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穴位按摩常見四大手法

按法 這是最常用的按摩手法,動作簡單易學。

figure_0027_0012

摩法 這是按摩手法中最輕柔的一種,力道僅僅限于皮膚及皮下。

figure_0027_0013

推法

figure_0027_0014

捏拿法 以大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端,像是要抓起東西的樣子,稍用力提起肌肉,這是拿法;而捏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把皮膚和肌肉捏起來。

figure_0027_0015

什么叫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若干類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經穴。由于它們的主治功能不同,因此各有特定的名稱和含義。共有以下幾類。

1.五輸穴

五輸穴即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穴,簡稱“五輸”,其分布次序是根據標本根結的理論,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古代醫家把經氣在經脈中運行的情況,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說明經氣的出入和經過部位的深淺及其不同作用。如經氣所出,像水的源頭,稱為“井”;經氣所溜,像剛出的泉頄水微流,稱為“滎”;經氣所注,像水流由淺入深,稱為“輸”;經氣所行,像水在通暢的河中流過,稱為“經”;最后經氣充盛,由此深入,進而匯合于臟腑,恰像百川匯合入海,稱為“合”。

《難經·六十八難》:“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概括了五輸穴的主治范圍。十二經各有一個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際處,故井穴具有交通陰陽氣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開竅醒神、消炎鎮痛之效;各經滎穴均可退熱;腧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體沉重由水濕所致者;經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嘔吐、泄瀉、頭暈、頭脹,可將上逆之氣向下引。

井穴還用于診斷:井穴是各經的“根”穴,日本針灸家用燃著的線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對熱的敏感程度,以確定各經的虛實,此法叫知熱感度測定法。

古人根據臟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屬五行,即肝、膽屬木,心、小腸屬火,脾、胃屬土,肺、大腸屬金,腎、膀胱屬水。又將五輸穴也分屬五行。《難經·六十四難》指出:“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水,陰合水,陽合土。”據此,又根據五行的相生規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現,制定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方法,即補母瀉子法。具體應用又有本經補母瀉子法,子午流注納子法和異經補母瀉子法。

六陰經的五輸穴

figure_0028_0016

六陽經的五輸穴

figure_0029_0017

2.原穴、絡穴

“原”即本源,元氣之意。原穴是臟腑元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經脈在四肢各有一個原穴,又名“十二原”。在六陽經,原穴單獨存在,排列在腧穴之后,六陰經則以輸為原。“絡”即聯絡之意,絡脈從經脈分出的部位各有一個腧穴叫絡穴。絡穴具有聯絡表里兩經的作用。十二經的絡穴皆位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加之任脈絡穴鳩尾位于腹,督脈絡穴長強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于胸脅,共十五穴,故稱為“十五絡穴”。

原穴的作用

用于診斷:《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源,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目前,應用經絡測定儀,測量各經原穴的導電情況,分析各經的虛實,以協助診斷臟腑疾病。其讀數與井穴知熱感度的讀數相反,數字大表示臟腑實證。

用于治療:《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也,當取之十二原”。原穴可調整臟腑經絡的功能,既可補虛,又可瀉實,原穴對臟腑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可單用,亦可與相表里的絡穴配用,叫原絡配穴法。因此法是以病經的原穴為主,表里經的絡穴為客,所以又叫主客原絡配穴。

絡穴的作用

用于診斷:《靈樞·經脈》:“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當經脈有病時,有時會在絡穴所在的絡脈上出現酸痛、麻木、硬結及顏色改變,可幫助診斷疾病。

figure_0029_0018
◎絡穴主治脈病,如手少陰經別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可取通里穴治療。

用于治療:一是絡穴主治絡脈病,如手少陰經別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可取通里穴治療。(詳見絡脈病候)。二是一絡通二經,即絡穴不僅治本經病,也能治其相表里經的病癥,如手太陰絡穴列缺,既能治肺經之咳嗽、氣喘,又可治大腸經的牙痛、頭項強痛等癥。三是絡穴治療慢性病,特別是臟腑的慢性疾病,古人有“初病在經,久病在絡”之說,即指久病不愈時,其病理產物氣血痰濕等常由經入絡,故凡一切內傷疾病或臟腑久病均可取絡穴治療。對于絡脈之實證,用淺刺放血的方法治療。

原穴與絡穴

figure_0030_0019

3.背腧穴、募穴

背腧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們均分布于軀干部,與臟腑有密切關系。

背腧穴的作用

用于診斷:《靈樞·背腧》:“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難經·六十七難》:“陰病行陽,俞在陽。”指出五臟有病常在背腧穴上出現反應,按壓背腧穴可以協助診斷。

