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練習:哲學使人勇敢
哲學不是別的,只是為死亡做準備。這大概是因為潛究和沉思往往把我們的靈魂引到我們身外來,使它離開軀殼活動,那就等于死的練習或類似于死;或者因為世界上一切理性及智慧都聚集在這一點上,教我們不要怕死……”
——(法國)蒙田
死亡,是哲學的一個永恒話題。哲學離不開死亡,在死亡面前,所有的意義都將消解。在死亡面前,任何人都無處可逃,因為死亡是無人能代替的,只能你自己去面對,自己去承擔。也許只有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人們才會意識到:世界原來可以是這個樣子。在死亡深處,這個世界的“意義”才開始像泉水一樣向我們涌現。所以,很多偉大的哲學家都癡迷于死亡,柏拉圖甚至將哲學稱為“死亡練習”。
在《費德羅篇》中,柏拉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宙斯率領諸神去赴宴,次等的神和靈魂跟在后面,裝載他們的馬車由一些頑劣的馬拉著,御馬者也缺乏技巧。在經過懸崖時馬車失去了控制,他們被頑劣的馬拽落到地上。靈魂被折斷了翅膀,不能上升到天國,而只能寄居于肉體當中。
在柏拉圖的哲學體系中,理念是高于現實世界的存在,是絕對純粹和美好的。靈魂在未跌落之前,對理念領域有所觀照,包含著天賦的知識。靈魂附著在身體上之后,由于身體的干擾或污染,它忘記了過去曾經觀照過的東西,只有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回憶起曾經見過的理念。這個過程就是回憶,也就是說知識本身天然地隨著理性存在于我們的腦海之中,而學習的過程只不過是讓我們回憶起曾經經歷過的理念。而哲學,便是最好的訓練回憶的方法。
在這個意義上,柏拉圖說,回憶是“死亡練習”。他的理由是,原初的知識既然是靈魂在降落到肉體之前獲得的,那么,只有盡量凈化肉體的污染,才能更接近知識。最徹底的凈化是靈魂與肉體的完全分離,這意味著個人生命的終結,靈魂重新回到對理念的觀照,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才能達到。
哲學是一種“死亡練習”。學習哲學的人是不懼怕死亡的人,不懼怕死亡也就不懼怕其他任何東西,因而是最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