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詳解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 (春秋)孫武等
- 11095字
- 2020-08-07 19:21:19
計篇
導讀
本篇一開始就揭示了戰爭的性質、意義和重要作用:“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全面探討了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五事”“七計”,并闡述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道理。
原文
孫子曰:兵者[1],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2],校之以計而索其情[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4],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5]。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6]。將者,智、信、仁、勇、嚴也[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8]。凡此五者,將莫不聞[9],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10],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11],乃為之勢,以佐其外[12]。勢者,因利而制權也[13]。
【注釋】
[1]兵:原指兵器。這里指戰爭。[2]經之以五事:指從道、天、地、將、法這五個方面對制勝的條件和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經,度量、衡量。[3]校(jiào)之以計而索其情:衡量敵對雙方的各種條件,從中探求戰爭勝負的情形。校,通“較”,衡量、比較。計,指下文“主孰有道”等“七計”。[4]令民與上同意:使民眾與國君的意志相一致。[5]陰陽:指晝夜、晴雨等天時氣象的變化。寒暑:指寒冷、炎熱等氣溫的波動。時制:指四季時令的更替。[6]遠近、險易、廣狹、死生:指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阻或平坦、作戰場地的寬闊或狹窄、地形是否有利于攻守進退。[7]智、信、仁、勇、嚴:指將帥的才能智謀、賞罰有信、愛護部屬、勇敢果斷、紀律嚴明等條件。[8]曲制:指有關軍隊組織編制等方面的制度。官道:指有關各級將官的職責區分、統轄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主用:指有關各種軍需物資后勤保障的制度。主,掌管。用,物資費用。[9]聞:知道、了解。[10]將聽吾計:有兩種解釋,一說“將”是“聽”的助動詞,表示假設;一說“將”指將領。這里取第一種解釋。[11]計利以聽:指有利的計策已經被采納。計,這里指戰爭決策。以,同“已”。聽,聽從、采納。[12]佐:輔助。[13]因利而制權:根據利害得失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系到生死存亡,是不可以不詳加考察和研究的。
所以,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研究,從計謀上加以衡量,并從中探求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是使民眾與君主的意志相一致,所以可以使民眾與國君一同赴死,一同相養相生,而不會畏懼危險。天,是指陰陽、寒暑、四時的更替變化。地,是指征戰路途的遠近,地形的險阻與平坦,作戰場地的廣闊與狹窄以及哪里是死地、哪里是生地等。將,是指將帥是否足智多謀,是否賞罰有信,是否愛護部屬,是否勇敢果斷,是否軍紀嚴明。法,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各級將官的職責區分、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等制度規定。凡屬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領們沒有不知道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才能獲勝;否則,就不能取勝。
所以,要從以下七個方面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從中探求戰爭勝負的情形,包括:哪一方的君主更正義?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據了更多的天時地利條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夠更加切實地貫徹執行?哪一方的兵力更為強大?哪一方的士卒更加訓練有素?哪一方的賞罰更加公正嚴明?我們根據這些,就可以推知誰勝誰負了。
