——查爾斯·勞斯
正視問題與殘缺
問題是組成生活的一部分,不過,生活中大多數問題都不會太嚴重,也不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可是有的問題卻可能帶來悲慘的結果,而原本這些問題對于當事人來說,本該可以避免的,如果當時能多克制自己一下,耐心一點,說話方式都柔婉一些,相信結果也會更好一些??傊绻幸活w包容的心,很多悲劇就不會發生。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從戰場歸來的士兵從舊金山打電話給他的父母,對他們說:“爸、媽,我回來了,可是我有個請求,我想帶一個朋友同我一起回家。”
“當然好啊,”父母回答,“我們很高興見到他?!?
兒子接下去說:“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訴你們,他在戰場上受了重傷,少了一條胳膊和一條腿。他現在走投無路,我想請他來和我們一起生活。”
父親沉默了一會兒,說:“兒子,我很遺憾,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幫他找個安身之處。”
兒子的聲音有些顫抖:“難道你們不能接受一個殘疾人和你們生活在一起嗎?”
父親說:“兒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么。像他這樣身有殘疾的人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負擔。我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不能就讓他這樣破壞了。我建議你先回家,然后就忘了他吧,他也有他自己的生活?!?
兒子沉默了,掛斷了電話。之后,父母再也沒有收到他的消息。
過了一段時間,焦急的父母接到了來自舊金山警局的電話,說他們親愛的兒子已經墜樓身亡了。警方認為這只是單純的自殺案件,傷心欲絕的父母飛往舊金山,在警方的帶領下去停尸間辨認兒子的遺體。
那的確是他們的兒子!令他們不能置信的是,兒子居然只有一條胳膊和一條腿。原來,兒子口中的“殘疾的朋友”就是他自己啊!此時,父母這才后悔不已,眼淚一下子奪眶而出。
這個悲劇性的故事,也許以各種形式每天在地球上發生著。如果那對父母能包容一些,同意接納兒子所謂的朋友,那他們也就不會永遠地失去自己的兒子。對有些人來說,接受那些健康、美麗、聰明、富裕的人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接受不如他們健康、美麗、聰明或富裕的人就難了。
人們往往會下意識地回避那些不如我們的人,因為害怕他們會攪亂我們平靜的生活。這,難道不是自私嗎?
生活中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要做一個能包容、心態坦然的人,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堅強的人,在任何苦難之前都要堅持住,永遠不被擊倒。
如果要寬容別人,就不要等到別人來乞求,記住一句老話:給予永遠比索取令人愉快。
——佚名
包容,就是換一個角度看人生
一少婦投河自盡,被正在河中劃船的船夫救起。
船夫問:“你年紀輕輕,為何自尋短見?”
“我結婚才兩年,丈夫就拋棄了我,接著孩子又病死了。您說我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船夫聽了,想了一會兒,說:“兩年前,你是怎樣過日子的?”
少婦說:“那時的我自由自在,沒有任何煩惱……”
“那時你有丈夫和孩子嗎?”
“沒有。”
“那么你不過是被命運之船送回到兩年前去了罷了?,F在你又自由自在,沒有任何煩惱了,你還有什么想不開的?請上岸去吧……”
聽了船夫的話,少婦仿佛做了一個夢,她揉了揉眼睛,想了想,心中豁然開朗。從此,她沒有再尋短見,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有位哲人說:“我們的痛苦不是問題本身帶來的,而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而產生的?!边@句話很經典,它引導我們學會解脫。解脫的最好方式是面對不同的情況時,用不同的思路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因為事物都是多面性的,視角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同。
如果你能換個視角看問題,你就會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換個視角看人生,你就會從容坦然地面對生活。當痛苦向你襲來的時候,不要悲觀氣餒,要尋找痛苦的原因、教訓及戰勝痛苦的方法,勇敢地面對多舛的人生;換個視角看人生,你就不會為戰場失敗、商場失手、情場失意而頹廢,也不會為名利加身、贊譽四起而得意忘形;換個視角看人生,是一種突破、一種解脫、一種超越、一種高層次的淡泊寧靜。換一個視角看待世界,世界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對待人、事,人、事無不自在。
要解決一切困難是一個美麗的夢想,但任何一個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一個矛盾的存在,而每一個矛盾只要找到了合適的介點,就可以把矛盾的雙方統一。這個介點不停地變幻,它總與那些處在痛苦中的人玩游戲。轉換看問題的視角,就是不能用同種方式去看所有的問題和問題的所有方面。如果那樣,你肯定會鉆進死胡同,離介點越來越遠,處在混亂的矛盾中不能自拔。
生活的本意是愛,誰不會愛,誰就不能理解生活。
——諺語
悅納一切苦與樂
痛苦與快樂似乎從來都是相伴相生的,二者相互矛盾又相互聯系,是相互對立、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所謂“沒有痛苦也就無所謂快樂”。
