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九種體質養生全書
- 馬洪蓮
- 6880字
- 2020-07-16 15:20:33
第五節 陽虛體質易感病癥
◎陽虛體質者易患關節炎、腹瀉、陽痿等疾病,這都與陽虛體質者體內的陽氣不足有關。治療腹瀉以溫暖脾胃為主,治療關節炎和陽痿以預防為主,平時注意提升體內陽氣,避免寒濕侵襲是關鍵。
關節炎
提升陽氣,對治風濕性關節炎
一提到風濕性關節炎,很多人都會把它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混淆,其實,前者是病毒感染,多見于青少年,而后者是免疫系統疾病,多見于成年人。目前研究來看,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主要因長期受冷風或潮濕空氣侵襲,導致關節發炎。通常,疼痛具有對稱性、游走性和多發性,發炎的關節表面發紅、腫脹,疼痛顯著,甚至不能活動,以肩、肘、膝等大關節為主,并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資料顯示,感冒治療不徹底,產后不注意祛風保暖,常觸冷水的家庭主婦,貪涼愛美的短裙女士,往往是風濕性關節炎的高危人群。

◎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病毒感染,多見于青少年,而后者是免疫系統疾病,多見于成年人。
1.產婦族

◎孕婦產后應注意祛風和保暖,不然易引發產后風濕病。
如今,很多孕婦接受了西方觀念,產后不注意祛風和保暖,引發了不少產后風濕病,生完孩子就落下了腰痛、腿痛的毛病。其實,這都是風濕在作怪。中國人與西方人在體質上有明顯差異,身體抵御風寒的能力比西方人稍微差一些,他們不會生病,可東方人就不一樣了。此外,中國有一個多年傳承下來的驅寒土方,就是生完孩子吃姜醋,實際是比較合理的,因為姜可以驅寒,而醋可以化瘀血,組合起來對于避免產后風濕病很有幫助。
2.感冒族
很多人認為感冒是小病,吃點兒藥就會好,尤其當癥狀緩解后,更是掉以輕心,甚至停藥。其實,當感冒根本未被徹底治愈時,那些體質本來就弱的人,一旦再遇風寒侵襲,更是無法抵御了,而且感冒本身所致的咳嗽還會變成慢性咽喉炎或慢性扁桃體炎,久而久之,體內的病菌還會侵犯關節,輕則引起風濕性關節炎,重則引起風濕性心肌炎。所以,感冒族更需要避避風寒,而且一定要把感冒徹底治愈。

◎風濕性關節炎偏愛感冒族,感冒時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把感冒徹底治愈,以免后患。
3.短裙族
天稍微暖和,我們在大街上就能看到很多女孩穿著各式各樣的短裙,看上去又美麗又時尚。殊不知,這是風濕侵襲膝關節的最佳時機。還有那些白領女性,在辦公室穿著短裙吹空調,最好準備一條輕薄的毛毯,蓋住膝蓋,以免受涼。

◎風濕性關節炎還易出現在喜著短裙的女性身上,這通常是由風濕侵襲膝關節引起的。
4.主婦族
很多家庭主婦常有手指僵硬的現象,這其實是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信號。她們的手經常接觸水,寒氣和濕氣侵犯了手指關節,自然會出現僵直、腫脹等感覺。這時,主婦們應馬上停止讓手指直接接觸冷水。平時做家務要戴上手套,或者使用溫水,事后最好用毛巾熱敷手指。
風濕性關節炎易在潮濕、寒冷的環境下或勞累過度時發作,所以,迅速緩解疼痛的關鍵在于:驅寒、祛濕、放松關節。可用以下方法進行預防和治療:
1.熱水泡澡或泡腳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40℃左右的熱水中泡澡,會感覺身體完全放松,壓迫隨之減少,疼痛也可得到緩解。也可以在晚上用熱水泡個腳,水溫同樣在40℃左右即可,但熱水應能浸至踝關節以上,時間在15分鐘左右,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2.藥酒浴
飲辣椒酒,并用清潔棉球蘸酒擦病者關節處,至發紅、發熱為止,每日2次。
3.關節保健操
放松頸部,頭向上下運動;慢慢向左右轉動;向兩側屈,耳朵盡量貼向肩部。肩關節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動一次,做圓形運動;雙手握在一起放在頭后,雙肘盡量向后拉。手腕上下、左右活動。雙腿自然站立,分別向前、后、左、右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趾關節。
4.拔罐療法
(1)火罐法。
【取穴】腰下部位及上肢部關節炎取大椎、身柱、風門、心俞、膈俞,腰下部及下肢部關節炎取脾俞、三焦俞、大腸俞。
【操作方法】先取大小適宜之火罐于主穴處拔4~6罐,然后依據患病部位的不同而選用穴位,每部位拔4~8罐不等。留罐時間為15~20分鐘。

