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圖解:美學
  • 常宏 朱珂葦
  • 3582字
  • 2020-07-07 16:41:40

王夫之論詩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農,號姜齋,中年別號賣姜翁、壺子、一壺道人等。晚年隱居于衡陽金蘭鄉(今曲蘭鄉)之石船山附近,自號船山老農、船山遺老、船山病叟等,學者稱為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中國明末清初啟蒙學者、唯物主義哲學家。

王夫之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叔父、兄長都是飽學之士,他自幼受家學熏陶,從小聰慧過人。4歲入私塾讀書,7歲讀完了《十三經》,被視為“神童”。14歲考中秀才,自16歲時開始學習“韻學韻語,閱讀今人所作詩不下萬首”。1642年,23歲的王夫之與大哥在武昌考中舉人。

1638年,19歲的王夫之來到長沙岳麓書院讀書。王夫之在這里飽覽藏書,專注學問,與師友們“聚首論文,相得甚歡”。他關心動蕩的時局,與好友組織“行社”、“匡社”,慨然有匡時救明之志。清軍入關后,他上書明朝湖北巡撫,力主聯合農民軍共同抵抗清軍。1647年,清軍攻陷衡陽,王夫之的二兄、叔父、父親均于倉皇逃難中蒙難。次年、他與好友管嗣裘等在衡山舉兵抗清,敗奔南明,后被永歷政權任為行人司行人。為彈劾權奸,險遭殘害,經農民軍領袖高一功仗義營救,始得脫險。逃歸湖南,隱伏耶姜山。1652年,李定國率大西農民軍收復衡陽,又派人招請王夫之,他“進退縈回”,終于未去。從此,隱伏湘南一帶,過了3年流亡生活。曾改姓名扮作瑤人,寄居荒山破廟中,后移居常寧西莊源,以教書為生。伏處深山,常常是“嚴寒一敝麻衣,一襤襖而已,廚無隔夕之粟”。他刻苦研究,勤懇著述,歷40年“守發以終”(始終未發),拒不入仕清朝,最后以明遺臣終生。

51歲時他自題堂聯:“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其治學以“六經責我開生面”為宗旨,力圖“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反映出他的學風和志趣。71歲時他自題墓石:“抱劉越石之孤忠”、“希張橫渠之正學”,表白他的政治抱負和學風。

“其學無所不窺,于六經皆有發明,洞庭之南,天地之氣,圣賢學脈,僅此一線耳。”王夫之學識極其淵博,舉凡經學、小學、子學、史學、文學、政法、倫理等各門學術,造詣無不精深,天文、歷數、醫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當時傳入的“西學”。他的著述存世的約有73種,401卷。所著后人編為《船山遺書》。

章炳麟稱:“明末三大儒,曰顧寧人(顧炎武)、黃太沖(黃宗羲)、王而農(王夫之),皆以遺獻自樹其學。”

譚嗣同稱王夫之:“五百年來學者,真通天下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figure_0084_0071
▲王夫之像

王夫之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以為“氣”是物質實體,而“理”則是客觀規律,王夫之堅持“理依于氣”的氣本論。指出:“蓋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氣上說,若無氣處,則俱無也。”

他強調“天下唯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盡器則道在其中”,從“道器”關系建立其歷史進化論。得出了“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的結論。《周易》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器由此而來,王夫之認為:器也,變通以成象。道也,圣人之義所藏也。形而上是當然之道,形而下則是一類事物的具體形態。他的觀點最重要的是,當然之道必依附于具體事物。即道應依附于器。

在知、行關系上,強調行是知的基礎,反對陸王“以知為行”和禪學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論點,得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結論。人性論上,王夫之反對程朱學派“存理去欲”的觀點。他認為物質生活欲求是“人之大共”、“有欲斯有理”。“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認為人既要“珍生”又要“貴義”。

王夫之善詩文,工詞曲,論詩多獨到之見。

figure_0085_0072
▲林榭煎茶圖 明 文徵明

此畫表現了文人悠閑、恬淡的生活情趣。這是對文人自身生活的描繪,抑或是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王夫之的詩學美學說是中國古典詩學美學的總結。中國古典美學融匯了“儒、釋、道”三家美學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如“文與道、情與理、景與情、意與勢、形與神、虛與實、通與變”等審美概念,使藝術表現達到“美與善”、“情、景、理”、“人與自然”的渾而合一的完美境界。

王夫之詩學思想的核心就是“內極才情,外周物理”。王夫之認為,對于作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內極才情,外周物理”,要經過作者主觀的藝術創造,去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王夫之區分了大家和小家,認為能達到內極才情,外周物理的就是大家,這也是王夫之提出的關于詩歌創作的基本原則或理想,是偉大詩人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意不逮辭,氣不充體,于事理情志全無干涉,依樣相仍,就中而組織之,如廛居櫛此,三間五架,門廡廚廁,僅取容身,茅茨金碧,華儉小異,而大體實同,拙匠窶人仿造,即不相遠:此謂小家。李、杜則內極才情,外周物理,言必有意,意必由衷;或雕或率,或麗或清,或放或斂,兼該馳聘,唯意所適,而神氣隨御以行,如未央、建章,千門萬戶,玲瓏軒豁,無所窒礙:此謂大家。”

