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的收費方式為何復雜難懂
李女士從一家手機專賣店買了一張手機卡,紅紅的條幅宣傳“10元包月”,而且打國內長途低至每分鐘1角多錢。等她買回家后,月初便收到一條又一條的收費短信,除了10元月租外,還有6元來電顯示費、2元彩鈴費等等。令她想不到的還有每天收取1元信息流量費。從來不懂手機上網的她發現充值50元,沒到月底居然就被告知“余額不足”。
李女士最后才明白,原來“來電顯示”收費是整個行業的慣例,低月租的陷阱一般都藏在這里。由于她多次投訴,終于取消了彩鈴費,并退回33元信息流量費。
對于像李女士這樣的消費者而言,因為手機復雜的收費方式遭受損失的不在少數。
目前話費套餐主要存在套餐水分多、侵犯用戶知情權兩方面的問題。運營商們的手段是只強調優惠的程度,而對各種苛刻的附加條件蓄意掩蓋起來,對消費者只字不提,所以最后吃虧的還是廣大的手機用戶。
消費者在辦理套餐業務時,運營商舉著變相優惠的幌子欺騙消費者。如果不是拿著手機業務收費宣傳單仔細斟酌,你確實很難在一時半刻弄懂這些復雜的套餐,什么業務包含在套餐之內,什么又是另行收費。對于那些不夠仔細的顧客,一不小心就被套餐“套牢”了。
手機運營商們在制定相關手機套餐時,利用消費者無意識選擇的特點,在一些不被消費者知曉的地方設置默認選項,除非有意識地更改,這些默認選項直接對消費者發揮作用。當然,這些默認選項在不知不覺中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給供應商提供了更多的利潤收益,這恰恰也是體現了利潤最大化的經營原則。
放眼望去,無論是洋快餐店,還是通信行業的營業大廳;無論是街頭巷尾的美容美發店,還是建材家居裝修公司。在我們吃穿住行、休閑娛樂的各個行業領域都有“套餐”的蹤影,眾多商家紛紛將“套餐”作為主打銷售模式。可以說,我們的生活已經進入了“套餐時代”。
市場上各種“優惠套餐”讓消費者眼花繚亂,可背后卻往往隱藏著不少陷阱。虛假優惠、隱瞞附加條件等等,在很多壟斷行業非常普遍。
趙先生搬新家后開通了數字電視,選擇了新開通的一個套餐,除了機頂盒費用外,說是送半年的互動點播天天影院。結果,半年過后趙先生就把這個影院項目忘記了,但是拿到收費單后吃了一驚,除了28元月租外,居然多出了30多元點播費用。從來沒看過什么點播電視的他打電話一問,原來是套餐過期,由于他沒有明確取消,影院“自動開通”。趙先生不明白了,套餐從法理上講是一份雙方簽訂的合約,合約到期了就意味著中止,怎么沒有對方的同意,而單方面續約呢?
商家在推銷套餐活動時,有的都是請了精算師計算過的,不會做賠本買賣。如果實在沒辦法,消費者最好選擇簡單的、能夠算得清楚的套餐,不要被其表面所蒙蔽。其實,陷阱在家裝套餐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家裝領域,家裝套餐以“省錢、省時、省力”受到一些消費者的喜愛。但是多數套餐的報價都只含有最基本的工藝,而像拆墻、打洞、加隔墻、做防水等必備工序,都得再加錢。有些套餐所含的櫥柜、免漆門等均有數量限制,實際裝修過程中,不少消費者都會感覺不夠用,如果要求增加,自然也得加錢。還有的低價套餐不含水電改造等。對于含有兩個衛生間的戶型,套餐式裝修則只包含一套衛浴設備,第二個衛生間僅含地磚、墻和頂面涂料等,雖然每一個套餐都可以升級,但升級部分所需的費用都得由客戶埋單。此外,一些套餐式的裝修方案對面積在60平方米以下的小戶型設有保底價,全部按90平方米計算,而90~100平方米的,則全部按100平方米計算。由于諸多“不可控”因素,最終導致一些家裝套餐“低開高走。”
然而,不少消費者在簽訂合同前,并不了解這些情況,而設計師通常也是“你不問,就算你知道”;同時,家裝套餐很難滿足個性化裝修,其固定的主材品牌和款式,自由選擇度不高。
實際上不少套餐看似“餡餅”,實為“陷阱”,它們的目的是為了把你圈住、套牢,難怪有人說,“套餐,套餐,就是套住你再慢慢吃”。
套餐能不能“吃”
套餐,原本是餐飲行業獨有的營銷方式,如今已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司空見慣。那么,套餐究竟是好是壞呢?

優點
既節省了消費者自己搭配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又節省了金錢,可謂是一舉兩得的餡餅。

缺點
商家刻意隱瞞苛刻的附加條件,造成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多花錢,致使消費者吃虧上當。
那究竟套餐能不能“吃”呢?只要消費者深究每個套餐的利與弊,套餐還是可以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