如果將痛苦與快樂看成是絕對的對立而加以逃避,那么,我們不僅得不到快樂,反而會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淵,而我們之所以畏懼苦難是因為沒有一個正確的苦樂觀。
沒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呢?而樂又從何而來呢?苦是樂的源頭,樂是苦的歸結?!安唤涳L霜苦,難得臘梅香”,成功的快樂,正是經歷艱苦奮斗后產生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古人“頭懸梁,錐刺股”,苦則苦矣,但他們下苦功實現上進之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以苦為樂,苦中求樂,其樂無窮。
苦的滋味的確讓人不好受,甜、樂的滋味人人都喜歡,挫敗、失敗與苦味一樣,沒有人想特意去感受,而成功的喜悅則是大家都夢想得到的。但是,想要享受成功的喜悅,先要飽嘗找尋成功的艱辛。
很多時候,樂苦往往會和成功、失敗相伴而生。成功是新大陸,不嘗一嘗在大西洋上漂泊近兩個月看不見陸地的苦,哥倫布怎能在毫無希望之時,看到曙光中的大陸呢?成功是勝利,不每天嘗一嘗那苦膽,勾踐怎么能取得滅吳的功績呢?……甜絲絲的成功背后,總有一段苦不堪言的奮斗過程。通往天國的門是小門,路是荊棘之路。是的,不付出代價,不經過艱苦努力而得來的成功是沒有保障的。
“或許,靠老天幫忙,取得成功,也行吧?”有人會這樣問,天上掉餡餅的事不一定沒有,但那是極其偶然的,那種樂,是僥幸的樂,因為沒有嘗過苦味,所以也并不顯得很樂。歡呼收割之前,必須流汗撒種。不經火燒的陶瓷,不付出代價的捷徑,行嗎?做一件艱苦的事,我們不能埋怨。一旦有了成功的希望,有了奮斗的目標,知道苦盡甘來的道理,艱苦前行的人,才不會懈怠,不憚于迎接成功的苦痛。
的確,人生的悲苦從來都是無法逃避的。多苦少樂是人生的必然。因此,我們應該做到能苦會樂的那份坦然、化苦為樂的那份智者的超然。
有一群弟子要去朝圣,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圣河,并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養,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過許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貋硪院?,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后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么多圣水,進過這么多圣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
弟子聽了,立刻開悟了。
這真是一個動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會因圣水、圣殿而改變;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改變,何況是凡夫俗子!
苦為樂、樂為苦,苦與樂的感受全在于一心。達摩面壁,凡人皆稱其為苦修。有誰知道達摩祖師在靜修中,心歸空靈,慧及宇宙,體膚之苦盡皆化為心靈的極樂,并無半點苦楚可言。
對待我們人生的修行也是這樣的,時時準備受苦,不是期待苦瓜變甜,而是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才是有智慧的態度;不是期待苦瓜變甜,而是要去真實地體會和了解??喙媳緛砭褪强喙希B根都是苦的。這是一個苦瓜的實相、真相,變甜只是我們虛幻的期待而已。所有的事情唯有去面對它、解決它,不期待未來,才能真正地解決和處理。
患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
——莎士比亞
面對嗔怒,寬容是一種美德
“嗔”是煩惱的根源,所謂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在日常生活中,貪欲隱藏在內心深處,而很少有人能夠喜怒不形于色。大多數人是喜怒無常的,快樂可以不動聲色,而怒氣卻往往很明顯地就浮現在臉上或者付諸報復之中。
圣嚴法師說:“生活中,很多人只要心中有嗔、有怨、有恨,很快就從面色、言辭、行動上表現出來。修行人要得心安穩安定,感到喜悅安樂,一定要把嗔心除掉。有些人沒有表現貪欲,但嗔心很重;他不求名位、利祿、權勢,也不想追求男色、女色,但對很多事情、很多人都看不順眼。既然對任何事都怨忿不平,對任何人都采取對立的心態,心中豈能安定?”
在貪、嗔、癡這三種最常見的煩惱心中,圣嚴法師認為嗔心的毒害最大,因為貪往往是需要個人來背負的重擔,通常只是帶來個人的煩惱;而嗔怒的爆發是有指向性的,一旦發作,害人害己,是“雙重的罪惡”。
嗔怒常常發生于不知不覺之間,當人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卻往往已經失控。嗔怒就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奔跑的方向已經難以掌控,只能在它闖禍之后,自己再來面對一個更加尷尬、更加難以把握的結果。“殺嗔心安穩,殺嗔心不悔;嗔為毒之根,嗔滅一切善”,因此,人往往會有悔,但是能將這錯誤歸結到自己身上的只是少數,很多人甚至會認為這易怒的品性來自于自己的父母。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布施心讓人變得更加堅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心讓人更加柔韌,堅韌是一種特質,像水一樣,刀劍斬不斷,繩索縛不住,牢籠困不得,卻能穿石。
所以,我們要學會以豁達的心胸待人處世,不以人之犯己而動氣,以祥和慈悲的態度面對一切事、一切人,如此,才能夠在世事面前順其自然,過幸福的人生。
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