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詳解古文觀止:全冊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思履主編
- 3767字
- 2019-12-12 18:40:20
李斯諫逐客書
【題解】
秦國以善于招攬人才著稱,商鞅、張儀、范雎等名相都不是秦國人,但是三人都為秦的強盛做出了貢獻。戰國末年,韓國水工鄭國為虛耗秦國國力,避免秦國入侵韓國,所以建議秦王大修水利。不料,鄭國的意圖被秦王發覺,秦人認為外來的人才并非真心效忠秦國,就建議秦王逐客。秦王政覺得有理,就下了逐客令。大臣李斯是楚國人,也在被驅逐的行列里,于是他寫下這篇《諫逐客書》,追述客對秦國的貢獻,并指出客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必要條件。李斯的文章觀點鮮明,利害關系清晰,秦王最終接受了他的請求,逐客令遂宣布廢止。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1】:“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書曰:“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2】,東得百里奚于宛【3】,迎蹇叔于宋【4】,求丕豹、公孫支于晉【5】。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6】,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7】,南取漢中,包九夷【8】,制鄢、郢【9】,東據成皋之險【10】,割膏腴之壤【11】,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12】,廢穰侯【13】,逐華陽【14】,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15】。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16】,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魏之女不充后宮,而駿馬不實外廄【17】;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18】,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19】,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20】,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21】,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22】。”
“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
【注釋】
【1】秦王:即秦始皇嬴政。【2】由余:春秋時晉國人,逃亡到戎地,戎王命他出使秦國,被秦穆公看中。后來秦穆公設計離間戎王和由余,使之歸秦,在他的幫助之下稱霸西戎。【3】百里奚:曾經淪為奴隸,后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將他贖出,成為秦國的大夫。【4】蹇叔:百里奚的朋友,后經百里奚推薦,成了秦國的上大夫。【5】丕豹:晉國人,后被秦穆公任命為秦國的將領。公孫支:字子桑,游于晉,后入秦國成為穆公的謀臣。【6】商鞅:姓公孫,名鞅。曾經輔佐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強盛起來。【7】上郡:魏地,郡城在今陜西榆林東南。【8】九夷:指巴蜀和楚國南陽一帶的少數民族。【9】鄢(yān):楚國別都,在今湖北宜城。郢(yǐnɡ):楚國國都,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北。【10】成皋:亦名虎牢關,即今河南滎陽的虎牢。【11】膏腴(yú):肥沃。【12】范雎:魏國人,因出使齊國時被誣為私自受賞而獲罪,后逃往秦國,受到秦昭王的賞識,成為秦國相國。【13】穰侯:即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弟弟,曾為秦相,專權三十年。【14】華陽:即華陽君,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弟弟,因宣太后的關系而專權。【15】靈鼉(tuó):鱷魚。【16】說:通“悅”。【17】(jué)(tí):良馬名。【18】傅:附著。珥(ěr):古時的珠玉耳飾。阿縞:齊國東阿出產的白色絲織品。【19】髀(bì):大腿。【20】桑間:衛國濮水邊上的一個地名。【21】黔首:百姓。【22】赍(jī):贈送。

【譯文】
秦國的宗室大臣都對秦王說:“各諸侯國來侍奉秦國的人,大都是替他們各自的君主游說和離間秦國的,請把所有的客卿一律驅逐出境。”李斯也在計劃要被驅逐的行列里。
李斯于是上書秦王說:“臣聽說官吏們正在計議要驅逐客卿,臣私下里認為這是錯誤的。”
