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哲學
- 星漢
- 826字
- 2020-07-07 15:53:17
第三章 永不停息的探索
存在即感知
只承認自己的感覺,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原則。
——(法國)狄德羅
英國哲學家貝克萊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者,“物質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他的主要觀點。這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釋說:“我看見這顆櫻桃,我觸到它,我嘗到它……它是實在的。你如果去掉柔軟、濕潤、紅色、澀味等感覺,你就是消滅櫻桃……我肯定說,櫻桃不外乎是感性的印象或為各種感官所感受的表象的結合。”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個人的感覺,依賴我們的感覺而存在,如果沒有被感覺到,它們就不存在。

有一次,貝克萊與一位朋友在花園里散步,這位朋友一不小心踢到了一塊石頭。朋友對貝克萊說:“我剛才沒有注意到這塊石頭,那么這塊被我踢了一腳的石頭是否存在呢?”
貝克萊略加思索后說道:“當你的腳感覺到痛了,石頭就是存在的;而如果你的腳沒有感覺到痛,石頭當然就不存在。”
中國明朝的王陽明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人心是整個世界的本原和主宰,天地萬物都離不開人,都存在于人的心中。
據說,有一次王陽明同朋友在一個叫南鎮的地方游玩,同行中有個朋友指著山中的花樹問王陽明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就是說,人沒有看到花時,花就不存在;只有當人看到花時,花的顏色才會在人的感覺中顯現出來,所以“花不在人的心外”。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曾經針對貝克萊的觀點進行了形象而詼諧的反駁。他說:“如果小貓所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貓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貓視神經的感覺,那么為什么小貓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是抓自己的眼睛呢?這是因為小貓不愿讓自己挨餓。”在它看來,對唯心主義的愛只是痛苦。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把主觀唯心主義者比喻為一架“發瘋的鋼琴”,“以為它是世界上僅有的一架鋼琴,宇宙的全部和諧都發生在它身上”。閉上眼睛就否定世界的真實性,這種觀點的確有點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