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別讓小概率事件誤導了你的選擇

關于小概率事件的典型案例莫過于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湯姆·吉洛維奇在其1991年的作品中寫到的“二戰”時期德國人轟炸倫敦時倫敦市民經歷的一件事。

在德國對于倫敦進行轟炸之后,倫敦報紙曾經刊登出幾幅圖,其中一幅如下圖所示,它顯示的是德國V-1和V-2導彈攻擊倫敦市中心的具體位置。

figure_0114_0063
倫敦V-1炸彈轟炸示意圖

通過圖片上對于導彈著陸點的統計,你可以看到炸彈大部分都落到了泰晤士河的兩岸以及圖上的西北部。因此很多人得出,轟炸的地點并不是隨機的,而是經過德國軍方精心安排的。倫敦人因此認為德國人能夠精準地控制他們導彈的落點。一些倫敦人甚至認為,圖上空白的地方便是德國間諜的居住地。

實際上,倫敦人錯了,德國人所能做到的只是將炸彈投到倫敦市區,至于具體炸到哪個位置便聽天由命了。一項關于這些炸彈襲擊分布的更為詳細的統計研究表明,這些轟炸地點是隨機分布的。的確,在內心中,我們將上圖平均分成4部分,如下圖所示,然后我們再進行一次統計,或者說不是為了統計而統計,而只是數一下每一部分遭到轟炸的次數,我們的確會發現非隨機性的證據。

figure_0114_0064
倫敦V-1炸彈轟炸分區圖(橫縱分割)
figure_0115_0065
倫敦V-1炸彈轟炸分區圖(對角線分割)

但是,沒有證據能夠表明這種測試隨機性的方法是正確的。

當我們按照圖2(b)的方式再次將圖1平均分成4部分,我們便無法拒絕炸彈是隨機拋下的假設了。不幸的是,我們往往不會通過這樣苛刻的變換測試方式來挑戰自己的認識。

當相似性和出現頻率發生分歧時,人們往往會產生偏見。一些小概率事件往往在此時鉆了空子,最后成功地誤導了你的選擇。就如同邏輯學中的因果分析,表面現象就是時間的最終呈現形式,人們會根據自己的邏輯進行由結果到原因的倒推,將推導出的原因作為正確的現實來接受,而往往倒推出的原因是一種小概率事件。產生錯誤推導的根源就在于你固有的選擇上的偏見。關于這類偏見的最為有名的一個例子是關于我們假想的一名叫做梅林的女性的判定實驗:

在一項實驗中,參與的實驗者被告知:梅林今年31歲,未婚,性格開朗,聰明伶俐。她主修哲學專業,在學生時代,她十分關注男女不平等這一社會現象,還參加過反利用核能游行。然后,人們被要求按照發生的可能性對梅林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八種情況進行排序。

其中兩個關鍵選項是“銀行出納員”和“熱衷于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大多數人認為,相對于“銀行出納員”。梅林更有可能是一名“熱衷于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

人們的錯誤判斷來自于代表性啟發:題干中對梅林的描述似乎更多的是在說“梅林是一名銀行出納員并且她熱衷于女權運動”,而不是僅僅表明了“梅林是一名銀行出納員”。

從邏輯上來講,兩個事件同時發生的可能性一定不可能高過其中一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上述實驗很明顯是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因此,我們只能說,梅林是一名“銀行出納員”的可能性要高于她是一名“熱衷于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的可能性,因為所有“熱衷于女權運動的銀行出納員”都是“銀行出納員”。

人們在參加完實驗后說,他們知道正確答案。但是,總有個奇怪的思維念頭在干擾著他們的選擇。這種思維念頭就是選擇時的直覺思維系統的干擾。經驗告訴我們,認知錯覺有時候會很固執,以至于大部分人由于受其直覺思維系統的影響,根本不愿意去承認自己長期抱有的某種想法是錯誤的。

在一些十分重要的領域,人們也會出現類似的認識偏見。比如說人們對“癌癥扎堆”現象的認識,很多人在自己身邊出現多起癌癥病例時會擔心是不是癌癥扎堆,進而懷疑自己也會成為癌癥大軍中的一員。

實際上,在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某些局部人口在一年內出現較高的癌癥發病率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所謂的“癌癥扎堆”現象可能只不過是一種隨機的波動而已。盡管如此,人們仍認為這不可能是隨隨便便就能發生的。因此,他們便開始變得恐懼,有時候甚至政府部門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然而,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并沒有擔心的必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巩县| 阿巴嘎旗| 遂川县| 兴隆县| 许昌市| 施秉县| 盐边县| 潼南县| 磐石市| 来宾市| 古田县| 普兰店市| 曲松县| 望城县| 牡丹江市| 澜沧| 紫阳县| 河北省| 仪陇县| 炎陵县| 商河县| 时尚| 南昌市| 灵寿县| 定陶县| 合作市| 婺源县| 平湖市| 安国市| 呼和浩特市| 绥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 瑞昌市| 额敏县| 安仁县| 莱芜市| 神木县| 阳新县| 神木县| 皮山县| 炉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