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生活中的博弈論
- 歐俊
- 1908字
- 2020-07-07 16:21:09
猩猩勝過高明的炒股專家
拉文當年是一只6歲的猩猩,一只受雇于華爾街互惠基金的猩猩。它用擲飛鏢方法,從133家互聯網公司中選出它的投資組合。
有位學者還讓拉文和一組專家進行炒股比賽的實驗。專家們運用各種投資分析手段去選股,包括選什么股,何時買,何時賣,等等,無不經過了所謂“交易系統”的嚴格論證。相對來說,拉文的選股方法就簡捷得多了。它隨意地用飛鏢投向一塊寫滿股票代碼的木板,只要投中哪只股票,就買哪只股票。這個指數1999年的回報高達213%,跑贏華爾街的大部分專業投資。
那些殫精竭慮的投資分析專家們精心挑選出來的投資組合,與一只猴子在股票報價表上用飛鏢胡亂投射所選中的股票,在投資收益率上沒有質的差別。也就是說,無法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來預測股價未來的走向,這就是著名的“隨機游走理論”。
隨機游走理論是隨機策略在投資領域的經典應用。有一個游戲叫作“一、二、三射擊”或稱“手指配對”。在這個游戲中,一個參與者選擇“奇數”,另外一個參與者則得到“偶數”。數到三的時候,兩個參與者必須同時伸出一個或者兩個手指。假如手指的總數是偶數,就算“偶數”參與者贏;假如手指的總數是奇數,就算“奇數”參與者贏。怎樣才能保證自己不被對手所贏呢?有人回答:“閉著眼,瞎出”。這種方式運用到投資領域就是隨機游走。
在隨機游走理論中,股價有一個均值P,未來股價的Pn=Pεn(ε,音念艾普西隆)。εn為隨機干擾變量,并且其均值為0。在這種情況下,股價的變化就像一個“醉漢”在路上橫行。每一個時刻,他既可能往左走一步,也可能向右走一步。盡管股價這個“醉漢”總圍繞著均值上下徘徊,但時間越長,他離均值就可能越遠。
從隨機游走理論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市場是不可預測的。
投資大師彼得·林奇曾說過:“我每次演講完畢回答現場觀眾提問的時候,總會有人站起來問我如何看待未來股市行情?沒有一個人關心上市公司基本面,例如想知道固特異輪胎公司是不是一家可靠的公司或者它目前的股價水平是否合理。同時倒會有些人想知道牛市行情是否會持續下去,或者熊市是否已經露出猙獰的面目?我總是告訴他們我所知道的有關股市預測的唯一規則就是:每當我得到提升,股市就會下跌。我剛剛說完這句話,就會有其他人站起來問我下一次提升會在什么時候?”
如果證券價格是服從隨機游走理論的,那么這個金融市場就是有效的。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金融工具都能準確、及時地反映出各種信息。也就是說,各種證券都能被準確地定價,任何人與機構都不可能預測證券未來的價格。這樣,就不存在入市的最佳時機,也不存在選擇股票,更不存在金融分析。那些追求賭博帶來刺激與興奮的人,與小心翼翼地分析并選擇金融資產的理性的投資者們也沒有了任何區別。然而,事實上,在金融市場中,幾家歡樂幾家愁,總有人大發其財,更有人傾家蕩產,這其中的原因并不都是命運,巴菲特、索羅斯就是例子。看來金融市場并不完全滿足隨機游走的有效市場假設。
巴菲特教你如何正確認識市場

當年的拉文是一只跑贏華爾街很多專業投資人的猩猩,它的飛鏢投擲選出來的投資組合帶來的回報戰勝了專業的數據分析。這就是著名的:“隨機游走理論”。

顯然,金融市場中的金融巨鱷不符合隨機游走的市場假設。他們從金融市場里獲得了難以估計的財富。比如巴菲特、索羅斯。
在金融市場的炒作中,對預期收益率、預期利率以及一切有關的信息的估計,往往有超常規的放大效應。這使得金融資產如股票的價格不僅變換頻繁,而且往往帶有驚人的震蕩幅度。比如美國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從1995年的5117.1點,到1998年年中突破9000點,只不過兩年半的時間,竟然上升了75%。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不少國家的股票指數都有一天跌破10%的記錄。
美國有6萬名經濟學家,他們中很多人被高薪聘請從事預測股票市場走勢的專職工作,然而如果他們能夠連續2次預測成功的話,他們可能早就成為百萬富翁了。這應該能讓我們認識到,這些經濟學家預測股票市場變化的準確率是相當糟糕的。
另一個例子同樣能說明股票市場的不可預測性。
在1981年7月和1982年11月間,美國發生了一次持續16個月的經濟衰退。在這次長達16個月的衰退期間,失業率為14%,通貨膨脹率為15%,最低貸款利率是20%。事后,很多人站出來說他們已經提前預測到這一切,但是衰退發生之前卻沒有一個人向公眾說起過經濟衰退將會發生。
然而,當80%的投資者都信誓旦旦地說我們即將回到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時候,股市卻突然出現了報復性的大反彈,讓那些投資者的看法顯得荒唐可笑。
由于市場的這種不可預測性,投資者與其去做各種分析,不如采取隨機策略。當然,采取隨機策略并不等同于毫無策略地“瞎出”,這里面仍然有很強的策略性。這種策略性的主要體現就是正確地認識市場,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應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