◎拔火罐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有效方法。
【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兩周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5~6天。
(2)刺絡拔罐法。
【取穴】取病變關節附近穴位。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用皮膚針叩刺,然后進行拔罐,使拔后皮肉產生紅暈或出少量血液。留罐10~15分鐘。
【療程】2~4天施術1次,5次為1療程。適用于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3)針罐法。
【取穴】主穴取大椎,游走性疼痛在上肢者配肩貞、肩髎、肩髃;在軀干者配命門、腎俞(雙);在下肢者配委中、承山。
【操作方法】大椎穴只拔罐,不針刺。配穴針刺得氣后用閃火法,將針扣留在火罐內,留針、罐15~20分鐘。
【療程】每周3次,10次為1療程。

◎針罐法是比火罐法更有效的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方法。
“益腎壯督”—就能對付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在中醫里屬于“痹證”“痹病”范疇,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該病好發于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還可能出現關節周圍或內臟的類風濕結節,并可有心、肺、眼、腎、周圍神經等病變,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

◎類風濕性關節炎晚期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因此以及早治療為宜。
類風濕關節炎不同于一般的痹證,故將其稱為“頑痹”。類風濕關節炎病變在骨,正所謂“腎主骨生髓”,骨的生長發育全賴骨髓的滋養,而骨髓乃腎中精氣所化生,因此腎督虛是本病的本質。鑒于此,向大家推薦一味“益腎壯督散”,在發病初期效果很好,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一試。
【組成】當歸10克,熟地黃15克,淫羊藿15克,川桂枝10克,烏梢蛇10克,鹿銜草30克,制川烏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隨癥加減】風勝的患者加鉆地風30克;濕勝的患者加蒼、白術各10克,生、熟薏苡仁各15克;關節腫脹明顯的患者加白芥子10克、穿山甲10克、澤瀉30克、澤蘭30克;寒勝的患者加制川、草烏各10~20克,并加制附片10~15克;疼痛加劇的患者可加炙全蝎(研粉吞服)3克,或炙蜈蚣1~2條,刺痛患者加地鱉蟲10克,三七粉3克,延胡索30克;體虛的患者宜將淫羊藿加至20~30克,并加菟絲子30克。

◎益腎壯督散的主要藥材有當歸、熟地黃、淫羊藿等,此方適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初期時使用。
類風濕關節炎具有起病緩慢、病情纏綿的特點,治療的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因此,既要用傳統方法,又應采取現代醫學檢測手段,“雙重診斷,一重治療”,以免誤診、漏診。
同時,由于類風濕關節炎是周身性、終身性疾病,在治療上必須始終堅持整體觀念,辨證結合辨病,標本同治,并宜采取綜合措施,內外并治。除辨治之內服藥外,還應配合熏洗、藥浴、外敷、膏貼、理療、針灸、推拿等,這樣可以協同增強,提高療效。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患者要堅持長期服藥,即使癥狀緩解后,還需繼續服藥6~12個月,才能鞏固療效,減少或防止復發。
另外,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還有一些推拿治法:
【手法】按、揉、捻、搖、擦等。
【部位】上肢以雙側手指、掌指、腕關節為重點,下肢以雙側足趾、踝關節為重點。

