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生活中的博弈論
- 歐俊
- 20字
- 2020-07-07 16:22:13
第二節 信任是社會的進化:帶劍的契約才有效
誰違約就處罰,帶劍的契約才有效
李老師是某班輔導員,他經常組織本班同學參加集體活動,比如郊游。但在組織的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在一次集體活動中,李老師通知全班同學早上8:00到校門口集合。結果有幾個同學拖拖拉拉,導致大家8:15才出發,使大家浪費了一刻鐘時間。
于是在此后的集體活動中,李老師改變了策略,雖然真實的集合時間仍是8:00,但是他通知大家7:45集合,結果最晚的幾個同學也在8:00趕到了,從而使大家得以準時出發。李老師對自己的策略很滿意。
但是時間久了,同學們都發現了李老師通知的集合時間故意提前,甚至可以根據李老師的通知猜測出真實的集合時間。因此,每當李老師通知7:45集合時,大家仍然按照真實的集合時間,也就是8:00來做安排,結果有幾個同學在8:00后才趕來。而那些準時即7:45到達集合地點的同學都開始抱怨,進而也變得不那么守時了。
李老師再一次陷入了如何定時的煩惱。
在上面的故事中,存在著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博弈。在這場博弈中,老師要想破解學生遲到的困局,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只要過了集合的時間,就不再等下去,讓遲到的同學獨自承擔責任。這種相應的懲罰會給遲到的同學造成很大的損失,他們就不會再遲到了。二是如果遲到的學生比較多,那么等某個數量的學生到齊以后馬上出發,而讓遲到時間過長的那些同學承擔責任。
只有對不合作的人進行懲罰,違約的問題才能解決。一句話,也就是制定一份帶“劍”的契約,用懲罰來保證合作。
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懲罰機制的建立只是保證合作的第一步,合作能否達成的關鍵還在于懲罰機制所設置的威脅是否具有可信度。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古爾教授曾經用下面這則例子說明了威脅的可信度問題。
兩兄弟總是為玩具吵架,哥哥總是搶弟弟的玩具。不耐煩的父親宣布:“好好去玩,不要吵我。不然的話,不管你們誰向我告狀,我把你們兩個都關起來。”
被關起來與沒有玩具相比,情況更加糟糕,后來,哥哥又把弟弟的玩具搶去了,弟弟沒有辦法,只好說:“快把玩具還給我,不然我要告訴爸爸。”
哥哥想:你真的告訴爸爸,我是要倒霉的,可是你不告狀只不過沒玩具玩,告了狀卻要被關起來,告狀會使你的境況變得更壞,所以你不會告狀。因此,哥哥對弟弟的警告置之不理。
如果弟弟是會計算自己利益的理性人,他還是會選擇忍氣吞聲的。可見,合約能否被雙方執行,關鍵還在于威脅要有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