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大戰
王莽聽到起義軍立劉玄為皇帝,頓時感到坐立不安。后來又聽說起義軍打下了昆陽(今河南葉縣),更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立即派大將王尋、王邑率領43萬兵馬,從洛陽出發,直奔昆陽。
駐守在昆陽的起義軍只有八九千人。有些起義軍看見王莽的軍隊人馬眾多,擔心抵抗不住,主張放棄昆陽,退到原來的據點去。劉秀對大家說:“現在我們兵馬和糧草都很缺乏,在這種情況下,全靠大家同心協力,才能戰勝敵人;如果放棄昆陽,起義軍各部也會被敵軍各個擊破,那就什么都完了。”

昆陽之戰形勢示意圖
大家認為劉秀說得有道理,可是王莽軍兵力實在太強大,死守在昆陽終究不是辦法。于是派劉秀帶一支人馬突圍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調救兵。當天晚上,劉秀帶著12個勇士,騎著快馬,趁黑夜偷偷出了昆陽城。王莽軍沒有防備,劉秀等人就沖出了重圍。
莽軍不久將昆陽圍得水泄不通。大將嚴尤向王邑進言:“昆陽雖小,但易守難攻。敵人主力在宛城,我們不如繞過昆陽趕往宛城尋殲其主力,到那時昆陽敵人受震動,城可不戰而下。”但王邑拒絕說:“非也非也!我軍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喋血而進,前歌后舞,豈不快哉?”于是陳營百余座,挖地道,造云車,猛攻昆陽不已。王鳳、王常率全城軍民頑強抵擋,多次挫敗敵人的進攻,敵軍消耗很大。
嚴尤見昆陽久攻不下,再次向王邑進言:“圍城應該網開一面,使城中一部分守軍逃出至宛城,散布兵危消息,以使敵人情緒消沉,軍心動搖,其士氣低落下來后,城必可破!”但又為剛愎自用的王邑拒絕,他認為不久昆陽就會告破。
劉秀到了定陵,把定陵和郾城的人馬全部帶到昆陽去解圍。但是有些起義軍將領舍不得丟掉得到的財產,不愿去昆陽。后來,劉秀說服了眾人,帶著全部人馬趕赴昆陽。到了昆陽,劉秀見昆陽仍未失守,而莽軍隊形不整,顯得士氣低落,疲憊不堪,心下大喜。他立即投入戰斗,他親率1000輕騎為前鋒,沖到王邑軍陣前挑戰。王邑以其人少不足畏懼,就派了3000人迎戰。劉秀急忙揮軍疾沖猛殺,轉眼間莽軍百余人被砍死,剩下的敗退回去了。初戰告捷,城內城外的起義軍士氣都為之一振,斗志立時高漲了許多。
劉秀為了更進一步振奮士氣,同時動搖敵人軍心,便假造宛城已為起義軍攻克的戰報,用箭射入昆陽城中;又故意遺失戰報,讓莽軍拾去傳播。這一消息頓時一傳十,十傳百,城內軍民守城意志更加昂揚,而城外莽軍情緒則更加沮喪。勝利的天平已開始向起義軍這邊傾斜了。劉秀見效果已經達到,便精選勇士3000人迂回到敵軍側后偷渡昆水,而后猛攻王邑大本營。
此時,王邑仍沒把劉秀放在眼里,他擔心州郡兵主動出擊會失去控制,就令他們守營勿動;自己和王尋率萬人迎戰劉秀的3000義勇。然而王邑的輕敵應戰怎奈得住劉秀部署嚴密的進攻?萬余兵馬很快被沖得陣勢大亂,而州郡兵諸將卻因王邑有令不得擅自出兵,誰也不敢去救援。于是王邑所部大潰,王尋也被殺死。莽軍余部見主帥都潰退了,也紛紛逃命。劉秀乘勢掩殺,城中王鳳、王常見莽軍崩潰,即從城內殺出,與劉秀部內外夾攻王邑。王邑軍互相踐踏,死傷無數,狼狽向洛陽方向逃去。昆陽大戰消滅了王莽主力的消息傳到各地,百姓紛紛起來響應起義軍。
更始帝派大將申屠建、李松率領起義軍乘勝向長安進攻。王莽集團內部一片混亂。王莽的心腹劉歆、王涉和董忠等準備發動政變,顛覆王莽政權。事情敗露后,劉歆自殺,董忠被誅。大臣內叛,軍事外破,王莽開始陷入被動的局面。起義軍則趁機大舉進攻:王匡率兵直搗洛陽;李松、申屠健等進逼武關。各地也都紛紛響應,殺掉他們的牧守,自稱將軍,用漢年號,以待詔命。王莽仍在負隅頑抗,召集囚徒為兵,企圖阻擋起義軍。但囚徒兵很快背叛王莽,掘王莽的祖墳,燒王莽的祖廟。析縣人鄧曄、于匡也支持起義軍,迫使析縣宰和武關都尉投降,攻殺莽軍右隊大夫。王莽走投無路,便帶領群臣到南郊哭天,祈求蒼天保佑。但王莽越哭,起義軍越近,長安很快便被起義軍包圍得嚴嚴實實。九月,起義軍占據長安,長安人張魚、朱弟率眾起義響應,沖入宮廷,將宮室焚毀。王莽抱頭鼠竄,逃到未央宮中的漸臺,妄圖借臺周圍的池水將起義軍阻擋,但起義軍已經把宮室團團圍住,一時亂箭四射,不久就攻占了漸臺。王莽已毫無退路,被商人杜吳所殺。起義軍將王莽的頭傳到南陽,掛在南陽市示眾,“百姓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王莽新朝共歷經15年,在禮義、職官、貨幣、土地、稅貸等方面多次進行改制,導致了經濟混亂,社會矛盾激化,最后終于葬送在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中。
·漢樂府·
樂府是古時政府所設置的專門掌管音樂歌舞的機構,在漢初時就已經設立。漢武帝時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編制廟堂樂歌,歌詞主要由文人寫作,這些由詞臣們創作的作品,大多著意修飾,意在歌頌統治階級。同時,樂府機關也深入民間,廣泛地采集民歌并潤色加工,后世就稱之為樂府詩。這些樂府詩大部分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民間優秀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兵役的痛苦、官府的掠奪、貧民的亡命生活、婦女的悲慘命運,等等。其中有許多作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浪漫的色彩,感情真摯而深刻。這些詩篇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