◎對類風濕關節炎還可以采取推拿的治療方法,上肢重點推拿手指、腕關節;下肢以足趾、踝關節為重點。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推拿手法
上肢
患者仰臥勢
兩手臂自然伸直,置于身體兩旁。醫者可先在右側用按法從掌背面向上沿腕背、前臂至肘關節。往返3~5遍,然后患者翻掌再以揉法施治,并配合肋、腕、掌指關節的被動運動
在肘、腕部以按揉法1~2分鐘,并配合肘關節的伸屈和腕關節的搖動。然后以捻法,捻每一手指關節與掌指關節,并配合小關節的搖動,最后再搖肩關節,搓上肢3~5次。左右相同
下肢
患者俯臥勢
醫者先用揉法施于臀部,再向下沿大腿后側、小腿后側,直至跟腱,往返2~3次
患者仰俯勢
醫者站于旁,用揉法施于大腿前部及內外側,再沿膝關節向下到小腿前外側、足背,直至趾關節。同時配合踝關節屈伸及內、外翻的被動運動
關節炎的飲食調理方案
關節炎是機體的一處或多處關節發炎,其主要特征是關節疼痛、腫脹、僵硬、變形或活動范圍受限。
1.營養方案

◎預防關節炎應多食含硫的食物,如雞蛋、蘆筍、大蒜、洋蔥等。
多食含硫的食物,如蘆筍、雞蛋、大蒜、洋蔥。因為骨骼、軟骨和結締組織的修補與重建都要以硫為原料,同時硫也有助于鈣的吸收。多食稻米、小麥和黑麥,有利于清除機體內過剩的金屬。經常吃新鮮的菠蘿,可減少患部的感染。少食或不食花椒、茄子、番茄、土豆等茄屬蔬菜,禁食牛奶、乳制品、香蕉、肥肉、多糖食品。
2.營養食補
(1)黑豆紅糖粥
【材料】黑豆30克,大米60克,紅糖30克。
【做法】將黑豆用清水泡軟,大米淘洗干凈,備用。鍋內加水放入適量黑豆、大米煮粥,快熱時加入紅糖,再煮兩三沸即成。每日兩次,長期食用。
【功效】黑豆性平味甘,有滋補肝腎、活血利尿、祛風解毒等功效,紅糖有補血、祛寒等功效。
【適應證】適用于風濕性關節炎。
(2)四辛粥
【材料】姜絲、蔥末、辣椒末各9克,胡椒粉6克,大米60克,精鹽1克,味精2克。
【做法】將大米淘洗干凈,備用。鍋內加水適量,放入大米、姜絲、蔥末、辣椒末、精鹽共煮粥,熟后調入胡椒粉、味精即成。每日2次,連服15~20天。

◎用姜絲、蔥末、辣椒、胡椒粉和大米烹飪成的四辛粥,適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
【功效】生姜有溫中散寒、發汗解表等功效,大蔥有通陽開竅、祛風活絡等功效,辣椒有溫中散寒、祛濕通絡等功效,胡椒有開胃、祛寒等功效。
【適應證】適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
溫泉療法,關節炎的首選
溫泉療法,是利用溫泉水的化學和物理綜合作用,達到治療疾病和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在中醫理論中,泡溫泉被看作是一種身體外部治療,有著兩重作用,其一是熱敷作用,其二是水療作用,所以針對兩種病最有效—皮膚病與關節疾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利用溫泉可治療“諸風筋骨攣縮,及肌皮頑痹,手足不遂,無眉發、疥癬諸疾”。所以,用溫泉水治療關節病和皮膚病是不錯的選擇。
寒冷冬日許多人喜歡泡溫泉,泡溫泉不是像泡澡那么簡單,其中是有許多知識的。

◎溫泉對治療關節炎有特效,患者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溫泉。
溫泉依不同的泉質有不同的療效

