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詳解古文觀止:全冊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思履主編
- 4124字
- 2019-12-12 18:40:20
樂毅報燕王書
【題解】
樂毅本來是魏國的大臣,他出使燕國的時候,燕昭王對他禮遇有加。樂毅深受感動,就留下來事燕。樂毅在燕國受到重用,曾率諸侯聯軍大破齊國,攻陷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一度強盛的齊國幾近亡國,樂毅的威名也因此達于極致。后來,燕昭王病死,其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燕惠王當政后,排擠樂毅,樂毅被迫流亡趙國。惠王怕樂毅幫助趙國對付燕國,就寫信勸他回來。樂毅深知回去后前途難卜,于是回信拒絕了惠王。
【原文】
昌國君樂毅【1】,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余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2】。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詐騎劫【3】,卒敗燕軍,復收七十城以復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4】,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5】,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措,有高世之心,故假節于魏王【6】,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7】,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8】。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余教而驟勝之遺事也。閑于甲兵【9】,習于戰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趙若許約,楚、趙、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于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于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10】,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乎歷室【11】,齊器設于寧臺。薊丘之植【12】,植于汶篁【13】。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于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14】,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后嗣之余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15】,施及萌隸【16】,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17】,故吳王遠跡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18】。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19】,墮先王之名者【20】,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注釋】
【1】樂(yuè)毅:戰國時燕國將領。【2】騎劫:燕國將領。【3】田單:齊國人,他用反間計使樂毅奔趙,又用火牛陣擊敗騎劫,因功被齊襄王任命為相國。【4】斧質:二者都是古時斬人用的刑具。【5】侍御者:左右侍奉的人。【6】假節:憑借符節,指樂毅憑著魏王的符節出使到燕國一事。【7】擢(zhuó):提拔。【8】亞卿:官名。【9】閑:通“嫻”,熟練。【10】齊王:指齊湣王。【11】故鼎:指齊軍殺燕王噲時掠奪去的燕鼎。【12】薊丘:燕國都城,在今北京西南。【13】汶(wèn)篁(huánɡ):齊國汶水邊的竹田。【14】蚤:通“早”。【15】庶孽:妾生的兒子。【16】萌隸:百姓。【17】伍子胥:春秋時吳國的大夫,因勸阻吳王夫差與越國講和被賜死,尸體被裝在皮口袋里投入江中。【18】鴟(chī)夷:皮制的口袋。【19】離:通“罹”,遭遇。【20】墮:毀壞。
【譯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聯合五國的軍隊攻打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這些地方全部作為郡縣劃歸燕國。還有三座城沒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中了齊人的反間計,因而懷疑樂毅,便派騎劫代替樂毅統兵。樂毅逃亡到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齊國大將田單設計欺騙了騎劫,最終打敗了燕國,收復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復了齊國的領土。
燕惠王深感后悔,又害怕趙國起用樂毅,趁燕國疲憊之時來攻打燕國。于是燕惠王派人去責備樂毅,并向樂毅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托付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攻破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天下人無不為之震動,我怎么敢有一天忘記將軍的功勞呢!適逢先王去世,我又剛剛即位,左右之人蒙蔽了我。但我之所以讓騎劫代替將軍的職位,是因為將軍長期在外奔波辛勞,我想把您調回暫時休整一下,并且共議國家大事。然而將軍誤信流言,因而和我有了隔閡,就丟下燕國歸附了趙國。將軍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可您又拿什么來報答先王對將軍您的知遇之恩呢?”