背腧穴與募穴

figure_0030_0020

用于治療:治五臟病。《素問·長刺節論》:“迫臟刺背,背腧也。”是說明背腧穴對于五臟病針刺具有直接作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病治陽”也說明五臟有病可以取相應的背腧穴進行治療。背腧穴不但可治與臟腑有關的疾病,還可治療與本臟腑有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病。如肝俞既能治肝病,又治目疾(肝開竅于目)、筋脈攣急(肝主筋,肝藏血);腎俞治腎病,又可治與腎有關的耳聾耳鳴(腎開竅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陽痿(腎藏精、主生殖)及骨髓病(腎主骨生髓)。背腧穴可單用,亦可配募穴,叫腧募配穴法。

募穴的作用

用于診斷:《難經·六十七難》:“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提出六腑有病(陽病)常在胸腹部的募穴上出現異常,指壓募穴,可協助診斷,亦可與背腧穴互參診病,即所謂“審募而察腧,察腧而診募”。

用于治療:募穴可治本臟腑病及陽經經絡病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陽病治陰”即指六腑病及陽經經絡病可取募穴治療,如胃脘痛取中脘;腹痛、腹瀉取天樞;膀胱經之坐骨神經痛取中極等。

4.八會穴

“會”即聚會之意,八會穴即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聚會的八個腧穴,故稱八會穴,分布于軀干部和四肢部。

用于治療:八會穴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系,可治療與八者相關的疾病,尤其是八者的慢性虛弱性疾病。如臟會章門主治五臟疾患,尤以肝脾多用;腑會中脘主治六腑病,尤以胃及大腸效優;筋會陽陵泉主治筋病,半身不遂、肩臂疼痛、拘攣癱瘓、痿痹多用;髓會懸鐘主治下肢癱瘓、痿軟無力、貧血、疼痛等;骨會大杼主治骨病,以周身骨節疼痛,尤其是頸肩背及四肢骨痛效佳;血會膈俞主治血病,吐血、衄血、咯血、便血、痔血、尿血、崩漏、貧血以及外傷出血、瘀血等;氣會膻中主治氣機不利的各種疾患,如胸悶、氣短、噎膈、哮喘、郁證、嘔逆噯氣等;脈會太淵主治脈管病,如脈管炎、無脈癥、動脈硬化等。

figure_0031_0021
◎臟會章門主治五臟疾患,尤以肝脾多用。

5.郄穴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經經氣深集的部位。十二經脈、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各有一個郄穴,共十六個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用于診斷:臟腑有病可按壓郄穴,以協助診斷。

用于治療:因郄穴為氣血深藏之處,一般情況下,邪不可干,如果郄穴出現異常,說明病邪已深,表現必然急、重,故郄穴可用于本經循行和所屬臟腑的急癥、痛癥、炎癥以及久治不愈的疾病。陰經郄穴有止血作用,如孔最止咯血,中都止崩漏,陰郄止吐血、衄血等。陽經郄穴偏于止痛,如急性腰痛取養老,急性胃脘痛取梁丘等。郄穴可以單用,亦可與會穴合用,叫郄會取穴法,如梁丘配中脘治療急性胃病,孔最配膻中治氣逆吐血等。

6.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陽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六個腧穴,故稱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關節附近。

下合穴是治療六腑病的重要穴位。《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合治內府。”如足三里治胃脘痛;下巨虛治泄瀉;上巨虛治腸癰;陽陵泉治蛔厥;委陽、委中治三焦氣化失常引起的癃閉、遺尿等。

陰經與陽經郄穴

figure_0032_0022

7.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之氣相交會的八個腧穴,故稱“八脈交會穴”。它們分布于腕踝關節上下。

交會穴是指兩經以上的經脈相交會合處的腧穴,多分布于軀干部。

八脈交會穴應用很廣,李梴在《醫學入門》中說:“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周身三百六十穴,統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于八穴。”由于奇經與正經的經氣以此八穴相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因公孫為脾經穴,故公孫既能治脾經病,又能治沖脈病;內關通陰維脈,又為手厥陰心包經穴,故內關既可治心包經病,又可治陰維病。余穴類推。八脈交會穴臨床上常采用上下相應配穴法,且針時常交叉針穴。公孫、內關治胃心胸疾病及瘧疾;后溪、申脈治內眼角、耳、項、肩胛部及惡寒發熱癥;外關、足臨泣治外眼角、耳、頰、肩及寒熱往來病癥;列缺、照海治咽喉、胸膈、肺及陰虛內熱等病癥。

八脈交會穴

figure_0033_0023

全身交會穴很多,交會穴不但治本經病,還能治所交會經脈的病癥。如中極、關元是任脈穴位,又與足三陰經交會,因此,這二穴既可治任脈病,又可治足三陰經疾病;大椎是督脈經穴,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因此,它既可治督脈病,又治諸陽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三陰交是脾經穴,又與肝、腎二經交會,因此,三陰交既可治脾經病,又治肝腎經疾病。

figure_0033_0024
◎中極、關元是任脈穴位,又與足三陰經交會,因此,這二穴既可治任脈病,又可治足三陰經疾病。

各經主要交會穴:

(1)肺經

中府:手、足太陰之會。

(2)大腸經

肩髃:手陽明、陽蹺之會。

迎香:手、足陽明之會。

(3)胃經

承泣:足陽明、陽蹺、任脈之會。

地倉:陽蹺、手足陽明之會。

下關:足少陽、陽明之會。

頭維:足少陽、陽明、陽維之會。

(4)脾經

三陰交:足太陰、少陰、厥陰之會。

大橫:足太陰、陰維之會。

腹哀:足太陰、陰維之會。

(5)小腸經

顴髎:手太陽、少陽之會。

聽宮: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6)膀胱經

睛明:手足太陽、陰陽蹺、足陽明之會。

大杼:手、足太陽之會。

風門:督脈、足太陽之會。

(7)腎經

足少陰、沖脈之會: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腹通谷、幽門。

(8)心包經

天池:手厥陰、足少陽之會。

(9)三焦經

翳風:手、足少陽之會。

角孫: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

(10)膽經

瞳子髎: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陽白:足少陽、陽維之會。

頭臨泣: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風池:足少陽、陽維之會。

肩井: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日月:足太陰、少陽之會。

帶脈:足少陽、帶脈之會。

環跳:足少陽、太陽之會。

(11)肝經

章門:足厥陰、少陽之會。

期門: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

(12)任脈

承漿:足陽明、任脈之會。

廉泉:陰維、任脈之會。

天突:陰維、任脈之會。

figure_0034_0025
◎上脘為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

上脘: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

中脘: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下脘:足太陰、任脈之會。

陰交:任脈、沖脈之會。

關元:足三陰、任脈之會。

中極:足三陰、任脈之會。

會陰:任、督、沖三脈之會。

(13)督脈

神庭: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水溝: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百會:督脈、足太陽之會。

腦戶:督脈、足太陽之會。

風府:督脈、陽維之會。

啞門:督脈、陽維之會。

大椎:督脈、手足三陽之會。

陶道:督脈、足太陽之會。

人體的刺灸禁穴

凡不可針刺的腧穴,稱禁刺穴;凡不可灸治的腧穴,稱禁灸穴。兩者統稱為刺灸禁穴。刺灸禁穴是針灸臨床避免事故差錯的根據,其意義是深遠的。但是,時至今日,人體解剖學已對人體各部詳加洞察,前人所述的刺灸禁穴,通過實踐,并非皆然,故不可拘泥于古人。

1.禁刺穴

凡腧穴近于臟腑,或在大的血脈之上或附近,或居于特殊位置,皆屬古人認為不可刺者,而定為禁刺腧穴。如腦戶、囟會、神庭、玉枕、絡卻、承靈、顱息、角孫、承泣、神道、靈臺、膻中、水分、神闕、會陰、橫骨、氣沖、箕門、承筋、手五里、三陽絡、青靈、乳中、人迎、缺盆、肩井、沖陽、云門、極泉、天池等。

禁刺穴的實質,基本屬于行刺的深淺問題。“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過之”即是指刺之過深。可見古人亦認識到禁刺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故舉凡禁刺穴,除居特殊部位的神闕、乳中不宜針外,其他腧穴皆可進針,但務取毛刺、浮刺、沿皮刺等淺刺法,切勿超過生理限度。

figure_0035_0026
◎腦戶穴不宜用灸法施治。

2.禁灸穴

凡接近五官、前后二陰及大動脈的腧穴,均不宜用灸法施治。如腦戶、風府、啞門、五處、承光、脊中、心俞、白環俞、絲竹空、承泣、素髎、人迎、乳中、淵腋、鳩尾、經渠、天府、陰市、伏兔、地五會、膝陽關、迎香、巨髎、禾髎、地倉、少府、足通谷、天柱、頭臨泣、頭維、攢竹、睛明、顴髎、下關、天牖、周榮、腹哀、肩貞、陽池、中沖、少商、魚際、隱白、漏谷、陰陵泉、條口、犢鼻、髀關、申脈、委中、承扶等。

這些都是古人的經驗之談。近代針灸臨床認為,除了睛明、素髎、人迎、委中等不宜灸外,余穴均可適當采用灸治法。

figure_0035_0027
◎風府穴不宜用灸法施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拉萨市| 曲麻莱县| 福清市| 兴义市| 谷城县| 西吉县| 五家渠市| 甘南县| 鸡泽县| 香格里拉县| 长岛县| 方正县| 阿拉善右旗| 石城县| 梧州市| 平泉县| 德化县| 阜南县| 渭源县| 长宁县| 曲周县| 永寿县| 虹口区| 施甸县| 乐东| 宕昌县| 康保县| 昂仁县| 九龙坡区| 抚远县| 日照市| 龙海市| 贡嘎县| 恩施市| 庆安县| 曲松县| 台北县| 阿荣旗| 城步|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