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效應使市場總剩余達到最大化
當經濟學家提出應該主要依靠個人決策的論點時,他們的意思往往是,經濟上的決策應該聽任“市場支配”。市場的現代概念是買賣雙方在一起交換物品這種傳統村鎮市場的延伸。這種傳統的市場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中還存在著,在大多數城市里農民還會把他們的產品帶到農貿市場去出售。在現代經濟中,某些交易在特定場所進行,比如股票,大多是在像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和太平洋證券交易所這種場所的“股市”上進行交易。
今天,市場的概念包括任何進行交易的場合,盡管這些交易的方式與村鎮市場未必相同。在百貨商店和購物中心,顧客們很少討價還價。當生產商購買所需要的原料時,他們用錢而不是其他物品進行交換。大多數物品——從照相機到布匹都不是從生產者手中直接賣給消費者,而是由生產者賣給批發商,批發商賣給零售商,零售商再賣給消費者。所有這些交易過程都包括在市場經濟這個概念里。
簡單說來,市場經濟系通過個人(或家庭)之間和廠商之間的交易而運行,個人從廠商購買物品和服務,廠商取得投入品——各種用于生產的原料,生產產出品——它們出售的物品和服務。在考慮市場經濟時,經濟學家關注的是個人與廠商之間相互起作用的三大類市場。廠商出售產出品給家庭的市場統稱為產品市場,或物品市場。許多廠商也出售物品給其他廠商;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家廠商的產出品就成為第二家廠商的投入品。這種交易也被認為是發生在產品市場。

在投入方面,廠商需要(除了在產品市場購買的原料)某種勞動和機器的結合以生產它們的物品。它們在勞動市場上購買工人的勞務。它們在資本市場上取得資金用以購買投入品。傳統上,經濟學家還要強調第三種投入的重要性——土地,不過,在現代工業經濟中土地的重要性已經是次要的。因此,為了大多數目的,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三個主要市場上就足夠了,本書也將遵循這一模式。
如上頁圖所示,這三個主要市場都有個人的參與。當個人購買物品或服務時,他們在產品市場上起著消費者的作用。當他們作為勞動者時,經濟學家就說他們是在勞動市場上“出售勞務”。當他們購買廠商的股份或者借錢給企業時,經濟學家說他們是作為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汽車工業為我們解釋如何使以不同受眾為主導的三種市場經濟如何在相互協調中達到利益最大化,在其中或多或少存在政府行政職能的影子。
市場需求決定“生產什么”
某工廠是小五金的產地,從一開始它就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方向,從而成為全國小五金市場的前沿。

市場需求,就是經濟生產最大的風向標,這家工廠正是看到了在不同時期的市場需求,知道該“生產什么”,進而制訂相應的生產計劃,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在競爭性的市場經濟中,個人作出的決策反映他們自己的愿望;廠商的決策則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為目的。為此,廠商必須生產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并且以低于其他廠商的價格進行生產。在廠商追求利潤的相互競爭中,消費者在產品的種類上和價格上都得到好處。市場經濟就是這樣回答了如下三個問題:生產什么,以什么方式生產,以及決策是怎樣作出的,而且總的說來,這些回答能夠保證經濟的效率。
在美國,由個人作出主要決策反映經濟學家的信念,認為這種決策方式對于保持經濟運行效率是適當的和必要的。但是經濟學家同時也認為:政府進行某些干預也是需要的。找到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在經濟上的適度平衡是經濟分析的中心問題之一。
盡管市場總的來說回答了這些能夠保證經濟運行效率的基本經濟學問題,但是在某些地方這些回答是不夠的,或者說在許多人看來是不夠的。當市場運行得不好的時候,或者說人們認為它運行得不好的時候,人們就轉向政府。
政府在現代經濟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既需要理解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又需要理解政府為什么要從事它所從事的活動。在汽車發展的早期,喬治·塞爾登幾乎可以利用政府制定的專利法改變汽車工業的發展進程。在70年代后期,政府的財政擔保使克萊斯勒公司得以繼續存在。政府限制日本汽車進口給汽車工業幫了大忙。但其他政府法規又可能使它受到損害,就像安全和污染方面的法規所起的作用那樣。汽車工會之所以有力量在當時把工資提到高水平,其部分原因在于聯邦的立法賦予它的權利。
一般說來,是美國政府建立了這樣一種法律體系,使私有廠商和個人能在此體系下運作。它對企業進行管理以便保證它們不實行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不誤導消費者,不忽視員工的安全問題,不污染空氣或水源。在有些工業部門中,政府和私有企業一樣運作:政府擁有的田納西流域管理局(TVA)是美國最大的電力生產者;政府擁有的公立學校供許多孩子上學;政府擁有的郵局一直在發送大部分的郵件。在其他情況下,比如在國防支出、公路修筑、鈔票印刷上,都是由政府而不是私人部門提供物品和勞務。
然而,你也可以想象出對經濟施加更直接的控制的政府。在決策權集中于政府手中的國家里,政府官員可以決定一家工廠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可以通過法律規定工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