所以,我們一定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溫泉來泡。浴療時間與溫度也要因人因病而異,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一般說來,高溫浴時間宜短,微溫浴時間稍長。如40℃水溫20~30分鐘即可,41~45℃水溫5~10分鐘即可。一般每天1次,1周休息1天,15~20次為1療程。
還有一些注意事項需要我們謹記,比如:到達礦泉療養地后,先適當休息以適應環境,經醫生全面檢查后,再開始浴療。每次入浴前,要消除恐懼情緒,喝適量開水。入浴時應先將兩足浸入浴地,片刻后把腿浸入浴池,然后坐入浴池,最后再將全身浸入浴池。浴中如出現惡心、心慌、頭暈等現象,應緩慢坐起,出浴,安靜臥床休息一會兒。每次浴療要按時出浴,出浴后立即用干毛巾擦干全身汗水,使皮膚干燥,不要馬上穿很多衣服,以免出汗感冒。浴后可慢慢喝幾口溫鹽開水,一般浴后半小時,方可喝足量開水。浴后新陳代謝旺盛,極易疲勞,最好臥床休息1小時以上,以恢復體力。
腹瀉
慢性腹瀉多纏綿,溫暖脾胃是關鍵
由于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腸胃疾病成了現代人的常見病癥之一。有些人長年累月大便不成形,每日大便次數在3次以上,有的還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或不適,這就是慢性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的常見癥狀,以糞便稀薄、次數增加、病程超過2個月為診斷要點。慢性腹瀉往往拖沓纏綿,治療起來比較麻煩,成了腸胃疾病中最頑固的一種。
治病要治本,細究慢性腹瀉的具體原因,主要有胃源性、腸源性腹瀉,內分泌失調性和功能性腹瀉之分。中醫認為,脾胃虛寒是慢性腹瀉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徹底治愈還要從驅除脾胃寒氣上下手。

◎腹瀉是現代人的常見病癥之一,其中慢性腹瀉又是腸胃疾病中最頑固的一種。
驅除脾胃寒氣有個最簡便的方法,那就是喝面粉白糖水。
面粉白糖水
【材料】面粉50克,白糖少許。
【做法】將面粉炒焦,加適量白糖,用開水調勻。
【用法】每日飯前服用,一日2次,2~3天即可見效。

◎將面粉炒焦,加適量白糖用開水調勻,是驅除脾胃寒氣最簡便的方法。
此外,還可以用經穴療法來對付慢性腹瀉。人體的神闕穴是寒氣入侵人體的主要通道之一。驅除寒氣也可以從神闕穴下手。神闕穴也就是人體的肚臍眼。取獨頭蒜1個,生姜3片,搗爛后外敷于肚臍上,用膠布固定住,每晚更換,3~4日即可見效,簡單又快捷。
除了了解這些治療慢性腹瀉的方法外,還要從日常生活入手,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如多吃熱食,少喝冷飲,少吃反季節水果等,從根本上阻止寒氣侵入脾胃。
術芍連脂巧配伍,慢性腹瀉不留根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樣的一種病證。古人將大便溏薄者稱為“泄”,大便如水注者稱為“瀉”。因此,腹瀉在中醫學中又被稱為“泄瀉”。泄瀉日久不愈,歷時達三個月以上,反復發作,時重時輕,即被稱為慢性腹瀉。
專家認為,慢性腹瀉病位以脾為主,以脾為先,繼而涉及肝、腎二臟。慢性腹瀉必然會導致脾氣虛,在此基礎上還會造成脾陰虛與脾陽虛。脾氣虛則肝氣易郁,肝愈郁而脾愈虛,二者相互影響;此外,久瀉脾虛則腎火不足,火衰則脾氣更虛,最后甚至水谷腐熟運化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在治療上應重在辨證,同時兼顧三臟。
專家認為在慢性腹瀉的治療上,白術、白芍、黃連、補骨脂這四味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其中,白術具有健脾燥濕之功,補運相濟,補而不滯,可配加茯苓、甘草、炒山藥以增其效。白芍具有柔肝和營、緩急止痛之效,與赤芍同用可治痛久血瘀,與防風配伍適用腹鳴且痛者。白芍用量10~30克,對于凡是舌上少苔,便前腹痛的患者,宜重用。白術、白芍皆適合炒用。另外,補骨脂可以溫腎澀腸,與黃連相配,一來可清除腸腑潛在之熱,二來澀腸而不至斂邪,堅陰而不至過溫。補骨脂與黃連的比例為7∶1。對于久瀉而糞質甚稀的患者,可用益智仁與補骨脂相配,以增加溫脾之功。