“才情”,即靈心巧手、文心筆妙。“內極才情”是詩人心靈手巧的充分展現,是即物達情、文心獨運的藝術表現力或創造力的高超發揮。“理”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物理,即萬物之理、人情物理或人倫物理。“外周物理”意味著與物通理,理隨物顯,呈現神理,得寫神之妙。

王夫之認為佳作以物象呈現物理或神理。他說“字中句外,得寫神之妙”,認為古之為詩者“以一性一情周人倫物理之變而得其妙”。神理就是“神化之理,散為萬殊而為文,麗于事物而為禮”,亦即“通天地萬物之理而用其神化”。“神”,不僅在天地萬物,也在人。王夫之說,人為得萬物神氣之秀而最靈者,“神之有其理,在天為道,凝于人為性”。

在先秦時期,就已產生了“詩言志”和“詩緣情”的爭論。所謂“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成了儒家詩論的標志性表述。后來,《毛詩序》又提出“發乎情,止乎禮義”。在魏晉時期,陸機在《文賦》中重提“詩緣情而綺靡”,確認詩的本質屬性產生于人的情感。“情”與“禮”的爭論發展到宋、元轉化成“情”、“理”之爭。嚴羽所謂詩“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對詩歌理論影響很深。后來,李贄倡導“童心”說,公安三袁有“性靈”說。

王夫之能博采眾家所長,成一家之言。他說:“曲寫心靈,動人興觀群怨。”他指出,詩歌既要表現情,又要表現理。而這種理,不是道學家的道德教訓;這種情不是公安派等流弊所在的俗艷輕浮之情。王夫之指出,主張言志、載道的主理派偏重于詩的教化作用而又忽視了詩的審美價值,而主張詩緣情、攄性靈的主情派往往偏于詩的審美獨立性,而忽視詩歌中情理互滲的特征。“詩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盡有天德、王道、事功、節義、禮樂、文章,卻分派于《易》、《書》、《禮》、《春秋》去,彼不能代詩而言性之情,詩亦不能代彼也。”

王夫之指出,詩歌和音樂一樣,都是人的“心之元聲”的體現。他指出:“詩以道情,道之為言路。詩之所至,情無不至。情之所至,詩以之至。”他提出詩歌應該是人的真實情感的流露,是對唐代白居易的“詩根情”的繼承和發展。他劃分了“浪子之情”與“詩情”的界限。他說:“經生之理,不關詩理,猶浪子之情,無當詩情。”王夫之說:“詩言志,非言意也。詩達情,非達欲也。”他認為理與情是和諧統一的,詩理應寓于形象之中。

王夫之承接了劉勰在《文心雕龍》里“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說法,豐富了傳統的“情景說”,形成了以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景合一為綱領的情景說。王夫之對中國古代的情景說作了全面而系統的總結,其情景說也體現了中國古代美學和古代藝術的基本精神。

他認為情景二者“雖有在心、在物之分”,但在任何真正美的藝術的創造中,景生情、情生景,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裂的。精于詩藝者,就在于善于使二者達到妙合無垠、渾然一體的境界。他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長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棲憶遠之情;‘影靜千官里’,自然是喜達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難曲寫,如‘詩成珠玉在揮毫’,寫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賞之景。”二者相比較,王夫之認為“情中景”更難寫。

王夫之認為情景是不可分離的,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王夫之生動地指出“情、景”內在統一,便可以構成審美意象。“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高達夫則不然,如山家村筵席,一葷一素。”而且是情景同時產生的,“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

真正美的藝術創作,要自覺做到與追求“情、景、意”的統一,應該“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一片風景就是一幅心靈的圖畫,一種情感就是一片風景的化身;真正的藝術世界,是景化了的情感世界,是情化了的景的世界。這其實就是王夫之所說的“化境”。“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

船山墓廬上的石刻對聯,可謂對其一生蓋棺論定:“前朝干凈土,高節大羅山。世臣喬木千年屋,南國儒林第一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原市| 堆龙德庆县| 微山县| 襄汾县| 林西县| 平乐县| 株洲县| 马边| 亚东县| 大关县| 明光市| 贡嘎县| 凤山县| 琼结县| 南昌市| 老河口市| 洛阳市| 汉沽区| 都安| 安丘市| 大洼县| 弥渡县| 英吉沙县| 岗巴县| 仁怀市| 许昌县| 来凤县| 荆州市| 从化市| 永川市| 乌鲁木齐市| 外汇| 胶南市| 伊金霍洛旗| 贵溪市| 甘肃省| 宜君县| 泊头市| 自贡市| 晋江市| 新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