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虎頭豹尾”現象
“余風!背誦一下上節課我們學過的課文《春》。”
余風慢慢騰騰地從座位上站起來。唉!講完了一課就要背誦,煩死了!背誦對他來說真是天大的難事。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水漲起來了……”
才流利地背了幾句,余風的舌頭就開始打結了,他緊鎖著眉頭,撓著后腦勺使勁回想著。唉!怎么又忘了?昨天還會背的!每次都是這樣,開頭之后就忘記了!
老師皺著眉頭看著他。
“老師!我會最后幾段!”突然,余風興奮起來,接著,他的嘴就像上了膛的機關槍一樣,“嘟嘟嘟”地噴出“珍珠”一串串。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老師!完了!”最后,他大聲報告說。
看著他滑稽的樣子,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對于這樣的情形你是否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為什么余風不記得課文中間的部分,只記得開頭和結尾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習材料的位置和順序對記憶效果有重要的影響。

1961年,加拿大心理學家默多克給被試呈現了一系列無關聯的詞,如:鉛筆、氧氣、公園、螞蟻、明星、火機、鼠標、剪刀……研究者先讓被試按一定順序學習這一系列的單詞,然后讓他們自由回憶。也就是說,不必按照他們學習的順序回憶出來,想到哪個單詞就說出哪個單詞。結果發現,最先學習的和最后學習的單詞的回憶成績較好,而中間部分的單詞回憶成績較差。根據試驗的結果,繪出的曲線圖。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系列位置效應。開始部分較好的記憶成績稱為首因效應,結尾部分較優的記憶成績稱為近因效應。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結尾部分的回憶成績比開始部分的成績要好。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這是我們剛剛記憶的部分,還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與開始部分的記憶效果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畢竟開始部分記得最早,卻還沒有遺忘。顯然,結尾部分的記憶機制與開始部分的記憶機制不同。為了考察這一點,研究者改進了上面的實驗,讓被試在看完單詞系列后馬上做30秒的心算,然后再自由回憶,結果發現近因效應已經消失。
為什么做一個心算作業,結尾部分的內容就記不住了呢?其實如果我們將記單詞與心算看作是同一個任務,那么心算作業就是結尾部分,而原來單詞的結尾部分就變成中間部分了。不過讀者可能還是有疑問,為什么單詞的結尾部分在30秒內就被遺忘,而開始部分卻還一直記得?這種現象說明記憶內部是有差別的。從這個實驗我們不難看出記憶能力是有限的,我們需要時間來記住更多的內容。


我們如何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應用這個規律呢?至少有兩點是我們可以從中獲益的。第一,學習的時候,應該不斷變換學習的開始位置。比如在背誦一篇課文時,不要每次都是從起始讀到末尾,有時也應該從文章的中間部分開始讀起,這樣才不至于只記得開始部分和結尾部分,卻忘了中間部分。第二,學習的過程中留下一點時間間隔可以加強記憶的效果,特別是完成了某一部分學習內容后更應該留個5~10分鐘的時間來休息。這樣可以鞏固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同時也不至于太疲勞而影響下面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