如果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就一定能夠勝利,我就留在這里;如果不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就必定會失敗,我就離開這里。
有利的計策已經被采納,還要設法造勢,以輔助作戰的進行。所謂“勢”,就是根據對敵我雙方利害得失的把握而掌握主動權。
原文
兵者,詭道也[1]。故能而示之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3],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4],卑而驕之[5],佚而勞之[6],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7],不可先傳也[8]。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9],得算多也[10];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11]。
【注釋】
[1]兵者,詭道也: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譎變的行為。詭,詭詐、奇詭。[2]能而示之不能:意即能打卻故意裝作不能打,能守卻故意裝作不能守。示,顯示、假裝。[3]近而示之遠:本來要從近處進攻,故意裝作要從遠處進攻。[4]怒而撓之:意即對于暴躁易怒的敵將,要用挑逗的辦法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輕舉妄動。撓,挑逗。[5]卑而驕之:意即對于鄙視我方的敵人,應設法使其變得驕傲自大,然后伺機將其擊破。[6]佚而勞之:意即對于休整充分的敵人,要設法使其疲勞。佚,通“逸”。[7]勝:奧妙。[8]不可先傳:指不可事先進行傳授,意即只能在戰爭中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靈活運用。[9]廟算:古時候出師作戰之前,一般要在廟堂里舉行會議,商議謀劃作戰方略,分析戰爭的利害得失,預測戰爭勝負,這就叫作“廟算”。[10]得算多:指具備很多取勝的條件。算,計數用的籌碼,這里引申指獲勝的條件。[11]勝負見矣:勝負的結果顯而易見。見,通“現”,顯現。

【譯文】
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所以,能打卻裝作不能打;能攻而裝作不能攻;要打近處,卻裝作要在遠處行動;要打遠處,卻裝作要在近處行動。敵人貪利,就用利引誘它;敵人混亂,就乘機攻擊它;敵人實力雄厚,就要注意防備它;敵人實力強勁,就暫時避開它的鋒芒;敵人沖動易怒,就要設法騷擾激怒它;敵人鄙視我方,就要設法使其變得驕傲自大;敵人休整充分,就要設法使它疲困;敵人內部團結,就要設法離間它;要在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發動攻擊,要在它意料不到的時候采取行動。這是兵家取勝的奧妙所在,(其中的深意必須在實踐中方能體會)是無法事先傳授的。

凡是在開戰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取勝條件多;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籌劃不周,取勝條件少。籌劃周密、條件具備就能取勝,籌劃不周、條件缺乏就不能取勝,更何況根本不籌劃、沒有任何勝利條件呢?我們依據這些來觀察,勝負的結果也就很明顯了。

用實謀略
南唐滅亡的教訓
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因此,一定要重視戰爭,避免在戰爭中失利,否則就會使國家滅亡。南唐滅亡的史實,就充分說明了這點。
五代十國時,十國之一的南唐是建立在富庶的長江中下游地帶的小朝廷。據史書記載,南唐烈祖李昪建立南唐,即位后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由于地理條件優越,環境比較安定,南唐吸收了不少從北方流亡過來的勞力,使這里經濟迅速地發展起來,出現了當時少有的繁榮氣象。

此時,在北方,后漢大將郭威起兵推翻后漢的統治,建立了后周。郭威文武雙全,他招賢納士,革除弊政,減少賦稅,終生保持節儉。經過郭威的精心治理,后周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實現了國富民強。
郭威死后,他的養子郭榮即位。郭榮本姓柴,父親柴守禮是周太祖郭威妻子的哥哥,后來由于家道中落,投靠姑父郭威,遂改名為郭榮,他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周世宗。郭榮即位后,進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取得很大成效,史稱“周世宗英毅雄杰,以衰亂之世,區區五六年間,威武之聲,震懾夷夏,可謂一時賢主”。
