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個人收入的調節與社會公平的實現
一、稅收的概念
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定標準,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種特定分配關系。
稅收這一概念的要點可以表述為五點:
(1)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稅收分配的依據是國家的政治權力。
(3)稅收是用法律建立起來的分配關系。
(4)稅收采取實物或貨幣兩種征收形式。
(5)稅收具備強制性、無償性和相對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征。
二、稅收的基本特性
(1)稅收的強制性。稅收的強制性是指稅收是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憑借政權力量,依據政治權力,通過頒布法律或政令來進行強制征收。負有納稅義務的社會集團和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國家強制性的稅收法令,在國家稅法規定的限度內,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稅收的無償性。稅收的無償性是指通過征稅,社會集團和社會成員的一部分收入轉歸國家所有,國家不向納稅人支付任何報酬或代價。無償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政府獲得稅收收入后無須向納稅人直接支付任何報酬;另一方面是指政府征得的稅收收入不再直接返還給納稅人。

(3)稅收的固定性。稅收的固定性是指稅收是按照國家法令規定的標準征收的,即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計價辦法和期限等,都是稅收法令預先規定了的,有一個比較穩定的試用期間,是一種固定的連續收入。對于稅收預先規定的標準,征稅和納稅雙方都必須共同遵守,非經國家法令修訂或調整,征納雙方都不得違背或改變這個固定的比例或數額以及其他制度規定。
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統一的整體。其中,強制性是實現稅收無償征收的強有力保證,無償性是稅收本質的體現,固定性是強制性和無償性的必然要求。
三、稅率與邊際稅率
稅率是指稅額與課稅對象之間的數量關系或比例關系,是指課稅的尺度。邊際稅率是指征稅對象數額的增量中稅額所占的比率。
以超額累進的個人所得為例,假設免征額為800元,則800元以下的這部分所得額的邊際稅率為0,所得額為1000元時,增量為200元,稅額為10元,則邊際稅率為10元÷200元=5%。當所得額為1800元時,增量1800-500-800=500元,稅率10%,稅額50元,邊際稅率10%。可見,個人所得稅超額累進稅率表中的每一級稅率實際上就是相應級距所得額的邊際稅率。而則是平均稅率。平均稅率是指應納稅額和全部應稅所得額的比例。
邊際稅率的高低會對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邊際稅率越高,納稅人增加的可支配的收入就越少,雖然稅收收入的作用增強,但卻會產生某種程度的替代效應,如當工作的邊際收入減少時,人們就會以閑暇去替代部分工作時間,從而妨礙人們努力工作。因此,累進稅率中的邊際稅率要適度。
四、幾種基本的稅收
(1)流轉稅。流轉稅是以商品生產流轉額和非生產流轉額為課稅對象征收的一類稅。流轉稅是我國稅制結構中的主體稅類,目前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等稅種。
(2)所得稅。所得稅亦稱收益稅,是指以各種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所得稅也是我國稅制結構中的主體稅類,目前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稅種。目前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統一為25%。(《企業所得稅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和1993年12月13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同時廢止。)另外,國家給予了兩檔優惠稅率:一是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二是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
(3)財產稅。財產稅是指以納稅人所擁有或支配的財產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包括遺產稅、房產稅、契稅、車輛購置稅和車船使用稅等。
(4)行為稅。行為稅是指以納稅人的某些特定行為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我國現行稅制中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印花稅、筵席稅都屬于行為稅。
(5)資源稅。資源稅是指對在我國境內從事資源開發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類稅。我國現行稅制中資源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都屬于資源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