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最古老的《黃帝內經》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意思是說,人體的病理變化,必然會表現在體表上,出現可察知的癥狀,用現在比較形象的說法就是自己的身體會“說話”。這是因為,人體的經絡遍布全身,它是運行周身氣血、網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環境的通路,將人體緊密地連接成一個內外相通、表里相應、相互影響的統一體,使得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毛發指甲、面容膚色都通過經絡建立了緊密的聯系,所以局部的變化可以影響全身,內部器官的功能活動、氣血盛衰和病變也可以反映到體表。
事實上,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傳遞機體活動的信息,告訴我們自己的健康狀況,尤其是當某個器官運行不正常甚至發生病變時,身體就會向我們發出各種各樣的求救信號。例如,肝開竅于目,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就會出現兩眼干澀、視力減退或夜盲;腎開竅于耳,得腎病的人常常有耳聾、耳鳴等癥狀;脾開竅于口,若脾胃功能低下,嘴唇部位的顏色可能會較為蒼白等。除了五官,人體內部的病變還可能反映在我們的面色、掌紋、頭發、食欲、行為等方面,如帕金森病最突出的一個特征便是手足震顫。
反過來,通過對自己“察顏觀色”,密切關注體表的各種變化,我們也可以判斷身體內部的病變情況,即中醫所說的“司外揣內”。這是我國古代醫家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診病方法,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以表知里、見微知著”。例如,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與心臟相關聯,如果舌尖顏色很深,可能是心臟有火;印堂看起來蒼白無光,可能是肺虛所致;如果嘴唇蒼白,可能提示體內有氣血不足、營養不良、貧血、脾胃功能低下等問題;皮膚黃多為黃疸,要當心肝膽疾病;下肢水腫和眼皮腫脹,常是心腎疾病,等等。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便是以此為基礎來診斷患者病情的。望是觀察病人的發育情況、面色、舌苔、表情等;聞是聽病人的說話聲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體臭等氣味;問是詢問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癥狀,以前所患過的病等;切是用手診脈或按身體上有沒有痞塊、腫痛等,這些都是判斷一個人健康狀況的重要依據。
可是,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往往會忽視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對這些“提醒”熟視無睹。而更多情況下,我們由于缺乏這方面的常識,根本讀不懂身體發出的信號,任由疾病在體內肆無忌憚地發展壯大,以致小病成大患,追悔莫及。而如果我們掌握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能夠讀懂身體發出的警報信號,提早預知身體內部的病變,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便可大病化小、小病化無。那么,如何通過身體的異常現象來判斷自身的健康狀況呢?
為幫助讀者解讀身體的求救信號,洞悉自身的健康密碼,我們專門編寫了《圖解察顏觀色知健康》一書,全面系統地總結出來自人體頭部、五官、口腔、舌頭、頭發、四肢、面色、排泄物等方面的異常狀況,詳細介紹了中醫望面色、察手掌、辨舌苔、聞氣味等自我診病的方法,還介紹了現代醫學的一些診斷常識,深入分析了諸如疼痛、出血、水腫、抽搐、脫發、眩暈、心悸、咯血、嘔吐等身體異常現象所反映出的疾病,可使廣大讀者快速掌握自診、自查疾病及為他人診病的知識和方法,及早察知病情。同時指導讀者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本書所涉及的身體異常癥狀十分廣泛,介紹的自診方法簡單易學、隨時可用,講解通俗易懂、人人可學,養生保健措施操作簡便、行之有效,是一部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自查、自診、自療的保健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