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柔難以成形
淮陰侯韓信身經百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是一員頗具大智大勇的戰將,可是,他的“大智大勇”卻難以掩蓋他優柔寡斷的性格。在長達四年的楚、漢相爭期間,如果韓信既不從項羽也不屬劉邦,自樹一幟,即可同劉、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且當時的環境也為他自立提供了多次機遇。正是由于他優柔寡斷的性格,他最終不僅失去了自立為王的機會,還把命搭了進去。
韓信率兵伐齊,斬了齊王田廣,占領了齊國,不僅擴大了疆域,也壯大了自己的勢力。這時,他已有數十萬大軍,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當時楚、漢相爭的形勢是,韓信叛劉歸項則劉滅,向劉背項則項亡。如果韓信自樹一幟就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在劉邦與項羽相爭得最激烈時期,諸侯各據一方,或叛項歸劉,或背劉降項,或自立為王,群雄逐鹿,各逞其能。在風云變幻的楚漢相爭中,英雄輩出,居然有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蒯通。他把當時天下的形勢看得極為透徹。他深知“天下權在信”。于是拜見韓信,從當時的形勢,韓信所處的環境與他的實力,以及他將來得天下的利益等諸方面苦口婆心地規勸他造反自立。可是韓信考慮許久還是說:“先生言之有理,容我權衡一下,再做決定。”蒯通見韓信已被自己說服,便轉身告辭。
蒯通本以為韓信是個胸懷大志的人,將來一定能做出經天緯地的大事業,可他等了數日,卻不見韓信有要自立為王的跡象,便又找韓信,說:“希望將軍快做決定,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韓信當即回答說:“先生請不要再費心了。我考慮再三,自從歸漢后,劉邦肯把將軍大印交給我,統領數萬大軍,現在又封我為齊王,如果忘恩負義,必遭報應。況且我擒魏豹、平趙、定燕、滅齊,立下戰功累累,又一向以忠信對待他。我想漢王不會虧待我的。”
蒯通聽后,明知再勸也沒用,轉身告退。他擔心招惹是非,便仰天長嘆,佯裝瘋癲,逃離漢營。
當時,韓信正處于楚漢相爭的亂世,為他自樹一幟,提供了極好的契機;他本人智勇超常,手握重兵數十萬,又雄踞齊地,有能力、有把握自立為王;還有蒯通為他出謀劃策,可以說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謀士,他煞費苦心地規勸、開導,甚至開導到不能再開導的程度,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而他仍然優柔寡斷。正如韓信自己所說:“我若負德,必至不祥。”后來的事實證明,他的命運果然“不祥”,但絕不是因“負德”,而是由于他優柔的心理性格所致,這豈不是咎由自取?
后來韓信又一次錯失良機。劉邦追殺項羽舊部鐘離昧,韓信出于同鄉之誼收留了他。這招致了劉邦的不滿,而此時韓信若能當機立斷,肯與鐘離昧聯手共同抗漢,那不僅保護了鐘離昧的性命,他自己日后也能幸免于難。可惜的是,韓信在這次機遇面前仍猶豫不決,于是不僅失去了朋友,又眼睜睜地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韓信不聽蒯通的規勸,不理鐘離昧的指點,只因他優柔寡斷的性格,致使兩次機遇都失去了。
也許,對于優柔性格的韓信來說,最理想的行為方式,就是讓別人先反,自己在一旁優柔地觀看,敗則與己無關,勝則乘勢而起,韓信確實這樣做了。然而,劉邦和呂后卻不優柔,他們快刀斬亂麻,處決了韓信。
韓信在優柔中被殺,其實他到死都沒有真反,而只是在猶豫,他是被半推半就硬拉上刑場的,直到臨死一刻,韓信才仰天長嘆:“悔不聽蒯通言,反被女人以計誅殺,嗚呼哀哉!”
有些素質、人品及機會都很好的人,就因為寡斷的性格,一生也就給糟蹋了。
美國化工協會會長、美國FMC公司總裁威廉·沃特說:“如果一個人永遠徘徊于兩件事之間,對自己先做哪一件猶豫不決,他將會一件事情都做不成。”的確,如果一個人在一種意見和另一種意見、這個計劃和那個計劃之間跳來跳去,像風標一樣搖擺不定,每一陣微風都能影響它,那么,這樣的人肯定是性格軟弱、沒有主見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無所成,無論是舉足輕重的大事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