剛繼位時,郭榮就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他雖然在即位五年以后就患病辭世,但在這短短五年的時間里,后周已經成為當時最為強盛的國家,為后來北宋的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五代十國動蕩的社會局面和頻繁的朝代更迭中,郭榮認識到要想維持國家長期的繁榮穩定,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是不行的。于是他進一步整頓軍隊,對作戰時貪生怕死的將領加以懲處,建立了一支精銳的禁軍,為此后的南征北戰創造了條件。
隨著后周軍力的增強,郭榮開始不斷兼并各國土地,為實現統一全國的大業而努力。
在向西攻取了后蜀統治下的秦(今甘肅天水)、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鳳(今陜西鳳縣東)四州之后,郭榮立即將兵鋒指向了南唐。

南唐雖然地富民豐,但南唐中主李璟卻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他才華出眾,應該說是一個優秀的文學家,但在治理朝政方面顯然是碌碌無為的。他的周圍經常聚集著一批文人,這些人身居要職,終日陪李璟飲酒作詞,打發時日,使朝政更加混亂了。
就在南唐君臣醉生夢死的時候,后周軍隊在周世宗郭榮的帶領下,開始南下侵擾南唐,嚴重威脅著南唐的統治。
周世宗郭榮從顯德三年(956)開始,三次親征南唐。第一次南征時,后周軍隊進展順利,但由于后唐將領劉仁贍死守壽州(今安徽壽縣),后周大軍一連攻打了好幾個月,始終無法攻克,只好退兵。
957年,郭榮又一次親征南唐,強攻拿下了壽州,但很快又撤兵回到北方。
第三次南征是在958年,因為準備充足,又總結了前兩次的經驗,加之郭榮注意收服民心,結果后周軍隊一鼓作氣拿下了南唐的江北十個州,郭榮到達長江北岸,駐于迎釜鎮(今江蘇儀征)。
后來,后周大將趙匡胤率水師殺過長江,擾亂江南敵營,向南唐軍隊示威挑釁。南唐中主李璟被迫求和,又割淮南四州給后周,并削去帝號,向周稱臣。這樣,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四縣盡入后周手中,南唐每年還向后周進獻大批貢物。
顯德六年(959),周世宗郭榮病死,他的兒子柴宗訓繼位,即周隱帝,其時只有七歲。一年后,當時的禁軍首領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陳橋兵變次日,趙匡胤引兵回京,逼周隱帝禪位,改國號為宋。
961年,南唐中主李璟薨,他的第六子李煜繼位。作為詞人,李煜才華橫溢;作為君主,他極不稱職。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對他作了這樣的評價:“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屠;好高談,不恤政事。”歐陽修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李煜驕奢淫逸,喜好聲色,又沉迷于禮佛誦經;喜歡空談,不體恤政事。
北宋在攻滅割據嶺南一帶的南漢后,形成北、西、南三面合圍南唐的態勢。為了延緩宋軍的進攻,李煜每年向北宋進貢大量的財寶,又改革南唐制度,把國主的旨令“詔”貶稱為“教”,將諸王降稱為國公,尚書省降稱為司會府,御史臺降稱為司憲府,等等。但是,這一切并不能改變趙匡胤滅掉南唐,進而統一全國的決心。
974年,趙匡胤以曹彬、潘美為帥,起兵十萬討伐南唐,大敗唐兵于采石磯,而后圍攻南唐都城金陵,次年十一月攻陷金陵,南唐后主李煜率領群臣出城迎降,南唐宣告滅亡。
南唐的經濟和文化在當時是繁榮的,但是南唐君臣們懈于整軍備戰,整日沉溺于鶯歌燕舞之中,終于在北宋的雄兵面前束手就擒。這正應了孫子所說的一句話:“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泓水之戰
在春秋中期以前,戰爭行為普遍受到西周禮樂教化的影響,講求“以仁為本”,“以禮為固”。隨著爭霸戰爭日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這種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戰爭行為越來越不適應當時的需要。于是孫子提出了“兵者,詭道也”這一基本戰爭思想,而那些還在堅持著“仁戰”、“德戰”的人,則在戰爭中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慘敗。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初冬發生的泓水之戰,是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的結果是宋襄公因思想保守、墨守成規而招致失敗。
公元前643年,中原霸主齊桓公去世,他的兒子們在他死后展開了激烈的爭位斗爭。當時,齊桓公的寵臣豎刁、易牙等人操縱了齊國大權,他們趕走了公子昭,將公子無虧扶上了君位。齊國的大臣們都不服,沒有人去朝見無虧這位新國君。

