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解:哲學作者名: 星漢本章字數: 3243字更新時間: 2020-07-07 15:53:08
笑著:從囚犯到領袖
——伏爾泰(1694~1778年)
1694年11月21日,伏爾泰生于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少年時期,他就讀于耶穌會創辦的大路易學院。擔當法律公證人的父親希望他將來做個法官,他也攻讀過一段時間的法律,但不久便放棄了,卻對文學發生了興趣,并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直指封建專制統治的腐朽和反動。
1717年,伏爾泰因為譏諷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獄達11個月之久。他在鐵窗內奮筆疾書,完成了史詩《昂里埃特》的寫作,得到了廣泛的稱贊。出獄后,吃夠了苦頭的伏爾泰深知攝政王冒犯不得,便不計前嫌親自去向攝政王的“寬宏大量”表示感謝。攝政王也領略到了伏爾泰的影響力,急于要同他化干戈為玉帛。于是,兩人都講了許多恰到好處的抱歉之辭,伏爾泰最后一次表示感激說:“殿下,您真是助人為樂,為我解決了這么長時間的食宿問題,我衷心地再次感謝您。不過今后,您就不必再為這件事替我操心啦。”

過不多久,伏爾泰的戲劇《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獲得了巨大成功。
伏爾泰出名以后,來訪者絡繹不絕。他自嘲說,他都快變成全歐洲的旅店大老板了。一位熟悉的朋友也想到他的府邸住上6周,伏爾泰不禁脫口而出:“您和堂吉訶德有什么兩樣?他把客棧當成了城堡,您卻把城堡當成了客棧。”他無奈地喊道:“請上帝來管管我的朋友們吧,我的敵人則由我自己來對付。”
哲學家小傳
伏爾泰深懂生財之道,他逐漸因勤勞寫作而成了一名富翁。
可他的一個仆人卻比較懶惰。
有一天,伏爾泰叫仆人把鞋拿過來后,發現鞋面很臟,沾滿了泥土和灰塵,便對仆人說:“你怎么忘了把鞋擦干凈呢?”
“先生,不用擦,路上到處都是灰塵和泥土,您出去一走,不照樣還得臟嗎?”
伏爾泰聽了只是一笑,什么也沒再說就走出門外。
“先生,您忘了給我鑰匙。”仆人追出來說道。
“什么?你還用鑰匙?”伏爾泰不以為然。
“是啊,您得給我食櫥的鑰匙呀,我還要吃午飯呢!”仆人很認真。
“我的朋友,你還用吃午飯嗎?吃了午飯你晚上反正不照樣要餓嗎?”伏爾泰笑嘻嘻地回答道。
也許,伏爾泰已經超乎時空地成為最機敏、最著名的演說家,可他也因此遇到了麻煩——一些法國貴族總認為他缺少平民所應有的謙遜。
1725年,伏爾泰便同一個貴族羅昂騎士爆發了一場公開論戰。
伏爾泰在舌辯中以智取勝,使對方瞠目結舌,無地自容。
可不多時,這個騎士就唆使一幫惡棍暗地毆打了伏爾泰,并又把他投入了巴士底獄。為了出獄,伏爾泰不得不答應釋放的條件——離開法國。
于是,他前往英國,住了大約兩年半,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

伏爾泰學會了英文,通讀了洛克、培根、牛頓和莎士比亞等著名英國人的作品。給他印象最深的則是英國的政治制度,英國的民主和個人自由與伏爾泰在法國所知的政治狀況形成了鮮明對照:沒有哪個英國貴族能發布一項密令就把誰匆匆投入獄中;若以非正當理由將他拘留,一份人身保護令就可使其立即獲釋。
回到法國的伏爾泰于1734年發表了第一部哲學著作《哲學通信》,通常稱為《論英人書簡》。可剛一出版,即被政府判為禁書,并當眾燒毀。然而伏爾泰卻為此感到非常榮幸:“太棒了,我的書就像栗子一樣,越燒賣得越快!”
該書問世標志著法國啟蒙運動真正開始,那是“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伏爾泰引起了當局的憤怒,又被迫離開了巴黎。
在法國東部西雷一個古老偏僻的貴族莊園里,伏爾泰一待就是15年。等聰慧文雅的情婦去世后,伏爾泰應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私下邀請前往德國。
起初他與才華卓越、智慧超群的腓特烈交往甚密,他是懷著勸說這位普魯士王推行開明政治的幻想來到柏林的,但兩人最終還是發生了口角。
伏爾泰不辭而別。他回想起那些痛苦的經歷——路易十五請他當過宮廷史官,腓特烈二世待他為上賓,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也曾接見過他,可都不歡而散——他認識到自己是被這些偽善的專制君主欺騙和利用了,便決心不再逗留于皇宮,不再與任何君王來往。
不過,很多年后,他還是同腓特烈恢復了友誼。
當朋友們要為他塑造半身銅像而募捐時,腓特烈特意寫信來問伏爾泰他該捐多少錢。伏爾泰回答只要出“一個有王冠圖案的銀幣和陛下您的名字”。
他贊嘆身為國王的腓特烈不僅熱心支持科學的發展,還資助鑄造一尊皮包骨頭的半身像,他相信,這無疑會促進解剖學的進步。
至于塑像之事,伏爾泰認為自己的臉已無法成為雕塑家的模型:“你們很難猜到它應當在什么地方。我的眼睛下陷了三英寸,我的面頰像舊羊皮……我所剩無幾的牙齒現在也都掉光了。”
當漂亮女仆親吻他時,他還自嘲說這是生命在親吻死亡。
1760年,伏爾泰在法國與瑞士邊境的費爾奈莊園定居下來,在此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后的20余年。期間,他寫下了大量的文學、哲學和政治論著,與整個歐洲的文化領袖通信,熱情地接待求教與來訪者,小小的費爾奈莊園成了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


