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生活中的博弈論
- 歐俊
- 20字
- 2020-07-07 16:21:16
第二節(jié) 信任是社會的進化:帶劍的契約才有效
誰違約就處罰,帶劍的契約才有效
李老師是某班輔導員,他經常組織本班同學參加集體活動,比如郊游。但在組織的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在一次集體活動中,李老師通知全班同學早上8:00到校門口集合。結果有幾個同學拖拖拉拉,導致大家8:15才出發(fā),使大家浪費了一刻鐘時間。
于是在此后的集體活動中,李老師改變了策略,雖然真實的集合時間仍是8:00,但是他通知大家7:45集合,結果最晚的幾個同學也在8:00趕到了,從而使大家得以準時出發(fā)。李老師對自己的策略很滿意。
但是時間久了,同學們都發(fā)現了李老師通知的集合時間故意提前,甚至可以根據李老師的通知猜測出真實的集合時間。因此,每當李老師通知7:45集合時,大家仍然按照真實的集合時間,也就是8:00來做安排,結果有幾個同學在8:00后才趕來。而那些準時即7:45到達集合地點的同學都開始抱怨,進而也變得不那么守時了。
李老師再一次陷入了如何定時的煩惱。
在上面的故事中,存在著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博弈。在這場博弈中,老師要想破解學生遲到的困局,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只要過了集合的時間,就不再等下去,讓遲到的同學獨自承擔責任。這種相應的懲罰會給遲到的同學造成很大的損失,他們就不會再遲到了。二是如果遲到的學生比較多,那么等某個數量的學生到齊以后馬上出發(fā),而讓遲到時間過長的那些同學承擔責任。
只有對不合作的人進行懲罰,違約的問題才能解決。一句話,也就是制定一份帶“劍”的契約,用懲罰來保證合作。
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懲罰機制的建立只是保證合作的第一步,合作能否達成的關鍵還在于懲罰機制所設置的威脅是否具有可信度。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古爾教授曾經用下面這則例子說明了威脅的可信度問題。
兩兄弟總是為玩具吵架,哥哥總是搶弟弟的玩具。不耐煩的父親宣布:“好好去玩,不要吵我。不然的話,不管你們誰向我告狀,我把你們兩個都關起來。”
被關起來與沒有玩具相比,情況更加糟糕,后來,哥哥又把弟弟的玩具搶去了,弟弟沒有辦法,只好說:“快把玩具還給我,不然我要告訴爸爸。”
哥哥想:你真的告訴爸爸,我是要倒霉的,可是你不告狀只不過沒玩具玩,告了狀卻要被關起來,告狀會使你的境況變得更壞,所以你不會告狀。因此,哥哥對弟弟的警告置之不理。
如果弟弟是會計算自己利益的理性人,他還是會選擇忍氣吞聲的。可見,合約能否被雙方執(zhí)行,關鍵還在于威脅要有可信度。
熟人社會是走向共贏的最好策略
我們經常會在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對素昧平生的男女,偶爾在酒吧相遇,借著酒精的迷醉,有意或無意地藏起自己的理性,在賓館里春夢一場,然后等天一亮就各自揚長而去,誰也不會忠于誰,彼此也不會為對方今后的不忠而產生任何不快。
懲罰機制的必要性
在生活中,一般來說都是博弈雙方合作時所得收益最大,但若一方不遵守合作約定,必定使另一方合作者吃虧。

所以需要引入懲罰機制:誰違約,就要處罰他,使他不敢違約。
每一個鼓勵合作、運行良好的組織,通常都少不了一種懲罰違約作弊行為的機制。
對于上述的問題,現代博弈論提供了深刻的解釋:每一次人際交往其實都可以簡化為兩種基本選擇:合作或是背叛。在人際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雙方明知合作帶來雙贏,但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導致合作難以產生。
在這樣的博弈中,背叛是個人的理性選擇,但卻直接導致集體的非理性。難道真的沒有辦法讓人類走上集體合作的雙贏之路嗎?
資深博弈論專家羅伯特·奧曼在1995年指出,人與人的長期交往是避免短期沖突、走向協(xié)作的重要機制。羅伯特·奧曼在此所指的長期交往即構建一個“熟人社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重復博弈來協(xié)調人們利益沖突,增進社會福利。
在社會聯(lián)系緊密的人際關系中,人們普遍比較注意禮節(jié)、道德,因為大家都需要這個環(huán)境。在古樸鄉(xiāng)村,犯罪率一般會很低,這是因為大家在一個村子里,世代生活在一起,整日“低頭不見抬頭見”,若做損人利己的事,必招致對方的記恨以及村民的道德譴責。
而在繁華的都市,人們相對陌生,同樓居民“電視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者甚多,如果法制不健全,犯罪率就有可能提高。
熟人社會的道德壓力

在熟人形成的社會共同體里,人們彼此知根知底,每個個體行為,在共同體的集體記憶里被保存起來,形成個體的“信譽歷史”(credit history),人們據此和你打交道。這樣,美德會不斷得到鄰居的贊譽,社會道德水平也會比較高。
從以上的比較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在人群之間構建一個熟人社會,可以讓我們走上真正的和諧之路。熟人社會這一概念,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費先生認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其特點是人與人之間有著一種私人關系,人與人通過這種關系聯(lián)系起來,構成一張張關系網。背景和關系是熟人社會的典型話語。民間熟人好辦事的說法,正是對“熟人社會”的一種樸素表達。
費孝通先生認為,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社會變遷、人口流動,在越來越大的社會空間里,人們成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產生的必要。因為當一個社會成為一個“陌生人社會”的時候,社會的發(fā)展就會依賴于契約和制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必須通過制度和規(guī)則,建立起彼此的關系與信任。隨著契約、制度和規(guī)則的逐步發(fā)育,法律就自然地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