公子昭逃到了宋國。宋國是殷商的后裔,當時宋國的國君是宋襄公,他依照齊桓公生前的囑托,支持公子昭復國,就通知各國諸侯,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回到齊國繼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號召力有限,只有三個小國帶了點人馬追隨宋國。宋襄公便率領著四國的兵馬前往齊國。齊國的大臣多數支持公子昭,于是與宋軍里應外合,殺掉了豎刁和公子無虧,易牙見大勢已去,匆忙逃到了魯國。齊桓公的其他幾個兒子糾集人馬與四國軍隊作戰,結果大敗。在齊國大臣和四國軍隊的擁護之下,公子昭登上了君位,他就是齊孝公。
由于幫助公子昭取得了君位,而齊國又是原來的諸侯盟主,所以宋國在諸侯中的地位就自然提高了。這時,齊國因內亂而勢力衰弱,晉、秦也暫時無暇顧及中原。這樣,長期以來受齊桓公遏制的南方強國楚國,就乘機進入中原,企圖攫取霸權。而一貫標榜仁義的宋襄公,也想繼承齊桓公的霸主事業;但從實力上來講,宋國是遠遠不能和楚國相比的。于是宋襄公便打起了如意算盤:只要把楚國拉過來,那些托庇于楚國的小國自然也都臣服于自己,那樣宋國的霸業就容易實現了。
宋襄公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公子目夷,公子目夷不贊成這樣做,他認為一來宋國是個小國,想要當盟主,不會有什么好處;二來楚成王野心勃勃,善于權變,宋襄公很難與他爭斗。
然而宋襄公不肯聽從公子目夷的忠告。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與楚成王、齊孝公在鹿上會盟。盟會上,宋襄公邀請楚成王及其盟國出席下一次的諸侯大會。沒想到楚成王居然答應了,他們相約在宋國的盂地進行會盟。
到了這年的七月,宋襄公前往盂地大會諸侯。臨行前,公子目夷對他說:“萬一楚君不懷好意,可怎么辦?您還是多帶些兵馬去,以防萬一。”
宋襄公說:“那不行,我們為了不再打仗才會盟,自己怎么反倒帶兵馬前去呢?”公子目夷見不能說服襄公,無奈之下,只好不帶軍隊跟隨前往。

在這次盟會上,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當盟主,為此二人爭執了起來。楚國勢大,諸侯大多擁立楚王為盟主。宋襄公不服氣,這時楚國的一班隨從官員立即脫掉了外衣,露出里面的鎧甲,二話沒說就把宋襄公抓了起來。公子目夷趁亂逃回了宋國。
其后,楚軍押著宋襄公前去攻打宋都商丘,公子目夷率領宋國的軍民頑強抵抗,頂住了楚軍的進攻。楚軍曾以殺掉宋襄公相威脅,然而宋軍沒有中計,并回應說宋國已經立了新君。楚軍圍困宋都數月都未能攻下來,后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之下,楚成王才答應將宋襄公釋放回國。
宋襄公蒙受奇恥大辱,心中著實郁積了一口悶氣,但他并沒有能力去攻打楚國,于是決定先討伐依附于楚國的鄭國。他聯合了幾個諸侯國共同討伐鄭國,鄭國立即向楚國求救,楚成王聽到消息,并沒有派兵去援救鄭國,而是命令大軍直接攻打宋國。宋襄公趕忙撤兵回來防御,宋軍于是在泓水岸邊駐扎下來,等待楚軍的到來。
楚軍到達泓水以后便開始渡河,其時宋軍已經擺好了陣勢。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趁他們還沒有完全渡河,請下令攻擊他們吧。”宋襄公說:“不行,還不到時候。”于是,大家就眼睜睜地看著楚軍順利地渡了河。渡河之后,楚軍便亂哄哄地列隊布陣,公子目夷又請求主動攻擊,宋襄公說:“不行,還不到時候。”等楚軍擺好了陣勢,宋襄公才下令攻擊,強悍的楚軍鋪天蓋地殺來,宋軍被打得大敗,士兵們四散逃命,宋襄公的大腿受傷,衛隊也全部被殲滅了。
退回到城中,宋國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卻說:“君子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捉拿頭發花白的人。古人作戰,不在隘口處阻擊敵人。我雖然是已然亡國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會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公子目夷對他說:“您其實并不懂得戰爭。強大的敵人來進攻我們,他們因為地形的原因而擺不開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這時候對其加以攔截然后攻擊他們,難道有什么不對嗎?就是在這樣的有利情況下還要擔心不能取勝,何況今天前來進攻我們的是強悍的楚兵呢?他們都是我們的敵人,對我們不會手下留情,就算他們的士兵中有老人,兩軍對陣時也應該把他們抓回來,何況其中年齡最大的也只不過是四十上下、頭發花白的人呢!我們平日里訓練士兵,就是為了讓士兵在戰場上殺死敵人。敵人受了傷但沒有死,為什么就不能再次攻擊他們讓他們斃命呢?如果是因為您憐憫那些受傷的人而不想再次對他們加以傷害,那還不如開始就不擊傷他們;您要是同情年長的敵人,那還不如向他們投降呢!”