一個邊遠省份的讀者給伏爾泰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長信,表達仰慕之情。伏爾泰回了信,感謝他的深情厚誼。
打那以后,每隔10來天,此人就給伏爾泰寫封信。伏爾泰的回信越來越短,終于有一天,這位哲學家再也忍耐不住,回了一封僅一行字的信:“讀者閣下,我已經死了。”
不料幾天后,回信又到,信封上寫著:“謹呈在九泉之下的、偉大的伏爾泰先生。”
伏爾泰趕忙回信:“望眼欲穿,請您快來。”他竟“死而復生”了!
還有一位年輕人寫書攻擊伏爾泰,并鸚鵡學舌地用萊布尼茨的腔調說,這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伏爾泰給他回信:
“先生,我很高興地得悉您寫了一本批駁我的小書,這使我受寵若驚。如果您能夠用詩歌或其他什么形式告訴我,為什么這個最好的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切斷自己的喉管,我將不勝感激。我恭候您的論證、您的詩歌和您的謾罵……”
處于隱居狀態的伏爾泰仍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積極地為無辜受害者奔走。
1762年,有個名叫卡拉的新教徒,他的兒子因欠債自殺了。天主教會馬上向法院誣告卡拉,說他兒子因為想改信天主教而被信新教的父親殺死了。法院將卡拉全家逮捕,進行嚴刑拷打,并判處卡拉死刑。處死之日,劊子手先用鐵棒打斷卡拉的雙臂、肋骨和兩腿,然后把他掛到馬車后面,在地上活活地拖死,最后還點上一把火,把尸體燒成灰燼。
伏爾泰聽后異常憤怒,他親自調查真相,并把報告寄給了許多國家,全歐洲都對此感到震驚,紛紛痛斥法國士魯斯地方法院。
4年后,教會不得不宣布卡拉無罪,恢復了他家人的自由。
從此,伏爾泰被稱為“卡拉的恩人”,受到人民的尊敬。
此后,他又為新教徒西爾文、拉巴爾等人的受迫害案鳴冤,經過多年的斗爭,終于都使他們恢復了名譽。伏爾泰也被譽為被壓迫者的保護人,聲望越來越高。
伏爾泰一生助人為樂的善事不勝枚舉,但他謙遜地自我評價:“我替別人做過的好事并不多,但它們都是我所做過的最好的事……一旦受到攻擊,我會像魔鬼一樣反擊,不會屈服于任何人;所以,說到底,我還是個善良的魔鬼,最后,我總是一笑了之。”
1778年初,84歲高齡的伏爾泰重返巴黎,受到群眾的盛大歡迎。他參加他的新劇《和平女神》的首次公演,許多觀眾為他喝彩,呼之為“偉大老人”。數以百計的敬慕者,包括富蘭克林都登門拜訪了他。
當伏爾泰臥床不起等待死神降臨的時候,一位牧師自作多情,走到他的床邊,為他祈禱懺悔。可這位老頑固非但不領情,反而追根究底,盤問起人家的身份來:“牧師先生,是誰叫你來的?”
“伏爾泰先生,我是受上帝的差遣來為你祈禱懺悔的。”
“那么,你拿證件給我看看,驗明正身,以防假冒。”
不久,伏爾泰逝世于巴黎。他沒能舉行基督教的葬禮,但13年后,勝利了的法國革命者將他的遺體,重新安葬在巴黎偉人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