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詳解古文觀止:全冊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思履主編
- 1597字
- 2019-12-12 18:40:21
卜居
【題解】
本文寫的是屈原遭讒臣陷害被貶后,與太卜鄭詹尹的一段對話。屈原在談話中連續發出八個詰問傾訴了內心的煩悶和痛苦,抒發了胸中的憤慨和不平。
【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1】,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拂龜【2】,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3】,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4】,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5】,喔咿嚅唲【6】,以事婦人乎【7】?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8】,以絜楹乎【9】?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氾氾若水中之鳧乎,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10】,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誠不能知此事。”
【注釋】
【1】太卜:卜官之長。【2】:占卜用的蓍(shī)草。龜:占卜用的龜殼。【3】悃悃(kǔn)款款:誠懇真摯的樣子。【4】誅:鏟除。【5】哫(zú)訾(zǐ):阿諛奉承的樣子。栗(lì)斯:小心奉承、獻媚的樣子。【6】喔(wō)咿(yī)嚅(rú)唲(ér):強顏歡笑的樣子。【7】婦人:指鄭袖,楚懷王的寵妃。【8】脂:脂膏。韋:熟牛皮。【9】絜(xié):用繩度量圍長。楹(yínɡ):柱子。【10】黃鐘:樂器名。
【譯文】
屈原遭放逐后,三年沒有再見到楚懷王。他竭盡才智來報效國家,忠貞不貳,卻受到讒佞之人的壓制;他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去見太卜鄭詹尹,對他說:“我心中有些疑惑的事情,想請先生為我決斷。”詹尹連忙擺正蓍草,拂凈龜殼,問道:“不知您有何見教?”

屈原說:“我是應該寧肯誠懇真摯,純樸而且忠實呢?還是應該迎來送往,忙于世俗的應酬,力求不陷于窮困呢?是應該寧肯除掉雜草,盡力耕作呢?還是應該終日奔走于顯貴之間,以成就威望名聲呢?是應該寧肯直言不諱,因而招致危險呢?還是應該流于世俗,屈從于富貴而茍且偷生呢?是應該寧肯超脫塵俗,潔身自好,保持自己的本性呢?還是阿諛奉承,強顏歡笑,去逢迎那個婦人呢?是應該寧肯廉潔正直,以此來使自己的身心潔凈呢?還是應該虛偽圓滑,像脂膏和熟牛皮那樣沒有骨氣地圍著別人轉呢?是應該寧肯昂首獨行,像日行千里的駿馬呢?還是應該浮游不定,如同水中的野鴨,隨波上下以求茍且保全自己呢?是應該寧肯與千里馬并駕齊驅呢?還是應該隨著劣馬的蹄跡亦步亦趨呢?是應該同天鵝比翼高飛呢?還是應該和雞鴨一起爭奪食物呢?這些,哪個吉利,哪個兇險?我到底應該何去何從?世道混濁不清,把蟬翼說成是重的,把千鈞說成是輕的;黃鐘被毀棄,陶鍋反倒發出雷鳴般的響聲;讒佞之人發達顯揚,賢者卻默默無聞。唉,還有什么可說的呢,有誰知道我廉正忠貞!”
詹尹于是放下蓍草,辭謝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事物總會有所不足,智者也有迷惑不解的時候;占卜有預料不到的地方,神明也有不能洞察的地方。堅持您的本心,行使您的本愿吧。靈龜和蓍草實在是不能知道這些事情。”
【寫作方法】
文中有八個以“寧”、“將”這兩個疑問詞連綴而成的問句,口吻雖然是疑惑兼矛盾的,但實際上表現的卻是屈原忠貞不屈的品質。這樣寫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通過層層設問,增強文章氣勢和文字的表現力。如此一來,作者的悲憤難平之氣便從文字里揮發出來。以疑問的口氣寫堅定之語,就好像是在鋒刃上覆蓋了一層紙,看似失去了鋒芒,其實是隱藏著銳不可當的氣勢。此文雖然設為質疑之辭,但是其堅定不移的志向卻溢于言外。行文首尾回環,語意低昂,隱隱自見,正如空中云舒云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