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通過指長比來識別人的性取向,是真的嗎?
“比比食指和無名指的長度,判斷你的性取向”。網上有這樣一種說法引人關注,手指的長度真能看出性取向?
據說母親懷胎期間性激素的水平會影響胎兒手指的長度差異。所以,食指比無名指長的男性、無名指比食指長的女性,更容易成為同性戀者!
“指長比”是一個人食指與無名指的比值,它具有個體差異和終生不變的穩定性。由于它可以看作一個人暴露在外的遺傳因子,因此它的比值高低同人的性格、認知能力和運動能力,甚至易患的疾病都有關聯。
以上說法是否是“手相學”的理念?這是真的嗎?
剖析
“指長比”的奧秘
俗話說,人的五指也有長短,再進一步觀察人手的食指與無名指,長短差異特別明顯,而有差異就有一個食指長度除以無名指長度的“指長比”,每個人不同,男女間更是不同。
其實,食指與無名指長度之比(2D:4D)是一個曾經的研究熱點。早在1930年就有研究者發現不同性別的人“2D:4D值”不同。1998年,曼寧發現“2D:4D值”可以作為間接測算出生前性激素水平的參考。目前,在科學界已經基本達成一致的認識是,這一比值與人出生前周圍環境的雄激素水平有關,而且右手的“2D:4D值”比左手的“2D:4D值”更能體現這一水平。

因為決定“指長比”大小的是一個名為HOX的“建筑師”基因,奇妙的是這種基因對脊椎動物的指趾發育有影響,同時又對生殖系統及荷爾蒙有影響。在醫學上已知此基因的突變會造成多指癥及導致手腳及生殖器病癥。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胎兒若在母體內接觸到的雌二醇濃度高,其食指長度生長便加快以對增加的雌激素產生應答,而胎兒浸潤在睪固酮多的氛圍里,其無名指受刺激,加快變長。由于長短是個相對的概念,兩指長短之比才有研究價值,所以才出現“指長比”的概念。指長比高說明食指比無名指長。女性指長比普遍高于男性;在男性中,指長比越低就越有男性氣質,但也易患男性疾患。
指長比與性取向無關聯
2010年,蓋瑞博斯等人發表在《行為神經學》上的一篇論文總結了前些年發表的與“2D:4D值”以及性取向相關的多個獨立研究結果。收集的研究都經過嚴格挑選。最后的統計數據來自34個獨立樣本,一共包括1618個異性戀男性,1693個異性戀女性,1503名同性戀男性與1014名同性戀女性。根據這些數據的統計結果顯示:異性戀女性相比同性戀女性,雙手的“2D:4D值”均較高,意味著食指相對較長。但男同性戀與男異性戀的“2D:4D值”則沒有顯著差異。
然而,蓋瑞博斯收集到的研究主要來自歐洲和北美兩地,參與研究的人群種族資料許多已經不可考。而亦有許多研究顯示人種可能影響“2D:4D值”。因此,他的研究結果是否適用于亞洲人群尚不可知。另外,由于測量手指長度的方法眾多,有的研究直接測量,有的研究則是將手拍照后測量照片,這些都可能給實驗結果引入誤差。
真相是這樣的
食指和無名指長度差可能確實會體現人在出生前所處環境的一些特征。但目前沒有任何可靠證據證明它與人的性取向有關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統計學上的相關,與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兩回事。想通過“手相”來了解某個特定人物的性取向堪稱風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