第二年,宋襄公就因為腿傷過重而死去了。
戰爭本身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它的唯一意義就是看誰能取得最終的勝利。至于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使用什么樣的方法而獲得的勝利,人們也許會用道德標準去衡量它們是否合適,但更關心的往往是最終的結果。因為愚蠢地信守仁義道德而戰敗身死,使得國家破亡,生靈涂炭,在這樣的結果面前還有什么仁義道德可言呢?宋襄公的例子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勾踐滅吳
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為爭奪霸權,在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73年的三十多年間發生過多次交鋒。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今浙江紹興東南一帶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忍辱求和,一方面用卑屈的姿態麻痹夫差,一方面暗中積蓄力量,最后成功滅吳,一雪前恥。勾踐滅吳的例子,在許多方面印證了《孫子兵法·計篇》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吳國和越國是位于長江中下游的兩個國家,崛起于春秋中后期。
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勾踐討伐吳國,結果為吳王夫差所敗。勾踐為保全越國,遂采納大夫范蠡之計,派文種到吳國求和。文種到吳國后,極力勸說夫差答應議和。盡管吳大夫伍子胥極力反對,但夫差還是答應了越國的請求。
其后,勾踐將國家交給文種治理,自己則和妻子、范蠡一道入吳為人質,并做了夫差的奴仆。夫差為了羞辱勾踐,就讓他住在吳王闔閭墳前的一個小石屋中守墳喂馬,有時還故意要他牽馬從吳國百姓面前走過。勾踐忍辱負重,毫無怨言,對夫差百依百順,伺候得無微不至。文種則不時派人用厚禮賄賂吳太宰伯嚭,讓他在夫差面前多多美言。夫差認為勾踐是真心歸順,便在三年后將他釋放回國。
勾踐回國后,首先下了一道“罪己詔”,檢討自己輕率與吳國開戰,致使許多百姓在戰爭中送命的行為。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勾踐還親自去慰問受傷的戰士,撫養陣亡者的家屬。
為了激勵自己不忘雪恥,勾踐特意睡在柴薪之上,并在屋中懸掛了一枚苦膽,每次吃飯之前都要先嘗一嘗。勾踐和妻子與百姓同甘共苦,過著清貧的生活:勾踐親自下田耕作,妻子養蠶織布,他們吃飯不食魚肉,所穿的衣服也不加修飾。


越國戰敗之后,人口銳減,經濟上更是損失慘重,針對這一情況,勾踐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以恢復國家的元氣。勾踐下令:婦女懷孕臨產時要報告給官府,由官府派醫生去看護;生男孩的人家獎賞兩壺酒和一條狗,生女孩的人家獎賞兩壺酒和一頭小豬;生三胞胎的人家由官府出錢請乳母,生雙胞胎的人家由官府補貼糧食。凡是死了嫡子的人家,免除三年的勞役;死了庶子的人家,免除三個月的勞役。勾踐又減輕刑罰,鼓勵百姓開荒種地,宣布十年之內免征賦稅,每戶人家都有三年的糧食儲備。由于實行了“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的措施,越國百姓親近勾踐就像兒子孝敬父母一般。
在改革內政的同時,勾踐繼續對吳國采取懷柔的策略,不斷地送給夫差珍寶和美女。在送去吳國的美女之中,最得寵的就是西施。這一舉措不僅消除了夫差對越國的戒備,也讓其沉溺于財色之中,助長了他的驕氣。勾踐還暗中搞垮吳國經濟,高價收購吳國的糧食,造成吳國的糧荒。勾踐一直比較忌憚吳國那些賢能的股肱之臣,于是他巧用離間計讓夫差疏遠老臣伍子胥而更加寵信伯嚭。夫差剛愎自用,很輕易就中計了,對伍子胥的逆耳忠言越來越聽不進去,后來又聽信讒言,認定伍子胥要勾結齊國謀反,就派人給他送了一把寶劍,令他自殺。伍子胥囑托門客,讓門客等他死后把他的眼珠挖出來,置于東門之上,說自己要目睹吳國的滅亡。夫差這一自毀長城之舉正中勾踐下懷。
在取得一系列戰爭的勝利后,吳國領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夫差因此變得越來越驕狂自大,而勾踐則靜靜地蟄伏著,隨時準備給予吳國致命一擊。
夫差完全沒有看到越國的威脅,公元前484年,夫差聽說齊景公去世,認為自己稱霸中原的最佳時機已經到來,遂決定出兵北上伐齊,并在艾陵擊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約晉定公和各國諸侯前往黃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并帶去了吳國三萬精銳部隊,只留下一些老弱軍士同太子一起留守國內。
