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為性格打上最初的烙印
當我們降生在這個世界上時,就歸屬了一個家庭,而且家庭作為每一個人出生后接觸到的最初的教育場所,父母雙方的性格,父母的教育方式、觀念,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及所承擔的角色等都對人的性格的最終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廠。
1.父母性格的影響
父母個性的相映成趣對孩子個性的形成、發展和豐富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父母中有一位是黃膽質氣質,另一位是黑膽質或黏液質氣質,這樣兩種個性剛好形成互補,這樣的父母一唱一和,松弛有致,孩子就能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家庭的魅力、生活的樂趣、人生的幽默感。生活在這類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會形成樂觀、開朗的個性。相反,若是父母的氣質類型相同(多血質還好點),一發脾氣,兩人大動干戈,一溫柔起來,兩人情意綿綿,家庭環境也形成夏日型環境:一會兒狂風暴雨,一會兒晴空萬里。這樣的個性組合對孩子個性的形成往往具有消極影響。他們往往對父母的行為感到不知所措,再開朗、樂觀的孩子也會變成一副壞脾氣,沉默、抑郁、苦惱、少年老成。
此外,父母對孩子個性的影響還表現在父母本身的個性影響力上。一般說來,多血質和黃膽質氣質的父母比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兩種“外向型”的氣質,極大地影響了孩子的說話方式和行為方式,從而使他們很容易形成類似父母的個性。如果父母性格比較沉郁,孩子在沉寂的家庭環境找不到多少快樂就會把目光投向外界,從周圍的環境中尋找歡樂,從而豐富自己的個性內涵,使孩子在未來形成與父母相差甚遠的個性。
2.父母的教育方式、觀念及態度的影響
在孩子性格的形成過程中,與愛一起發揮重要作用的,那就是教育。教育是一個權威和服從的問題,即父母怎樣發揮權威和發揮什么樣的權威,以及孩子怎樣服從父母的權威。
父母親的權威,在各個家庭中的表現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父母對待孩子比較專制,硬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孩子如果不接受,那就非打即罵。與此相反,有的父母一切聽從孩子的,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想怎樣就怎樣,片面強調孩子應該有自己的自由。有的父母對待孩子態度多變,一會兒大耍威風,一會兒又百依百順。
研究發現:家長教育觀念的正確與否,決定家長對兒童采取何種教育態度與方式,而家長的教育態度與方式又直接影響著兒童的發展,特別是性格的形成與發展。有許多心理學家對父母的教育態度與方式對子女性格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其結果表明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態度與方式下成長的兒童,其性格特點有明顯的差異,現概括為下表:

3.在家庭中的地位及角色的影響
孩子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會影響其性格的形成與發展。如父母對子女不公平時,受偏愛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現,受冷落的一方則容易嫉妒、自卑。
艾森伯格研究認為,長子或獨生子比中間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優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視,其性格發展越傾向自信、獨立、優越感強。如果其地位發生變化,原有的性格特征往往會隨之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例如,在一個家庭中,由于從童年起姐姐就擔當保護和照顧妹妹的責任,那么,姐姐就會處事果斷、主動勇敢,而妹妹則較為順從、被動。再如,一個家庭將兒子當做女兒來對待和教育,那么,這個男孩往往會形成溫順、細膩、柔和的女性化性格。
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及角色又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到家庭氛圍中來。一般來說,在氣氛很好的家庭,即父母和子女相互信賴、相互愛護,相處得如同朋友一般的家庭中長大的青年,大多數人的性格表現出沉著穩定,善于適應和獨立性強的傾向。而在那些亂七八糟、紛爭頻頻的家庭中長大的青年,則大多數適應性很差,經常會捅出各種婁子來。

由以上三方面,我們不難看出家庭對于一個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多么重大的意義。所謂“成功的父母是孩子的明天”,這樣的例子在我國歷史上并不少見,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大師魯班的母親也是一位出色的木匠,魯班受其母親的影響,從小對斧頭、鋸子等感興趣。成了大建筑師后,母親仍是其重要的幫手。每次魯班用墨斗放線時,母親就拉著墨線的一端。有一次墨線突然卡在了木縫里,母親突然得到了啟示:如果有一個鉤固定在一端將墨線鉤住,不就可以騰出手來干別的活了嘛。母親將想法告訴了魯班,魯班很快做好了這種鉤,人們為紀念發明家的母親,就將這個鉤稱為“班母”。魯班在其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又相繼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這其中有其母親不小的功勞。
在人生的過程中,家庭是子女最早接觸的教育環境,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觸的教師,因此父母的性格對子女最具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