◎黃連是治療慢性腹瀉的關鍵藥物之一。
一般來說,治療慢性腹瀉習慣用湯藥口服,但對于久瀉脾虛生濕的患者來說,專家主張用散劑口服。因為散劑利用小腸吸收從而發揮藥效,并可黏附腸壁,減少腸腔內滲液。
在臨床上,可用炒白術、炒蒼術、懷山藥、茯苓、炙甘草等藥研至極細末,過篩,然后加入兩倍的米粉及少量白糖即可。用量可根據病情而定,一般每次用藥粉20克,米粉40克,用淡水調勻,邊煮邊攪,煮熟呈糊狀后服用,既有治療功效,又有營養價值。
除此之外,還可用灌腸法來治療重癥慢性腹瀉,這種經直腸給藥的方法有利于直達病所,提高療效。

◎重癥慢性腹瀉還可以采用灌腸法來治療,這種方法療效更為顯著。
方法如下:
【組成】地榆30克,石菖蒲15~20克,白及10克。
【用法】上藥濃煎成150~200毫升,每晚大便后取右側臥,藥液保持在40℃,以每秒1滴的速度徐徐滴灌,灌腸后臀部墊高約20厘米。右側臥—平臥—右側臥,各5分鐘,然后保持平臥,盡量保留8個小時以上,每晚1次,連續5日,停2日再灌5日,持續1~2個月,效果非常好。同時加服湯劑(術芍連脂等藥),則效果更佳。
經期腹瀉,灸脾俞穴祛虛寒
很多女性會出現經期腹瀉的狀況完全是脾氣虛的緣故,這在年輕女孩子的身上比較常見,因為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女孩子都會節食減肥,常吃一些青菜水果之類的食物,而遠離肉類和主食,時間長了就會使脾虛寒。

◎要想經期不腹瀉,就要補脾氣,而補脾氣最好的辦法就是灸脾俞穴。
可見,要想經期不腹瀉就要補脾氣,而補脾氣最好的辦法就是灸脾俞穴。脾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每天堅持灸此穴就能緩解經期腹瀉的癥狀。灸此穴最好在上午7~9點進行。
另外還要注意每晚泡腳;多吃紅棗、桂圓;多喝紅糖水;謝絕冷飲,控制寒性食物攝入,吃應季的蔬菜瓜果等。

◎年輕女性會出現經期腹瀉的狀況,這一般是由于脾氣虛引起的,治療經期腹瀉的最好辦法就是灸脾俞穴。
陽痿
補腎壯陽,對陽痿“避而遠之”
陽痿是指成年男子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不能持續到性交完成,中醫也稱為“陽事不舉”。發生陽痿的因素比較復雜,大致分為精神因素和器質性因素,年齡和藥物也是可以引起陽痿的因素。
引發陽痿的主要因素

治陽痿,宜用食療方
陽痿屬功能性障礙者,可通過心理治療并配合適當的飲食。針對陽痿的飲食要遵循溫陽補腎、益精壯陽的原則。多吃益腎壯陽的食物,如狗肉、羊肉、鵪鶉、大棗等。此外海參、泥鰍、黃瓜、豆腐等食物都有利于防治男子性功能早衰。不宜吃油膩食物。
下面給有此癥狀的患者推薦幾款食譜:
1.甲魚燉雞
【材料】甲魚1只,母雞1只,料酒,蔥段、姜片、鹽、清水各適量。
【做法】甲魚活殺,去內臟,洗凈,切成小塊。母雞去毛及內臟,洗凈,切塊。甲魚塊、雞塊同置鍋中,加清水500克,加料酒、蔥段、姜片、鹽,隔水清燉約1小時至熟即可。
【功效】滋陰降火,適用于陽痿,屬陰虛火旺,伴五心煩熱、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耳鳴腰酸者。
2.蓮子桂圓飲
【材料】蓮子、桂圓各30克。
【做法】蓮子,桂圓分別洗凈,置鍋中,加清水,大火煮沸約3分鐘,改小火煨約30分鐘即可。
【功效】益腎寧神,適用于陽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