夫差的舉國遠征給了越國可乘之機。在吳軍剛離國北上時,勾踐就想出兵攻吳,被范蠡勸住,范蠡認為吳軍離境不久,調頭回師不難,越國應當暫緩出兵。數月之后,范蠡估計吳軍已經抵達黃池,斷定時機已經成熟,遂建議勾踐率領越軍四萬九千人,兵分兩路,一路切斷北去吳軍的歸路,一路入侵吳國南部,進而直逼姑蘇。
吳太子友得到越國來襲的消息,于是率兵到達泓上(今江蘇蘇州近郊),太子友知道吳國精銳盡出,國內空虛,決定不與越軍交戰,而是堅守待援,同時通知夫差盡快回軍。然而部將不顧太子友堅守疲敵的主張,率軍主動出擊,雖然開始取得小勝,但最后卻被越軍打敗。越軍俘虜了太子友,趁勢占領了吳國的國都姑蘇。
夫差聽說姑蘇被占和太子被俘的消息時,正在與晉定公爭奪霸主之位,為了封鎖消息,他將前來報信的人統統殺掉,并用武力威脅晉國讓步,這才勉強做了霸主,然后又匆忙回軍。然而,在歸國途中,吳軍士卒接連聽到太子被殺、國都失守等消息,軍心渙散,完全喪失了斗志。夫差感到現在反擊沒有必勝的把握,于是在途中派伯嚭向越國求和。勾踐和范蠡估計己方的力量還不能立即消滅吳國,遂同意議和,然后撤兵回國。
夫差回到吳國后,自然咽不下這口惡氣,本想馬上報復越國,怎奈年年征戰使國內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國內又接連鬧起了災荒,于是夫差宣布“息民散兵”,打算等待時機一雪前恥。
文種見到這一情況,擔心等吳國實力恢復之后,要想再戰勝它就很困難了,便建議勾踐趁吳國疲憊、國內防務松弛之機,抓緊完成滅吳大業。勾踐聽完了文種的分析,采納了他的建議,遂于公元前478年乘吳國大旱、倉廩空虛之機,再次進攻吳國。

與吳國決戰前,勾踐召集群臣進行了周密的部署,采納了明賞罰、備戰具、嚴軍紀、練士卒等建議,做了充分的準備。勾踐打出為國復仇的口號,贏得了越國人民的支持。并規定獨子及體弱有病者免服兵役,家中有兄弟二人以上的留一人在家奉養父母。出師前又歷數吳王夫差的罪狀,使得全軍士氣高漲。
因為戰前準備充分,又挾著上次得勝之威,越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盡數占領,一舉消滅了吳軍主力,徹底扭轉了吳強越弱的形勢。
吳軍節節敗退,最后固守姑蘇,由于姑蘇城防堅固,越軍一時未能攻下,勾踐便采取長期圍困的戰略。
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吳軍在苦苦堅持了兩年后終于勢窮力竭。越軍趁勢發起強攻,一舉拿下姑蘇城。夫差率殘部逃到姑蘇臺上,眼看走投無路,只能派人向勾踐求和。

勾踐擔心夫差效法自己忍辱負重,進而勵精圖治一雪前恥的例子,遂拒絕了他的請求。夫差見求和無望,最終自殺身亡,越國贏得了最終勝利,勾踐也憑借滅吳之戰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作為一個弱小的國家,越國能滅掉實力強大的吳國,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越國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制定正確的發展方略,“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與此同時,勾踐以復仇雪恥為號召,激發了越國人民強烈的愛國熱情,他們熱烈擁護國君,積極參與到滅吳的戰事之中,真正做到了“令民與上同意”。
其次,在戰略上,面對強大的敵人,越國能夠避其鋒芒、韜光養晦,并通過采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既保存了實力,又極大地增強了國力,為最終戰勝強敵創造了條件。
再次,在蟄伏等待時機的過程中,越國對吳國君臣進行了充分研究,并針對他們的弱點,分別采取了“利而誘之”、“強而避之”、“親而離之”等策略,有效地麻痹了敵人,妄自尊大的夫差自毀長城,窮兵黷武,親手將自己的國家和臣民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最后,越國等到時機完全成熟時才發起攻擊,臨戰前又進行精心策劃,采取了乘虛偷襲的作戰方針,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擊致命,打得吳軍只有招架之功。
名家論《孫子兵法》
孫子的智戰戰略思想有兩層含意:一是預見性,所謂“未戰而廟算勝”(《計篇》);二是智慧性,所謂“因形而措勝于眾”(《虛實篇》)。這里的“制勝之形”,既可指作戰方式,又可指戰略策略。總之,是根據客觀情況,隨機應變,靈活處置。孫子的高明之處就在這里,究竟有些什么奇謀妙策,龍韜虎鈐,他一概采取引而不發的敘述,用他的話說,“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計篇》)。
