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時勢造英雄”
人生來就不是孤立的,人總是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環境中,這個環境就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尤以社會環境為主。自然環境對人的性格的形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地域、民族兩大方面,我們常常會對各地的人進行分析,不同地域的人有著不同的性格。而民族環境不同也會影響到個體性格的不同。而對人的性格起主要作用的社會大環境則更為復雜,想必大家都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其中就體現了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性格的影響。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軻。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他主要活動于戰國時期的梁惠王、齊宣王時代,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孟子本為貴族后裔,到他父親那一代,家境就已衰落了。在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得病死了,他是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的。孟母是一個有知識、有教養、很能干的女人,一心想把孟子培養成人。
開始,孟子家距墓地很近,他常和鄰居的孩子們一起到墓地里去看熱鬧,也許是看得太多了,他也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起給死人送葬一類的游戲來。孟母知道以后,覺得這種地方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于是,第二天孟母收拾好家里的東西就搬家了。
他們母子二人搬到一個鬧市附近住下來。這個市場人來車往,每天從早到晚叫賣聲、吵嚷聲不絕于耳,時間一長,孟子又學起那些小商小販的吆喝聲來了。孟母覺得這種環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長,便再次搬家。
這回,他們搬到一個學堂附近住下來,那些來學堂讀書的人個個斯文,講禮貌,見面時或作揖或鞠躬。日子長了,孟子就照著那些讀書人的樣子拿書來讀,和人見面時也仿照那些讀書人行禮作揖,變得非常懂事有禮貌。孟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頭,覺得這個地方對孟子的成長大有幫助,于是就一直住在這里。

后來,孟子一天天長大了,到了上學的年齡,孟母就用家中節約下來的錢給他交了學費,送他到學校讀書。起初,孟子還很用心讀書,可時間長了,就有些松懈了,有時孟子還偷偷逃學,后來被孟母知道了。有一天,天黑了,玩了一整天的孟子回到家里,一進門看到火爐沒有點著火。孟子感到情況有些不大對頭,他慌忙低著頭準備從母親背后繞過去回到自己的小屋里。他剛走到屋門口,就被母親厲聲叫住了。他見母親站起身來,滿臉怒氣,又走到廚房拿出一把菜刀朝織布機上的布刷地一下砍了下去,將那塊還沒有織好的布一下子砍成兩截。孟母用顫抖的手指著被砍斷的布對孟子說道:“你也太沒出息了!一個人如果沒有志氣,做什么事總是半途而廢,跟這沒織好的布有什么區別呢?假若你再逃學,不求上進,我就不要你了。”孟母說得很傷心,并掉下淚來。孟子是個孝子,他最怕母親傷心難過。他知道自己做錯了,急忙認錯并保證今后一定努力學習,不惹母親生氣。從此以后,孟子發奮苦讀,博覽群書,終于成為志向遠大的學者,名揚四方。
試想:倘若孟母不注重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影響,不曾三次搬家,可能孟子今天就不會被載于歷史書上了,他也許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沿街叫賣的小商小販,也就更不會有影響中國2000多年的思想精華。因此,環境對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注重環境的作用,使之能更加有利于造就和發展每一個人的良好性格。
生活中還有許多環境影響性格的例子:貧苦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比別的同齡孩子早成熟,這是由于“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某些才能卓越的孩子是由于他們自小就生活在一個有助于他們發展特殊才能的家庭環境中。如天才的音樂家莫扎特,他出生在奧地利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就是一位音樂教師。莫扎特從小就受到了來自家庭的良好的音樂熏陶,進而讓他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最終成為有名的音樂家。
生活中,我們可能還有這樣的經驗,那就是一個從小生活在優裕環境中的人,由于他從來不為一些日常小事發愁,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種大度豁達的性格,不會斤斤計較,什么事都放得開,且有一種包容的氣度。我國書法家啟功先生就具有這樣的性格。在書香門第中長大的孩子,舉手投足之間都會透出一種溫雅的氣質,農村來的孩子其性格中的樸實也是掩蓋不住的。有良好家教的孩子待人接物有禮有節,對待老人尊敬有加;相反,從小嬌生慣養的孩子則可能顯得驕橫跋扈,讓人難以接近。這些都是環境對人的性格產生作用的有力實證。
因此,創建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對我們形成、改造、完善自身的性格是必要的,一個好的環境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