“從前穆公訪求賢才,從西戎爭取到由余,從東邊的宛得到百里奚,自宋國迎來蹇叔,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都不是秦國人,可是穆公重用他們,因此吞并了二十個國家,于是稱霸西戎。孝公施行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生活因此殷實富足,國家也因此富裕強大起來,百姓樂于為國效命,各國諸侯也都親近或臣服于秦國,后來秦國擊敗了楚、魏兩國的軍隊,占領了上千里的土地,直到今天還是安定而強盛。惠王采用張儀的連橫之計,攻占了三川地區,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收得了上郡,向南攻取了漢中,兼并了許多蠻夷部族,控制了楚國的鄢、郢兩都,向東占據了險要的成皋,割取了大量的肥沃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國的合縱盟約,使他們面向西邊侍奉秦國,功業一直延續到現在。昭王得到范雎,免去了穰侯,驅逐了華陽君,加強了秦王室的統治,制服了豪門貴族的勢力,逐步吞并了各諸侯國,使秦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四位國君的成就,都是憑借了客卿的功勞。從這些事實來看,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地方呢!假使從前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予接納,疏遠賢才而不任用,這樣就會使秦國無法擁有雄厚富裕的實力,而且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
“現在陛下獲得了昆山的美玉,擁有了隋侯珠及和氏璧,懸掛著明月寶珠,佩戴著太阿寶劍,騎著纖離的駿馬,林立著翠鳳羽毛裝飾的旗幟,豎起了鼉皮大鼓。這幾件寶物沒有一樣是產自秦國的,但陛下卻喜愛它們,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的才可以使用,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裝飾在朝堂之上,犀角、象牙制造的器皿就不能成為玩賞之物,鄭國、魏國的美女就不會充滿您的后宮,駿馬就不會養在您的馬廄之中,江南的金、錫就不能用來制作器物,西蜀的丹青就不能用來增添色彩。假如用來裝飾后宮、充作姬妾、娛樂心意、快活耳目的東西,一定要秦國出產的才可以,那么,鑲著宛珠的簪子、嵌著珠璣的耳環、東阿的絲綢衣服、刺繡華美的裝飾,就都不能呈獻到君王面前;而衣著時尚、妝扮文雅、容貌嬌艷、體態美好的趙國美女,也不能侍立在君王身邊了。敲甕擊缶、彈箏拍腿,嗚嗚地唱著歌以娛樂耳目的,才是真正的秦國音樂;而鄭國、衛國和桑間的新調,韶、虞、武、象之類的樂曲,都是外地的音樂。現在秦國拋棄敲甕擊缶的音樂而改聽衛國、鄭國的音樂,舍棄彈箏而采用韶、虞之樂,這樣做是為什么呢?還不是因為令人快意的食物已擺在眼前,適合美觀動聽的要求罷了。如今用人卻不是這個樣子,不問是否合宜,不論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國人就得離開,凡是外來的客卿就要驅逐出境,這樣做,就可知秦國所重視的是美色、音樂、珠寶,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才,這實在不是用來統一天下、控制諸侯的方法啊!”
“我聽說:土地廣闊的,糧食就會充足;國家強大的,人口就會眾多;裝備精良的,士兵就一定勇猛。因此,泰山不舍棄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嫌棄各種支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帝王不拒絕任何臣民,所以能顯示出他們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論東西南北,民眾不分本國、外國,四季都豐實美好,鬼神都來降福,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于天下的原因。現在秦國竟然拋棄人民來幫助敵國,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諸侯,使得天下的賢才退避而不敢前來西方,停下腳步而不愿再入秦國,這就叫作‘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強盜’啊!”
“物品雖不是秦國出產的,可是珍貴的很多;人才雖不是在秦國出生的,可是愿意效忠者不少。如今驅逐客卿去幫助敵國,損害民眾而增加敵人的實力,對內削弱了自己的國家,對外則和各諸侯結怨,這樣下去,希望秦國不發生危機,也是不可能的啊!”
秦王于是廢除了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寫作方法】
此文開頭寫客卿對秦國的貢獻,引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朝的史事加以論證。李斯在此處用了對偶的手法,文章整飭有節奏,氣勢恢宏,不容辯駁。
中間部分又以秦王喜好異地的奇珍異寶切入。而奇珍異寶同人才相似,也是產于外地,秦王對它很受用,但在用人上卻“不問可否、不論曲直”,以奇珍異寶和人才的不同遭遇作對比,直指秦王重珍寶輕人才的荒唐做法。這一部分對比得當,滔滔不絕,綿綿不盡,有排山倒海之勢。
文章最后說逐客的害處,那就是“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這是從反面說秦國不可逐客。全文收尾相貫,緊緊圍繞逐客秦國必危這一主旨而展開。
清代過珙《詳訂古文評注全集》中說:“斯論逐客,起句便見實事,最妙在中間論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獨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一反一復,略加轉換,而意思愈明。其通篇為順為逆,為連為斷,為正為喻,為整為散,無法不備。”