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年減稅與“拉弗曲線”理論
一、拉弗曲線
“拉弗曲線”是由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活躍于經濟學界的“供給學派”提出的一個關于稅收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是阿瑟·拉弗,這一理論是就以其名字命名的。
一般情況下,稅率越高,政府的稅收就越多,但稅率的提高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投資減少,收入減少,即稅基減小,反而導致政府的稅收減少,描繪這種稅收與稅率關系的曲線叫作拉弗曲線。“拉弗曲線”理論在美國里根政府時期特別流行,“供給學派”也由此在經濟學界名噪一時。
盧周來先生在《游戲著經濟學》一書中這樣闡述:稅率越高,不一定意味著稅收會越多;相反,還將使可能征取的稅收數量下降。他認為,在一定范圍內對征稅對象多賺到的收入提高稅率,國家的確可以多征到稅;但稅率提高一旦突破某個限度后,人們工作的積極性下降,加之主動納稅的熱情不高,相反,偷稅漏稅動機增強,由此導致積極性下降,國家能征到的稅反而下降;如果國家將稅率提高到更高的程度,企業將因為利潤下降而出現投資積極性下降,甚至可能因為不堪重負而倒閉,稅基進一步下降,從而國家可能征到的稅也進一步下降。
二、荒年減稅
《論語》里面記載了哀公與有若的一段有趣的對話。
哀公:“今年荒年收成不大好,國庫又不足,該怎么辦呢?”
有若:“能否將老百姓的賦稅從百分之二十減到百分之十呢?”
哀公:“收百分之二十的稅國庫里的錢都不夠,如果減到百分之十,豈不是更糟嗎?”
有若:“如果百姓手中沒有錢,國庫里又怎么能有錢呢?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夠的錢,你又何必為國庫里沒有錢發愁呢?”
這則對話無非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張對百姓實施仁政,實現輕徭薄役,堅持藏富于民。其實若從公共經濟學看,這則對話隱含著一個十分重要的關于稅收的理論—“拉弗曲線”。《論語》中勸哀公減稅的有若,他的想法是:荒年農民收入本來就不好,如果國家想通過提高稅率的辦法充實國庫,無異于殺雞取卵,最后的結果只會使農民更加貧困,而且農民想著一年到頭干得那么辛苦,卻都在給國家干,誰還愿意干活呢?這樣下去,會使國庫將因無稅可征更加空虛。如果此時減稅,表面上看,國家能征到的稅少了,但農民卻因此而休養生息了。一旦農民重新緩過氣,整個國家重新富裕起來,稅基擴大了,即使稅率低一點,國家照樣能征到更多的稅,還會發愁國庫里沒有錢嗎?
由此看來,有若的想法其實與“拉弗曲線”理論不謀而合。而不同的是,有若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國就提出了這樣的想法,而拉弗是在晚于有若近兩千年后的美國才提出這樣的理論。因此,中國古人體現出的經濟學智慧的確值得驕傲。
三、里根減稅
1980年1月,里根剛競選上總統,其競選班子特別安排了一些經濟學家來為里根“上上課”,讓他學習一些治理國家必備的經濟學知識。第一位給他上課的就是拉弗。拉弗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地向里根推銷了一通他的關于稅收的“拉弗曲線”理論。當拉弗說到“稅率高于某一值,人們就不愿意工作”時,里根興奮地站起來說:“對!就是這樣。‘二戰’期間,我正在大錢幣公司當電影演員,當時的戰時收入附加稅曾高達90%。我們只要拍四部電影就達到了這一稅率范圍。如果我們再拍第五部,那么第五部電影賺來的錢將有90%給國家交稅了,我們幾乎賺不到錢。于是,拍完了四部電影后我們就不工作了,到國外旅游去。”
因為里根本人的經歷與“供給學派”提供給他的理論如此契合,所以,他就大力推行減稅政策。里根執政期間先后實行了以下措施:降低所得稅率;簡化稅制;注意保護稅收中性原則,減少對私人經濟的干擾。從1983年開始,美國經濟戲劇性地開始強勁復蘇,顯示了減稅計劃對刺激社會產出增加有短時而迅捷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