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體經絡穴位養生全書
- 楊克新
- 1648字
- 2020-07-09 10:53:39
陰、陽蹺脈總述
陽蹺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當踝后繞跟,以仆參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跗陽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后髀,上會手太陽、陽維于臑俞,上行肩外廉,會手陽明于巨骨,會手陽明、少陽于肩髃,上人迎,挾口吻,會手足陽明、任脈于地倉,同足陽明上而行巨髎,復會任脈于承泣,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五脈會于睛明穴,從睛明上行入發際,下耳后,入風池而終。(按:陽蹺交會穴《甲乙》無風池、風府,據《難經》補。)
陽蹺脈,奇經八脈之一,是足太陽和足少陰經的分支,起于跟中,行于下肢的陽側,向上交會于眼部,聯系的臟腑器官主要有咽喉、眼目和腦。
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支脈,起于然谷之后的照海穴,上行于內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內側,進入前陰部,然后沿著腹部上入胸內,入于缺盆,向上出人迎的前面,到達鼻旁,連屬于目眥,與足太陽經、陽蹺脈會合而上行。
陰蹺脈交會腧穴:照海、交信(足少陰經)、睛明(足太陽經)。左右共六穴。
陽蹺脈交會腧穴:申脈、仆參、跗陽(足太陽經)、居髎(足少陽經)、臑俞(手太陽經)、肩髃、巨骨(手陽明經)、天髎(手少陽經)、地倉、巨髎、承泣(足陽明經)、睛明(足太陽經)。左右共計二十四穴。
足太陰經脈通過項部入于腦內的,正屬于眼睛根部名叫目系……在后頂正中兩間入腦,分為陰蹺、陽蹺二脈,陰、陽相互交會,交會于目內眥。陽蹺脈起于足根部,沿著足外踝向大腿外側上行,進入項部的風池穴。
陰脈起于足后腿中,沿著足內踝向大腿內側上行,到達咽喉部,交會貫通于沖脈。
蹺脈的“蹺”字有“足跟”和“矯健”的含意。因蹺脈從下肢內、外側上行頭面,具有交通一身陰陽之氣,調節肢體運動的功用,故能使下肢靈活矯健。又由于陰陽蹺脈交會于目內眥,入屬于腦,故《靈樞·寒熱病》有“陽氣盛則蹺目,陰氣盛則瞑目”的論述。《靈樞·脈度》還說:“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意指男子多動,以陽蹺為主;女子多靜,以陰蹺為主。衛氣的運行主要是通過陰陽蹺脈而散布全身。衛氣行于陽則陽蹺盛,主目張不欲睡;衛氣于陰則陰蹺盛,主目閉而欲睡。說明蹺脈的功能關系到人的活動與睡眠。
《難經·二十九難》:“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就是說陰蹺脈氣失調,會出現肢體外側的肌肉弛緩而內側拘急;陽蹺脈氣失調,會出現肢體內側肌肉弛緩而外側拘急的病癥。這說明蹺脈與下肢運動功能有密切關系。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申脈通于陽蹺,其主治癥有腰背強直,癲癇,骨節疼痛,遍身腫,滿頭出汗等;照海通于陰蹺,其主治癥有咽喉氣塞,小便淋瀝,膀胱氣痛,腸鳴,腸風下血,黃疸,吐瀉,反胃,大便艱難,難產昏迷,腹中積塊,胸膈噯氣,梅核氣等。
陽蹺脈起于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行腓骨后緣,沿股部外側和肋后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與足少陽經合于風池,聯系眼腦、咽喉與眼。所以,如果感到眼睛痛或者入眠困難,患者可以輕揉陽蹺脈,加以調適。
陰蹺脈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的內踝上,直上沿大腿內側,經陰部,上行沿胸部內側,進入鎖骨上窩,進顴部到目內眥,與足太陰經和陽蹺脈相會合。陰蹺脈聯系咽喉、眼目、腦。如果出現好睡、多眠、易困,則可以輕揉陰蹺脈。
循行部位:蹺脈左右成對。陰蹺脈、陽蹺脈均起于足踝下。
陰蹺脈從內踝下照海穴分出,沿內踝后直上下肢內側,經前陰,沿腹、胸進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經鼻旁,到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陽蹺脈會合。
陽蹺脈從外踝下申脈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經腹部,沿胸部后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蹺脈會合,再上行進入發際,向下到達耳后,與足少陽膽經會于項后。
蹺脈的主要功能是:
(1)主肢體的運動:蹺脈從下肢內、外側分別上行至頭面,能“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具有交通一身陰陽之氣和調節肢體肌肉運動的功能,可使下肢運動靈活矯健。
(2)司眼瞼之開合:由于陰陽蹺脈交會于目內眥,入屬于腦,故認為蹺脈有濡養眼目和司眼瞼開合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