——吳如嵩
業商案例
“57”牌罐頭
《孫子兵法》不僅是古今軍事家的必讀書,也是現代企業家的重點研究對象。
日本企業家讀了《孫子兵法》后,著有《用兵法經營》《怎樣當企業領導》等書,后一本書的作者認為,智、信、仁、勇、嚴這將帥五德兩千年后仍然適用。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羅杰·史密斯則說自己學習了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戰略家所寫的《孫子兵法》,形成了“戰略家的頭腦”,所以才能為公司創造了優秀的業績。
在《孫子兵法》所提到的諸多戰略中,“出奇制勝”實踐起來難度極高,然而一旦實施成功,所獲得的回報又極為豐富,故而為企業家們所高度重視,力求在商品設計、人才使用和產品營銷中均能做到這一點。
以前人們常說“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在現代商品社會,好產品也需要大力推向市場,尤其是新產品剛上市的時候,其技術、性能等方面的優勢尚未被顧客廣泛了解,而普通的宣傳手段往往達不到預定的效果,這時候就需要各種新奇的謀略,來一舉打開市場。
1893年,世界博覽會在美國芝加哥舉行。此次博覽會規模極大,盛況空前,全球各大制造廠家都把本公司的產品送去陳列。美國“57”牌罐頭食品公司的經營者漢斯自然也不會錯失良機,他籌了一大筆專款,力圖讓本公司的罐頭在這次博覽會上一炮而響,從而在國際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
可惜事與愿違,漢斯公司的展出場地被安排在會場的一座小閣樓里,那是最偏僻的位置。博覽會開幕后,參觀者絡繹不絕,但是漢斯公司的展位幾乎無人問津,這自然使漢斯大為苦惱。眼看著一個星期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自己卻一無所獲,漢斯并沒有就此泄氣,而是憑著對自己公司產品的自信以及多年來角逐商場的經驗,想出了一個妙招。
隨著博覽會第二個星期的到來,會場中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前來參觀的人們經常能拾到一些做工精巧的小銅牌,銅牌上刻著一行字,指明誰拾到這塊銅牌,誰就可以拿著它到位于某閣樓上的漢斯食品公司去換一件紀念品。這樣的銅牌多達數千塊。當然,它們其實都是漢斯派人拋下的。
本來門可羅雀的小閣樓很快被顧客擠得水泄不通,主辦方甚至因為顧客蜂擁而至而擔心閣樓會被擠塌,于是不得不請木匠將閣樓重新加固。漢斯食品公司的閣樓因此出了名,每個參觀者都爭先恐后地奔向小閣樓,即使沒有了小銅牌,這一熱潮也不見消退,直至博覽會閉幕仍是如此。而本來應該算是很不幸地和漢斯一起被分在閣樓的其他廠家,也因此沾了光,賺了三倍以上的利潤。
點評
《計篇》中提出了三條兵學原則:一、“先計而后戰”,即預先對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進行詳細研究;二、“以廟算勝”,即為實現上述基本條件而進行戰略準備與籌劃,從而提出了大戰略思維;三、“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即靈活機動,提高作戰時的能動性。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是祭祀,“戎”就是戰爭。但我們研究戰爭,爭取贏得最后勝利,不是為了戰爭本身,而是為了制止戰爭,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興盛、人民的生命安全。這種對戰爭性質的深刻認識,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而且,這種對戰爭的認識,同樣可以運用到我們的人生和事業當中——人總會面臨諸如升學考試、就業選擇乃至獨立創業等人生的重大選擇,它們關系著我們一生的幸福,故而必須做出正確的抉擇。
在這種關鍵時刻,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精心研究一切主客觀條件,對于難得的機遇一定要牢牢把握,這時候,我們也可以按照孫子提出的“五事七計”做出分析,努力為自己創造成功的條件。
比如運用到學習上,“五事”中的“道”,指學習的目的和目標;“天”和“地”,指應當具備的客觀條件;“將”,指教師的教學水平;“法”,則指我們的學習方法。如果我們在學習中能對此進行全面的分析,發揚優勢,改進不足,就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人生大事亦如國家大事,不可不察。做好了這一點,我們就離自己的理想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