樂毅于是派人送來書信回答燕惠王說:“臣不才,不能遵行先王的教導,來順從您左右之人的心意,又恐怕回到燕國遭受殺身之禍,以致損害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義的名聲,所以才逃到趙國。自己甘愿承擔不賢的罪名,所以不敢為此辯解。如今大王派使者來歷數我的罪過,我擔心侍奉大王的人不能明察先王重視我、任用我的理由,并且也不能明白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斗膽寫這封信來回答您。”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把爵祿私自送給和自己親近的人,而是給予功勞多的人才;不把官職隨便授給自己喜愛的人,而是對能勝任的人才安排在相應的位置上。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應官職的,才是能夠成就功業的君主;根據德行結交朋友的,才是能樹立名聲的賢士。我用所學的知識觀察,先王的行動舉措,無處不表現著超越當代君主的胸懷,所以我才借著為魏王出使的機會來到燕國,而被先王看重。先王過高地抬舉我,將我從賓客之中選拔出來,將官職安排在群臣之上,不與宗室大臣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以為奉行命令,秉承教導,就可以僥幸逃脫罪罰,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說:‘我和齊國有深仇大恨,顧不得國力弱小,打算把攻打齊國作為自己的任務。’我回答說:‘齊國,保持著霸主之國的遺教,而且有多次戰勝的經驗。他們精于用兵,熟悉戰斗進攻,大王如果想攻打齊國,就一定要發動天下的力量來對付它。要發動天下的力量來對付齊國,沒有比先和趙國結交更快捷有效的了。再說,齊國占有的淮北和宋國故地,是楚國和魏國都想要得到的。趙國如果答應結約,再有楚、魏和(被齊占領的)宋國的協力出擊,四國聯合攻齊,就一定可以大破齊國。’先王說:‘好!’于是我接受先王口授的命令,準備好符節,南行出使趙國。我回國復命以后,各國隨即起兵攻齊。靠著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威望,黃河以北的土地隨著軍隊的到達而全數為先王所占有。濟水邊上的軍隊奉命進擊齊軍,大獲全勝。輕裝的步兵手持銳利的武器,長驅直入到齊國國都。齊王倉皇逃到莒地,僅僅免于一死。齊國的珠玉財寶、車馬鎧甲、珍貴器物,全部收歸燕國。他們的大呂鐘被拿來掛放在元英殿里,被齊國掠去的燕國大鼎又回到了歷室宮,齊國的各種寶物擺設在燕國的寧臺里。燕都薊丘的植物,移種在齊國汶水的竹田里。從春秋五霸以來,功業沒有能趕得上先王的。先王認為這個結果符合他的心意,也認為我沒有辜負使命,因此劃分一塊土地來封賞我,使我的地位能夠比得上小國諸侯。我雖然沒什么才能,但自認為奉行命令,秉承教導,就可以僥幸免于罪罰了,所以接受了封賞而不敢推辭。”
“我聽說賢明的君王,建立功業而不使它廢棄,因而才被載于史冊;有先見之明的賢士,功成名就后而不使它敗壞,因而才能被后人稱頌。像先王立志報仇雪恨,征服了擁有萬輛兵車的強國,收取了它八百年的積蓄,直到去世的那一天,還留下告誡繼承者的遺訓,執政管事的大臣因此而能遵循法令,處理好嫡庶關系(而使政權得以平安過渡),施恩惠于平民百姓。先王的這些遺訓,都是可以教育后世的。”
“我聽說善于開創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開端的人未必就有好的結局。從前,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闔閭采納,所以吳王的足跡能遠至楚國郢都。吳王夫差卻不是這樣,反而給伍子胥一只皮口袋,將他投入江中。可見吳王夫差不懂得伍子胥生前的主張是可以建功立業的,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預見前后兩位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被投入江中也不改變初衷。”
“使自己能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來彰明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詆毀侮辱,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對不可預測的大罪,還僥幸想助趙伐燕以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這是我不敢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斷絕,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即使含冤離開本國,也不為自己的名節辯白。我雖不才,也曾多次受教于君子。我擔心大王聽信左右親近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之人的行為。所以才斗膽以書信作答,請大王對此事好好考慮一下。”
【寫作方法】
樂毅的回信旨在拒絕惠王,不過里面卻無一字直接寫拒絕,而是以委婉曲折的言辭表達對惠王的不滿。這封信通篇只稱贊燕昭王的好處,這實際是反襯惠王的壞處。樂毅說昭王對他有知遇之恩,這也是表達對惠王猜疑自己的憤慨;寫昭王為了獎賞樂毅的伐齊功勞,不惜“裂地而封”,這是從反面說惠王奪了他的兵權;說昭王“功立而不廢”,這是諷刺惠王讓齊國光復了丟失的城池。這段話雖是褒揚昭王,卻暗中貶斥惠王,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不用一個“惡”字,惠王的“惡”行已經昭著于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